這是我第一次看林奕華的戲。

  上一次林奕華與表演工作坊的合作,是在2002年5月時,由表坊推出《他和他的兩個老婆》,然後由林奕華推出《張愛玲,請留言》;兩齣戲一前一後,在台灣上演。而這一次,則是由表坊的《亂民全講》和林奕華的《快樂王子2》,一前一後的於國家戲劇院演出。

  相較於前次的聯演,這一次的聯演其實我倒覺得比較有脈絡可循;如果說《亂民全講》講的是對台灣當前社會的省思,那麼《快樂王子2》,從內容中來看,很明顯的是對當前香港社會價值觀,做一個徹底的思考與批判。包括對於上流社會的檢視、對香港人關於「慾望」和「快樂」的省思、以及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定等觀念,都是《快樂王子2》中的主題。

  可是,我必須要說,《快樂王子2》從香港搬到台灣、由小劇場的場地搬到國家戲劇院般的大場地,由於太多太多的因素,導致關於《快樂王子2》中原本所有訴說以及呈現的一切,其實並不是很成功的傳達給台灣的觀眾;在《快樂王子2》當中,在觀眾與創作者之間,其實是有一堵好高好高的牆,擋在兩者之間,妨礙了兩者之間溝通的。我個人將之視為,快樂王子殿下來到了台灣之後,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首先,在運用的手法上,我們可以看到編導打從一開始,就根本不希望大家沉溺在王爾德原著的、原本那個帶有些許淒涼美感的童話故事;演員楊永德所飾演的說書人角色的安排、陶傑的多媒體影像、場景的簡陋、甚至於吳彥祖直接向觀眾獨白的設定,都顯示出《快樂王子2》當中,有某種桯度是希望觀眾以一種較理性且旁觀者的態度,來看待快樂王子的故事及《快樂王子2》這齣戲。編導有很強烈的慾望,希望透過這齣戲告訴觀眾一些什麼;但是,我不知道香港的觀眾是怎麼看待這齣戲,在台灣,卻因為種種的原因,讓我們在看戲的同時,被遙遠的抽離,而根本沒有辦法進入《快樂王子2》的本身,以及去了解創作者想要藉由作品說的話。

  之所以會這樣子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個是語言的因素。在劇中有大量的粵語對話,穿插在角色之間;當你要去看字幕,又要去顧到演員的表演時,就顯得有些忙不過來。更何況在《快樂王子2》中有一段,當陳立華和丁乃箏所飾演的角色站在字幕機兩旁時,那段的字幕因為是採用流動式的,所以造成角色說的台詞比字幕機的速度還要快;雖然在視覺的畫面上,這樣子的安排的確有其用意,可是卻嚴重的造成了觀眾在觀看時的障礙。有些話,有些台詞,透過演員的口中說出或透過字幕機看到,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在《快樂王子2》當中,大量的粵語運用雖然是《快樂王子2》原本就使用的語言方式,可是對於聽不懂粵語的台灣觀眾(包括我)而言,是相當吃力的;字幕機終究只能讓我們「看」懂角色說了些什麼,卻不能夠讓我們「聽」懂了角色說什麼。

  其次,《快樂王子2》其實不全然只在談快樂王子的故事,反而是有點藉快樂王子的故事,來講述關於「王爾德」這個人,包括他的想法、他的觀點、他的理念。劇場界這樣子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其實很常見;早在之前林奕華的《張愛玲,請留言》中,似乎就是以張愛玲為戲劇的主角,而2003年5月,南風劇團的《致波赫士》也是同樣以文學家波赫士為戲劇主軸。但像這一類以人物為主軸的作品,其實是可以分成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當你看完這齣戲之後,就會認識這個人,從不認識他到對他有粗略的了解;這是一種類似傳記式的處理方式。第二種方式則是,當你看完了這齣戲之後,你會對這個人有某種不同的認知,或者從中看到戲的創作者對這個人的認知和想像;但這個前提是,你必須對劇中所講的人有一定的認識。方法一是「呈現」角色,方法二是「銓飾」角色;兩者各有利弊。如果是前者,觀眾可以透過戲去認識一個人;但對於原本就認識他的人就覺得得不到什麼東西。如果是後者,則往往熟悉他的人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觀點;但對於原本對他不熟悉的人就可能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回到《快樂王子2》來說,我覺得很明顯是比較偏向於後者的,也就是編劇林奕華和胡恩威,透過《快樂王子2》來講述他們對於王爾德的觀點,以及這個人的種種與現代(香港)的對比。我不知道其他的觀眾如何,但對我而言,我對於王爾德是全然不熟的。在這樣子的前提之下,如果創作者想要呈現一個不同的王爾德,或者讓我們看到快樂王子中的王爾德;可是如果我們連王爾德原本的模樣都不知道,我們又怎麼能從中去看林奕華是如何雕塑/呈現王爾德這個人呢?

