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點二十分,舞台上紅色大幕的後方,傳來眾人齊聲大喊“加油”的聲音;當時,坐在倒數第三排,低著頭看著節目單的我,不禁看了看自己左手的手錶;七點二十分,開演前十分鐘。

其實,在第一次看到這齣戲的宣傳DM以及演出消息時,當時我並不會很想要看這齣戲;其一是因為這次演出的成員當中,雖然有舞台經驗豐富的郎祖筠以及王柏森(可是縱使王柏森有著很豐富的演出經驗,對於他之前王柏森在果陀的演出,其實我都不是很喜歡...^^|||),但是對於鍾鎮濤以及陳潔儀的部份,其實我有些懷疑他們是否能夠在舞台上散發出如同他們在歌唱方面的才華。再加上當時的DM上只有說“李宗盛歌曲經典授權”,當時的我只認為只不過是這齣戲裡可能有用幾首李宗盛的歌來點綴罷了!加上又不是很清楚這齣戲到底在演些什麼,所以並不會很想看這齣戲.....

那麼,為什麼我終究還是看了這齣戲呢?

其一是因為導演是陳培廣。一直以來,陳培廣所導的戲都有一定的水準;既然培廣大哥接下了這齣戲的導演一職,我相信這齣戲應該會有一定的水準才對。其二則是從娛樂新聞看到了這齣戲的記者會;我這才知道原來這齣戲中,李宗盛的歌曲並非只是點綴而已,反而是這齣戲的一個主軸;或許聽聽黃韻玲重新編曲的李宗盛歌曲,應該也不錯。其三則是導演助理阿靖叫我去看這齣戲,我心想...如果不好看,我到時候再罵她好了!:p於是,我便去看了2/15晚上場的演出。

當然!由於我是到演出前一週才決定要看的,所以很多比較好的位子都沒有了(尤其這次奇怪的是:一千以上的票價反而賣的最好!幾乎賣光!);我只好買600的票價,然後坐在倒數第三排的中間(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這麼後面的位子了~-_-!)

然後,七點三十分,好戲上場。

上半場給我的感覺,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動。看戲時,一種很熟悉的感覺,一直襲捲而來...我總覺得,很像以前在看“果陀”的戲時的感覺。以前在寫果陀的戲的觀後感時,我曾經說過:如果把一齣歌舞劇的組成元素,用最簡單的方法分割成“歌曲”、“舞蹈”及“戲”,那麼果陀的歌舞劇,我覺得在歌曲的部份的確是無所匹敵的!歌曲的部份的確非常的強!而相較於歌曲,舞蹈的部份或許因為演員們大多並不是專職舞者(且可能又身兼歌隊以及演員等職務),所以可能又顯得比較弱些。但是我最無法忍受的部份,則是在歌舞劇當中,戲劇部份的薄弱;一齣歌舞劇畢竟是“劇”,而不是歌劇(以歌為主),戲劇的部份當然有其重要性。而回到《愛情有什麼道理》的上半場,一開始同樣地,是以李宗盛的歌曲組曲(節目單上稱之為“序場大雜繪”)揭開序幕,緊接著,又是一首又一首熟到不能再熟的,李宗盛大哥的作品。歌曲的確是很動聽,黃韻玲的重新編曲也授予了一首首歌曲新的生命...可是,其他的部份呢?

對於上半場的內容,其實除了一首首李宗盛的歌曲外,其他的我已經沒有太多的記憶。就上半場的戲的部份來說,其實相對於下半場,上半場戲的張力稍嫌薄弱些(我想應該是上半場的戲主要都是在舖陳下半場戲的發展的原因);而頻頻出錯的音響(這點容後再詳述),也讓人其實有些不耐。上半場帶給我的,幾乎只有一首首動聽的歌曲而已...其實,這樣的情形,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首先,我開始去思考這齣戲和“果陀“以往歌舞劇之間的不同(之所以拿這齣戲和”果陀“的戲相比,是因為我覺得兩者在”歌曲的呈現“的比重上較相近,而不像”綠光“中,歌曲只是”戲“的一部份,而是用歌曲來說故事...)。從前,我在看果陀的戲或者寫關於果陀的戲的觀後感時,總是無法接受在戲中歌曲比重大過於戲的部份,而戲的比重卻又嚴重不足的情形;春禾這齣戲的上半場,讓我所去思考的是:或許我在看這類型的歌舞劇時,是不是原本就不應該去要求(去奢求)戲的部份能夠帶給我多大的感動(就好像你在看/聽”杜蘭朵公主“的歌劇時不能夠去嫌角色的肢體太差是一樣的道理)。因為這齣戲的主角是”歌曲“而不是”演員“,所謂的演員也只不過是把歌曲發揮出來的一個工具(揚聲器)罷了。所以,在春禾的這齣戲裡,我應該重視的是”歌曲“部份的呈現,而不應該去計較戲本身元素的薄弱囉?

