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到有劇團搬演其他劇團的作品,尤其是搬演表演工作坊的作品。

所以,當聽到黑門山上的劇團要搬演表演工作坊的《十三角關係》(黑門山上的劇團演出時已更名為《”新”十三角關係》)時,心中當然是有些興奮的;其一是在多年以後,可以再次看到《十三角關係》這齣戲(當年表坊演出時我曾經有去看),其二則是可以看看”黑門山上的劇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劇團。第一次聽到黑門山上的劇團,是它們當年(1999年)推出表坊曾經在1992年搬演過的,由亞瑟.米勒所編著的《推銷員之死》(黑門山上的劇團演出時則更改為《推銷員之死-台灣版》),而那一次,因為某種我已經忘了的原因(不知道是因為在忙大專盃話劇比賽還是在忙二技插大考試),而沒有去看《推銷員之死-台灣版》這齣戲。如今,《新十三角關係》的演出,終於讓我有機會在昔日的”華都西餐廳”(國立藝術教育館)一睹黑門山上的風采。

首先我想先從《新十三角關係》的搬(重)演開始談起。其實我想不管是導演或者是任何人,應該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重演時,人們會不會把黑門山上的版本和表坊的版本作比較...這點我想是必然的。可是就我而言,重點並不是在於比較說兩者之間的優劣好壞,而應該比較的是黑門山的《新十三角關係》,究竟導演有沒有把自己想要藉由這齣戲所表達的意念,以及想說的故事(別人曾經說過的故事),給說出來?《新十三角關係》和表坊的《十三角關係》之間,就劇本而言,我想差異最大的,在於《新十三角關係》中,刪除掉了一個可能和劇中安琪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有重疊的角色,也就是爺爺的角色,因此,《新十三角關係》變成《十三角關係》的四人版(蔡六木、花香蘭、葉玲、安琪)。就這點而言,我想就編劇(劇本)以及導演的部份來談談我的感覺:就編劇(劇本)的部份而言,其實少掉爺爺這個角色,對曾經看過《十三角關係》的我,再看《新十三角關係》(四人版的《十三角關係》)時,難免會覺得《新十三角關係》這齣戲在劇本上似乎有些不完整,因為畢竟是少掉了一個角色。《十三角關係》是表坊在當時,很難得並沒有使用所謂的”集體即興創作”而創作出來的劇本(我彷彿可以聽到眾演員們在第一次排戲時就拿到整本劇本的驚呼之聲~^^|||);在賴聲川腦海中最早的架構下,其實只有蔡六木、花香蘭、葉玲這三個角色,而”安琪”這個角色是賴聲川全家去新竹做了一次”郊遊”,找堂妹丁乃非以及其先生陳光興,和他們談到《十三角關係》這齣戲時,才聊到”為什麼這個故事裡面沒有一個小孩”?於是激發出”如果有一個小孩,那麼三個大人的關係可以得到另一種觀點”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安琪”的誕生;而爺爺這個角色,也隨著安琪的誕生而同時出現,在賴老師的心目中,有了安琪,必須有爺爺(這一段詳細來龍去脈請參閱表坊《十三角關係》節目單第七頁)。一旦將爺爺刪除掉了,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有兩個:其一是爺爺的角色刪除了,對於曾經看過表坊《十三角關係》的觀眾或者對《十三角關係》劇本很熟悉的人,對於這樣子的改變是不是能夠接受?其二是如果把爺爺的部份刪除掉了,那麼劇作家原本想要透過爺爺所傳達的訊息,或者關於《十三角關係》的主題”愛”在爺爺身上所起的化學發酵作用,是不是能夠藉由導演之手透過其他角色發散出來?編劇賴老師在《新十三角關係》節目單中談到,關於”爺爺”這個角色在刪除上的思考,賴老師提及這個角色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和「安琪」有所重疊,刪除這個角色,除了可以使舞台設計在製作上能夠更加容易及簡化外,透過演出或許也可以檢視出爺爺這個角色是不是多餘的。可是就我而言,爺爺和安琪畢竟在存在的意義上是有些”重疊”而不是”重複”,爺爺的存在,在某些意義上(包括爺爺認為”死亡是轉化”的觀念,以及其對植物(老伴)的愛和劇中人們之間的愛作比較的效果)是不能夠用安琪來代替的。當然!如果秉除掉爺爺在原本劇中角色的意義,而將《新十三角關係》視為原本就是由四個角色所構成的全新的戲,而把爺爺這個角色當成從來不存在過,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果要這樣子來看《新十三角關係》這齣戲的話,我總覺得這齣戲中,關於原本的”愛”的主題,在四個角色上的發酵作用,並未到達100%。我所指的是,原本透過爺爺這個角色所傳達的”愛”的主題,在爺爺這個角色刪除後,原本透過爺爺所傳達的部份應該由安琪或其他角色來分擔,但是在《新十三角關係》中,除了安琪的角色在傳達愛的主題上有比較OK的表現以外,在蔡六木、花香蘭以及葉玲上,我比較感受不到原本應該透過爺爺所傳達出來的愛的主題(甚至於角色本身原本應該呈現的部份也感受不太到),而這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從編劇(劇本)的另一方面,也就是導演的部份來談爺爺刪除掉之後的化學變化.....(驚覺這段寫的太長,換一段開始來談《新十三角關係》的導演部份好了~^^|||)