  再來,是劇場元素的失調。《快樂王子2》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時,是在一個小劇場的場地;一個三面觀眾環繞的演出空間,讓觀眾與劇中角色吳彥祖幾乎是零距離的。當然,我並不是在為無法和吳彥祖接近而感到不滿(雖然我是男的,可是當吳彥祖走下舞台時,我也幾乎要發出驚喜的尖叫聲),而是當《快樂王子2》的場地由小劇場變成大劇場時,有很多能量的傳達及投射很明顯的失去了焦點。小劇場中有很多的東西,到了大劇場沒有被發揮出來;而大劇場優於小劇場的一些要素,又沒有在《快樂王子2》當中被充分的運用,於是導致《快樂王子2》的呈現,充滿了太多因為技術層面的妥協及無奈。例如,在小劇場當中,劇中角色踩在港幣上對話的場景及含意,到了大劇場當中就消失不見了;可是卻不見一些關於大劇場要素的東西去彌補那一份空缺。除此之外,一些技術上面的問題,也是令人有些疑惑的;例如在燈光照射時,竟然透過燈架而在舞台上照出燈桿及燈具的影子、以及把舞台全部放空,完全露出舞台原始面貌的作法。雖然這樣子做,的確符合原創作者希望讓觀眾抽離的方式,而最後一段露出整個裸露的舞台及裝置,或許也可以將之解釋為和脫去(or失去)身上一切物品的Lydia做一個對照,可是我卻覺得這些在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思考其原因,似乎還是從小劇場移植到大劇場的技術層面無法克服的原因要來得大;在大劇場當中,有許多的空間有待填滿或者做更有效的運用,但卻未做充分考慮及設計,加上《快樂王子2》的設計原本就不是要在台灣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做演出,香港的工作人員究竟對於國家戲劇院的器材及場地的熟悉度,是不是能夠讓場地的技術層面運用得怡,以使得《快樂王子2》在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上呈現出和小劇場不同但卻又到達一定水準的分數?我想在這個方面,是相當可議的。

  另外,在編導的安排上,雖然林奕華深知《快樂王子2》在台灣搬演時,勢必要克服觀眾與舞台上的遠距離,於是,他嘗試以「投射」作為切入,去嚐試如何透過距離來將舞台上的一切打動觀眾。可是,所呈現出來的效果,終究不是那麼的好;或許影像放大了,或許演員/角色的聲音及情緒和能量的確傳達到觀眾了,但似乎並沒有達成某一種「溝通」;如果觀眾和台上的溝通,是用「球」來比喻的話,那麼我覺得場上的球不是用力的砸到觀眾身上,就是在到達觀眾席的一半就掉落下來了。另外,關於雪景的運用,其實我在看戲時一直有個疑問是:為什麼要一直不斷的使用雪景?因為我覺得雪景實在有些太多且氾濫些了(而且我腦袋裡面想的是:這台下雪的機器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表坊在《暗戀桃花源》裡面那台製造「落英繽紛」畫面的機器)。可是反過來想,為什麼不要有這麼多的雪景呢?如果沒有這麼多的雪景,會怎麼樣?結論是,舞台上可能會形成一種更空曠/空蕩的景象;於是我似乎了解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雪景,因為這似乎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下所做的抉擇。但,太多類似的妥協,太多類似的情形,不禁讓《快樂王子2》失去了其原有的焦點,而顯得其並沒有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和觀眾達成某種對話。