對我而言,最近一次觀賞果陀的歌舞劇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果陀也很久沒有製作所謂的“遙滾歌舞劇”了);從當年到現在,我在看戲的觀點以及想法上,總是不斷的在改變...或許當年的果陀的歌舞劇,對照到今日的《愛情有什麼道理》,在看戲的方向上面,或許有些東西是我在當初所沒有認清的。這是我對於這戲上半場的第一個想法:這麼樣的一齣戲,是否不應該去用放大鏡看他的戲的部份,而應該著重在他歌曲的部份?

第二個想法,是肇因於不斷出錯的國父紀念館音響...我對於所謂的音響器材其實並不熟,所以我無法分辨出究竟問題是出國國父紀念館的設備太差,還是技術人員的疏失(這點與戲的影響容我後敘)...我所想到的是:如果這麼樣一齣以歌為主(以“李宗盛”的歌曲為主)的戲中,歌曲的元素如此的重要,那麼,把這麼樣的一齣戲放到國父紀念館來演出,究竟適不適合?我知道這或許是檔期的問題,可是這可能也突顯出一個問題:在台灣究竟有沒有一個適合所謂的“歌舞劇”表演的場地???國父紀念館畢竟最初是以大禮堂的設計來使用居多,國家戲劇院也畢竟是“戲劇”院而非“歌舞劇”院(不過戲劇院的音響設備究竟好或不好我也不得而知),新舞台是以傳統戲劇為主導所設計的舞台,那麼...社教館呢?(對於社教館的記憶我仍然停留在當年由張菲領軍的“黃金五寶”所主持的節目)...關於台灣歌舞劇的場地,是我第二個所去思考的部份。

上述所謂兩個思考的方向,或許扯的稍嫌遠了一些,可是我們再回到春禾的這齣戲的上半場,就我而言,我真的覺得有很強烈的感覺是:整個上半場我只記得那些歌曲,對於劇情的發展實在沒有什麼記憶...所以,在上半場時,我仍在調適,我仍在思考,究竟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來看(或聽)這一齣《愛情有什麼道理》。

因為對我而言,上半場我除了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之外,其實感受不太到,其他的東西。

這種情形,其實一直到了下半場之後,才有所改變;或許是因為劇情開始有了所謂的轉折(起承“轉”和),我猛然發現:原來這齣歌舞劇裡面,“戲”的部份是存在的。當靜君發現了富祥的謊言,當韓琪發現自己愛上了港生,當單純的愛情裡面加入了一些不單純的要素之後,劇情開始急轉直下,你也猜不到究竟靜君會不會原諒富祥(畢竟靜君所面臨的不單單只是富祥的謊言,她同時也面臨著這把割斷他過去戀情,名為“謊言”的刀是否會再次劃傷她的挑戰),以及港生究竟會不會和韓琪在一起。同樣的七點之約,造就了一對戀人,卻拆散了另一對戀人;愛情,的確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這點的確是呼應了劇名,以及導演想要表達的意境:“愛情有什麼道理”(其實沒什麼道理))。尤其是在下半場裡,我最最最愛的一場戲,莫過於韓琪穿著中國式新娘禮服,在大雪紛飛的公園裡,四處尋覓著港生的蹤影...其實如果跳脫劇中,回到理性的觀點來看,這一幕的畫面其實實在是荒謬到了極點!可是回到劇中,這一幕卻又是該死的感人!!!韓琪穿著新娘服,焦急的心情連觀眾都能夠感受的到,加上又下著雪...實在是這齣戲的一個極其經典的畫面!(不禁也讓我想到在劉德華某部很久以前的電影裡,也是有個新娘子穿著白紗光著腳,然後在街上奔馳著尋找劉德華的感人名場景~XD)乃至於後來兩人又在靜君與富祥所開的婚紗店相遇,最後再續前緣,也正呼應了導演以及劇名所說的“愛情有什麼道理”-是不是其實只是想說:愛情其實沒什麼道理,會在一起的就在一起,不會在一起的就還是不會在一起?