就《新十三角關係》的導演手法而言,在爺爺的角色刪除掉之後,關於”愛”的主題就座落在四個人的角色身上了,可是或許是導演手法以及演員扮演角色方式(容後敘)的關係,我覺得原劇中關於”愛”的主題,似乎只能夠從安琪的身上去感受到,而其他的角色上則感受不太到...這齣戲其實在某種層面上,的確有很多部份是充滿喜劇(或者荒謬)的成份的,包括身為蔡六木原配的花香蘭竟然向情婦討教如何奪回丈夫的心、蔡六木假扮的水電工竟然和花香蘭假扮的清潔工一見鍾情等;可是這些喜劇的成份,在《新十三角關係》中,在導演的安排下,似乎變成了一個”重點”,反而使得原本劇中所想要講的關於”愛”的主題,似乎只能夠從安琪的身上窺探到某些線索。我是看3/21(星期五)晚上場的,我所看的那一場,從頭到尾笑聲的確不斷,有很多地方的安排-不管是編劇在重新演出時對劇本的台詞修正以及導演的手法,的確真的都很好笑!可是就導演的手法上來說,我總覺得有些地方導演的設計,似乎是為了”笑點”而對演員作指示;於是乎像蔡六木在假扮水電工時,就不時的會看到水電工在聽到某些台詞然後故意摔倒的動作(這邊原本的用意應該是在於蔡六木聽到自己老婆和情婦葉玲之間說出自己沒有料想到的話時來表示驚訝狀,可是演員的表現以及導演的動作指導在我看來似乎有點像是”為笑點而笑點”而顯得有些故意),而花香蘭扮成的清潔工也有這種情形;乃至於兩人假扮的水電工和清潔工,在動作以及口氣上有些地方似乎都覺得有些故意引人發笑...當然,一齣戲在導演的手法上,導演可以決定要把這齣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如果把《新十三角關係》看成是一齣”純粹”如《誰家老婆上錯床》(純粹是喜劇而只希望觀眾笑滿懷離場,並沒有太多東西要觀眾去省思)的喜劇來導,並不是不可以,只是就《新十三角關係》原劇本當中所要傳達的某些意圖以及主題,似乎在花香蘭以及蔡六木假扮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笑果的笑聲中,而有些被忽略以及被淡化掉,只剩下安琪這個角色還緊緊繫著故事的主題,造成各個角色之間的比重並不是很平衡。或許在導演的意念下,把這麼樣一齣戲導成喜劇風格強烈的戲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我覺得,黑門山上的劇團之所以為黑門山上的劇團,其宗教傾向(基督教)是一個屬於黑門山的特色以及劇團理念,這麼樣的一個劇團,選擇了這麼樣一齣以”愛”為主題的戲(就連節目單的封面內頁一翻開來就是哥林多前書的”愛的真諦”),結果劇本身的意圖及意念,甚至於劇團本身所信仰的一些理念,反而在一陣陣的笑聲中被淹沒,我覺得是相當可惜的。畢竟在這齣戲中,這些所謂的笑點應該是這齣戲裡面的調味料而不是正餐,可是在導演的安排下,我反而覺得這些笑點有些反客為主,而只剩下安琪這個角色無力的宣揚著這齣戲的主題.....