  除此之外,在大劇場和小劇場之間的要素流失和轉換之間,也沒有掌握的很好;有些小劇場應該有的優點,到了大劇場並沒有被保留住(這可以視之為理所當然),可是有些大劇場可以發揮的長處,卻沒有在《快樂王子2》當中被充分運用。我覺得唯一用的比小劇場好甚至於超越小劇場的,就是陳立華所飾演的毛立華(節目單裡寫「洪」立華?)大律師,在吳彥祖的後面不斷說話不斷走路,然後在旋轉舞台上走動及跳動的那一段;那一段的流暢度及整體感,是我覺得《快樂王子2》裡面最好的一段!可是關於這樣子優良的(大劇場)場景安排畢竟太少,導致原本是小劇場的《快樂王子2》,在大劇場的空間裡顯得有些有氣無力,而形成一種彷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另外,在場次的安排來看,台灣的演出和節目單有些出入,也就是「第十二場:深淵」的部份,舞台上並沒有演出,就這樣子消失不見了。事實上,這樣子的情形,我們或許可以將之解讀為導演可能在節目單截稿之後,又對現有場次做一些調動;這種情形是有可能發生的。可是就我看來,刪掉第十二場,然後直接以第十一場做結束,感覺似乎並沒有比較好(不過或許保留第十二場的狀況下,感覺更糟)。而且在第十一場結束,當我以為還有第十二場時,突然間一個動作滑稽的歌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香港有名的RAP雙人團體「軟硬天師」…)出現,然後唱著「片尾曲」的摘星,接著,就一群人出來謝幕了;看到這裡,我的情緒以及狀態是相當「錯愕」的。這種感覺就好像有些香港電影,看著看著然後劇情就莫名其妙的就結束了,然後還在片尾向觀眾突然來一個「恭喜發財」之類的東西……然後留給觀眾一堆的疑問與不知所措。

  最後,在演員的方面,演員的表現倒還在水準之上。就《快樂王子2》而言,我必須要說,從吳彥祖這個演員(角色)選的真好!他既有那種身為「王子」的氣質,在劇中又安排讓他對自己「吳彥祖」的「明星」身份加以嘲諷和省思,進而帶出對自我的省思;如果今天不是吳彥祖,我相信這些東西絕對不可能那麼容易的被發酵出來。而吳彥祖的獨白,也的確讓人見識到了他的個人魅力;當吳彥祖走下台的那一剎那,以及和觀眾對話的過程當中,關於《快樂王子2》所要描述的主題,的確在這當中被提及出來;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吳彥祖這個演員的選角及安排是很好的。而陳立華的部份,當然也沒有什麼話說;光是一開始的出現,一個簡單的抓頭髮的動作,馬上就抓住了觀眾的目光。而陳立華和旋轉舞台的巧妙配合,那一段一邊走動一邊向吳彥祖說話的段落,更是《快樂王子2》這齣戲裡面,極精彩的段落之一!但反觀劇中女主角丁乃箏的演出,我就覺得有些差強人意了;因為我從她的表現當中,看不到她和其他人物的「關係」,包括她是怎麼看待吳彥祖這個角色、她是怎麼樣看待陳立華這個多年前的同事?她對吳彥祖的態度是什麼?她對自己丈夫的態度是什麼?關於這一切,我看不太到。甚至於在「第十一場:懺悔」裡,流淚的動作也似乎只流於在「執行」哭這個動作,而看不到哭的動機。我覺得,這些都是相當可惜的地方。

  當看到《快樂王子2》時,我曾經納悶:為什麼這是《快樂王子「2」》?林奕華也從來沒有做過快樂王子的第一集呀!但在看了戲之後,我才逐漸了解到,這所謂的「2」,似乎是希望人們在看這齣戲的時候,不是只單純的看「快樂王子」的故事本身;也就是重點並不在於王爾德所著的快樂王子(第一集),而是能夠從一個理性的、疏離的狀態下去看這個故事所要講述的意義,甚至於從所謂的「星星的高度」去看快樂王子。只是,當我們順著導演的路爬到星星的高度來看《快樂王子2》時,關於《快樂王子2》所要述說的一切,距離我們,竟是那麼的遙遠。
 
 
劇名:《快樂王子2》
日期:2003/12/7
時間:7: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團體:非常林奕華/【表演工作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