一直到結束的那一剎那,其實,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因為,這齣戲給我的感覺,大體上來說是很舒服的。

在事後仔細回想,其實,我很佩服陳培廣導演在一些東西上的安排;包括那一個大雪紛飛的場景,以及在演員肢體上的設計(我永遠記得當富祥對韓琪坦白的那一幕,靜君聽到富祥的話時,包包掉到地上的設計;那彷彿在訴說著,靜君的心也掉到地上,而且,跌碎了);除此之外,我也很佩服導演針對那些“歌隊”所做的設計:在歌隊的部份,除了一些常態性的,在所有歌舞劇裡面,歌隊所扮演的舞群的角色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某些時候,歌隊當中的某些人,是靜靜待在左舞台或者右舞台上面,靜靜的看著舞台上四大主要角色的一舉一動的。他們時而跟著音樂做小幅度的起舞,時而歪著頭看著舞台上角色的動作以及角色與角色之間所發展的愛情故事,彷彿就像天上的小天使一般,怎麼樣也無法了解在舞台上所謂的“愛情的道理”-靜君不是最討厭謊言的嗎?為什麼仍然跟富祥在一起???韓琪不是只希望從一而終嗎?為什麼竟捨棄未婚夫文化而去追求港生那不確定的幸福???港生不是很堅信的認為愛情只有24小時嗎?為什麼卻仍然想要和韓琪廝守到永遠???這一切,不正是因為,愛情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嗎?^_^

另外,我覺得這齣戲在歌曲的表現上,有部份我想要稱讚一下將李宗盛的歌曲重新編曲的黃韻玲;其實將李宗盛的歌曲放到舞台劇上來使用,並且佔有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和地位,其實是很冒險的一件事(至於在這齣戲中究竟李宗盛的歌和戲究竟搭不搭?容我後面再敘)。但是黃韻玲的編曲,的的確確賦予了這齣戲中的每一首歌曲新的生命;尤其是每一首歌曲的前奏以及編曲的部份,大都能夠和劇情的發展相結合;而在某些段落時,雖然歌曲的曲調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可是黃韻玲所安排的是兩首不同的歌齊唱,竟也神奇的發展出不同於兩首歌的第三首弦律!雖然這種“兩種不同的歌曲一起唱而發展出第三種可能”的唱法,曾經在最近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的“超級哈S幫”裡看過哈林使用過,可是我還是覺得很神奇!也發現了音樂的另一種無限可能性!這些地方都是讓我覺得很棒也覺得很開心(聽的很開心)的地方!*^_^*

再來,我想談到這齣戲中一個很主要的因素,就是李宗盛的歌曲的運用。

導演在節目單中曾經談到,關於他在舊金山曾經看到的一齣名為《MAMMAMIA!》的戲,在那齣戲裡,每個人包含台上以及台下,全部都在音樂的帶領之下而回到了屬於自己記憶裡的某一個年代!或許是因為台灣最近人們都說不景氣,而不如意的事情又太多太多,所以人們都開始會回憶起在回憶裡的一些美好。於是,社會上吹起了一陣“蔣經國”風;於是,當聽到馬蘭和林旺相繼死亡的消息,我們的胸口還是會有淡淡的哀愁。因為,那是回憶,那是我們人生裡的一部份!回到《愛情有什麼道理》,其實在這齣戲裡,當李宗盛的歌曲響起,不需要太多的加油添醋(雖然黃韻玲的重新編曲的確有加分效果),我們就很自然而然的跌進了那一首首歌曲的情境裡去。也是經由這齣戲中一首又一首(總共五十八首)的歌曲,才讓我發現:原來我們(我和李宗盛)這麼近!(我可不是在替“麥香”打廣告呀!XD)很多首我記憶中的歌曲,熟的不能再熟的弦律,原來也是李宗盛李大哥的作品呀!!!只是,我比較好奇的是,《愛情有什麼道理》這齣戲,究竟是要藉由這齣戲來重新呈現出李宗盛的作品,還是只是藉由李宗盛的歌曲來探討“愛情有什麼道理”?我所在意的是,兩者之間的主從關係。因為,坦白說,我今天雖然是能夠從戲中,感受的到導演似乎想要傳達的“愛情沒什麼道理”的意念...可是如果把李宗盛的歌曲看成戲劇當中的要素之一的話,其實其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是很強烈的,其至於強過導演本身的意圖。於是乎,我有些不了解這齣戲想說的到底是什麼?是想要說明“愛情沒什麼道理”的意念,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承載著大家回憶的李宗盛歌曲”?坦白說,我不知道(我真是猜不透呀!)。