另外,在這齣戲裡導演的手法上,有其他幾個地方我也想提出來我的想法:首先是下半場的第一幕。在這一幕裡,導演使用了”乾冰機”(噴煙機?)來運用在安琪身上;在這個部份,我覺得”乾冰機”的使用似乎有些突兀;乾冰機加上安琪的表演以及安琪所播放的配樂(收音機),讓人覺得彷彿整齣戲要進入尾聲了(可是這只是下半場第一幕而已耶...)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出現一台噴煙機,並且讓安琪做這麼感染力強(甚至於強烈一點的字眼叫”煽情”)的表演,我覺得有些突兀且讓人覺得怪怪的,也讓整齣戲的節奏在下半場一開始時似乎就有點怪怪的。再來,是葉玲假扮成安琪的觀護人把安琪帶到自己家時,給安琪吃乖乖桶的那一段...這一段我覺得導演讓葉玲打翻乖乖桶的安排其實蠻好的(雖然我不知道打翻乖乖桶的動作是劇本原本就如此安排還是導演安排的),那彷彿在訴說著身為情婦的葉玲,雖然是那麼渴望的抓住屬於自己的”愛”,可是事實上,她什麼也抓不住,甚至於連乖乖桶的軟糖都抓不住不是嗎?(所以才會打翻乖乖桶),這點我覺得蠻不錯的。再來,則是在最後一幕,幕落後導演所安排的幾個類似於像電影蒙太奇手法的畫面;內容大意是蔡六木和花香蘭在未裝扮前,兩人彼此是那麼樣的看不順眼,結果蔡六木竟追遂著由花香蘭所假扮的清潔工,而花香蘭也追遂著由蔡六木所扮演的水電工,最後當清潔工和水電工相遇,兩人相戀的畫面。這一段其實原本立意是相當良好的,因為這一段可以讓人去省思為什麼原本是如此針鋒相對,彼此之間沒有愛的兩人,竟然在對方換裝(戴上另一個不屬於自己的面具)之後,而瘋狂的愛上對方?而他們愛上的,究竟是真正的對方,還是假扮之後的對方,還是自己所想像的對方?可是,這段原本應該是立意良好的安排,卻因為燈光的運用是使用follow燈(當follow燈追著角色而呈現不規則狀的運動軌跡時,那份原本應該屬於電影式的夢幻就完全破滅了),加上因為幕已經落下,演員下舞台時又必須小心翼翼(鬼鬼崇崇?)的尋找著翼幕/大幕的間隙而離開觀眾的視線,造成這一段的效果似乎有些大打折扣,而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怪怪的,這點我想是可以再去思考以及改進的地方。

聊完了導演的部份,接下來分別來談談我對這齣戲中,演員部份的感覺。

陳彥壯(飾 蔡六木):
陳彥壯在蔡六木這個角色的詮釋上,讓我覺得還不錯!身為蔡六木這個角色所應該給人的年紀感,以及那種口吻和社會歷鍊,都有在陳彥壯的身上呈現出來,感覺蠻好的。只是在劇情進行到蔡六木為了聽到情婦和老婆間對話而假扮成水電工時,陳彥壯在水電工這個角色的表現上有些太”過”了!我指的是,在水電工這個角色上所賦與的喜感成份太多了,有些口吻(例如喊”大姐姐”的語氣)以及動作(娘娘腔的部份)太超過水電工這個角色了。雖然這些表現方式很符合喜劇的要求,可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水電工”的角色畢竟是由”蔡六木”所扮演的”水電工”,在人格特質以及內在上仍然是”蔡六木”,但是陳彥壯的表現讓我覺得水電工和蔡六木似乎變成了兩個人;在水電工的扮演上,我總覺得應該以”蔡六木”的角色自覺下去扮演”水電工”這個角色比較好(以卡通”通靈王”的說法,這叫做”二段媒介”~XD),也就是把自己比擬成是”蔡六木為了偷聽情婦和老婆的對話而假扮成水電工”,而不是從陳彥壯直接扮成”水電工”這個角色,我想會更好。^_^

林燕梅(飾 花香蘭):
林燕梅的表演給我的感覺,有一種很不舒服的不安定感。我想如果有來看《新十三角關係》的人應該都發現到了,或許是林燕梅在詮釋花香蘭這個角色上所做的設定,林燕梅在講台詞時,總是有一種很強烈的語調,一種運用喉嚨發音然後總是會彎彎曲曲的奇怪語調;或許這是因為劇中的花香蘭本身是個廣播人,所以林燕梅才運用這樣子有點像制式廣播人的發音方式來唸花香蘭的台詞。可是對身為觀眾的我而言,這種語調聽起來是有些不舒服的,加上在某些時候,這種語調反而造成我根本聽不清楚花香蘭這個角色到底在聽什麼(而演員配戴的小蜜蜂/小螞蟻(麥克風)又常出問題,造成這種情形更加嚴重)。另外,我也比較看不到這個角色在一些行為上的動機以及情緒;例如像是花香蘭為什麼會去向葉玲學習如何抓住自己丈夫的心的原因,我就看不太到...雖然這段”老婆向情婦討教如何奪回自己丈夫的心”的情節,在設定上原本就是荒謬的,可是既然花香蘭會去向葉玲討教,一定是心中先有一個”我可以去向情婦討教上課”的念頭之後,才會去向葉玲求教,可是在花香蘭的身上,我卻看不到這個所謂的念頭/動機,感覺上好像只是”劇情進行到這裡,花香蘭要向葉玲求教”,然後,花香蘭就找葉玲上課去了...有些地方,在身為花香蘭這個角色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的”動機”上,我覺得應該要再加強其設定比較好。

柯子薇(飾 葉玲):
柯子薇所飾演的”葉玲”(情婦)這個角色,在角色的扮演上有一定的難度在。因為雖然葉玲很極力的想要抓住一份屬於自己的”愛”,卻什麼也抓不住;甚至於,她根本不在安琪的”名單”上。這一份在情感上的矛盾以及壓抑,在扮演上是極為不易的;加上”情婦”的這個身份,一般人是很不容易去體會其箇中滋味的(畢竟身為一個情婦所會去體認到的某些東西,只有真的成為人家情婦時才會體會)。或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我覺得柯子薇在葉玲這個角色的詮釋上,有些問題存在...因為,我從她的身上,看不到身為她這個角色所做的一些行為的動機;例如,她給花香蘭上課的真正動機是什麼?為什麼她一方面跟蔡六木那麼要好,卻突然把蔡六木的把柄拿給羅委員?為什麼她要把安琪接走?很多地方,身為葉玲這個角色在某個當下所應該有的某種情緒,我看不太到。雖然葉玲這個角色具有”情婦”的身份,可是如果把一切回歸到原點,情婦畢竟也是個人,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情緒以及想法,而這一份屬於葉玲這個角色的想法以及種種行為,如果能夠在舞台上呈現出來,我想應該會更好。(附帶一提,柯子薇為戲減肥之後,的確變的還蠻美的~^^|||)

蕭慧文(飾 安琪):
坦白說,我蠻喜歡蕭慧文在這齣戲中所演出的”安琪”的角色!因為她讓安琪這個角色在舞台上活了起來,很能夠說服觀眾關於安琪的一切(雖然安琪的行為舉止在劇中可能有些怪異,可是我覺得蕭慧文的演繹倒是蠻符合原劇中關於安琪的一切設定)。這不禁讓我想到當年表坊演出《十三角關係》時,安琪這個角色是由蔡燦得所演出;而這次在《新十三角關係》中,安琪是由蕭慧文來演出,甚至於比當年蔡燦得所演出的”安琪”一角更略勝一籌(不過或許也不能這樣比較;因為畢竟表坊的《十三角關係》是三年前的事,三年後的我,也就是今日的我,在看戲的一些敏感度上比起三年前要來得強的多,或許是今日的我從安琪的身上,所能夠感受到的東西比較多吧!)總而言之,我很喜歡蕭慧文在這齣戲裡面的演出,真的很棒!!!*^_^* (不過,附帶一提,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完蕭慧文在外表坊《殘酷的花朵》裡的扮相之後,某天夜裡我竟然夢到了蕭慧文在那齣戲裡,那個被作掉的醫生的扮(死)相耶...^^|||(不過那不是個惡夢就是了~^_^))

附帶一提,本來想看看自己的遠房弟兄(同是”蔣”家人)的蔣孟和在北藝大畢業公演《HERE》之後第一齣戲的表現的,結果他沒啥戲份,唉...(我甚至於根本搞不清楚他在這齣戲裡面是演那個角色;是警察其中之一嗎?@_@)

再來,我想提到一些關於技術方面的問題;就我那天看戲時的情形來說,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演員的聲音始終忽大忽小。這齣戲參與演出的演員,都有在身上裝小蜜蜂或小螞蟻之類的隨身麥克風,以方便演員的台詞能夠透過音響設備而讓觀眾聽的更清楚;可是或許是操控上(不知道這部份是由舞監還是音控來控制)出了問題,有的時候演員的聲音會忽大忽小,有的時候甚至於麥克風根本沒有發生作用,而演員仍然用原本的音量大小來唸台詞,於是乎有很多時候,台詞根本沒有辦法聽清楚。而在我看的那一場裡,最後一幕當兩個警察搜查到安琪的信時,原本應該要從幕後傳來安琪的旁白聲音,可是那一場安琪的麥克風竟完全沒聲音,整個場面大概尷尬了約幾秒鐘(兩個警察拿著信然後僵在那裡),後來安琪的聲音才出來。說實話,以一個有售票演出(商業行為)的劇團而言,這樣子不止一次的技術失誤,其實應該是不被允許的;或許國立藝術教育館的設備並不是那麼完善(畢竟這個場地也蠻老舊了),可是既然是售票演出,不管是幕前的戲的部份或幕後的技術部份,都應該至少達到一定的水準,而這齣戲在技術方面出的錯誤似乎太多了;我想這是應該再改進的地方。(附帶一提:如果是因為國立藝術教育館的音響設備很差的關係,不知道黑門山有沒有考慮過,或許不要讓演員使用麥克風,而使用自己的自然發聲;畢竟”發聲訓練”應該是身為演員的人都應該要有的底子以及曾經受過的訓練吧!國立藝術教育館的場地其實並不大,我想靠演員的自然發聲應該綽綽有餘,如此,是不是就能夠補足技術層面的不足?...不過不知道當觀眾坐進來時,會不會有吸音效果就是了~)

就整體上來說,雖然《新十三角關係》不管在幕前戲的部份和幕後的技術部份,都還有蠻大的進步空間,不過,我還是蠻喜歡《新十三角關係》這齣戲以及黑門山上的劇團給我的感覺。黑門山上的劇團是一個具有基督教色彩的劇團,但很難能可貴的,在黑門山的作品當中,並沒有太強烈的基督教的風格,不會有那些一定強迫人們就是要信仰基督教或者一昧的對耶穌基督歌功頌德,這點我是覺得很不錯也很令人覺得舒服的地方。宣揚基督教的教義以及理念,可以有很多種方法,而黑門山上的劇團所使用的方式,我覺得是一種很不錯的方法;希望你們能夠繼續努力,依循著你們所堅信的劇團理念,繼續努力的向前邁進!加油!^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