這點或許應該再延伸討論到編劇上面。孫法鈞是個很資深的編劇,從早期“母雞帶小鴨”就參與編劇的工作(我真正知道他這個人則是在超視的“我們一家都是人”時期);但是我所想要討論的不是編劇是誰,而是《愛情有什麼道理》的編劇方式究竟是如何?這又涉及到導演在這齣戲的說故事方法上,究竟要朝向什麼樣的方式發展...如果今天導演要說的,是一個關於“李宗盛”歌曲的故事(李宗盛的歌曲是主角),那麼編劇的方式,就應該是把所有李宗盛的歌曲集合起來,然後一段接著一段,而成為一篇故事(歌曲為主,劇情為輔);如果今天不是如此,而要講的是《愛情有什麼道理》這個故事,那麼就是先有劇情的誕生,然後再把一首首的李宗盛歌曲放進劇情之中...看過這齣戲之後,我覺得其實這齣戲的編劇方式,比較接近後者。但由於李宗盛歌曲本身所蘊含的強大的能量,不免使得歌曲和戲本身,有時候會有些格格不入(劇情先編好再塞入歌曲的方式,總覺得就如同7-11那些先把麵包做好再灌餡(再給麵包打針~><)的湯種麵包一樣,總是覺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某些時候,劇情的台詞與歌曲的銜接,有時候的確是有些樂趣的(ex:第六場的“聽見有人叫你寶貝”,從劇情台詞中的“寶貝”接到歌曲,其實還蠻好玩的),可是在某些時候,的確突顯了兩者之間的出入(ex:第九場的“那一夜你喝了酒”,把“紗門”改成“心門”的確讓我驚艷!可是“那一夜你喝了酒帶著醉意而來”的歌詞,對照到舞台上的富祥和靜君,怎麼樣我都覺得很怪...雖然“紗門”改成了“心門”,可是怎麼樣也改變不了我對於原歌曲中那種“男方喝著酒然後到了女方家,在門口哭著訴說自己情緒”的深刻印象)。戲本身和歌曲之間,我始終覺得沒有融合的很好。加上歌曲的部份又因為音響器材的問題而並不是那麼的完整,使得我總覺得整齣戲,有些不是很完整的感覺.....

上面談到的是關於李宗盛歌曲以及戲本身的協調度。接下來我則想要談談關於“郭陽山”所飾演的“旁白男子”(說書人)的角色...其實,就我個人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在這齣戲裡,安插一個像“旁白男子“這樣的角色有些突兀!加上郭陽山的演出方式,使我一直沒有辦法將他這個角色和戲融入在一起。說書人並不是每一個換場時都有出來,可是當他一出現的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他這個角色原本應該將一幕幕間銜接起來,我卻覺得他的出現反而把戲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而使得戲零零碎碎的。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導演要把這個角色放到戲裡面?第一個可能是導演要藉由旁白男子(林財旺)和麵攤老闆娘在一起事情節,來呼應”愛情有什麼道理“的主題;其二是要交待林財旺的發展;其三則是因為這齣戲的長度實在太長了!在最後一幕,當港生和韓琪終於在一起時,如果突然間就這樣結束掉,未免太突然了些,所以才又藉由交待林財旺這一段,來讓劇情做個緩衝...可是不管是不是我所想的任何一種原因,我都覺得旁白男子的出現其實在這齣戲裡,並沒有加分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格格不入;包括他這個角色與戲本身的格格不入...事實上,在看戲時,我一直很疑惑這個角色到底是出來幹什麼的?這個角色的存在,造成了我在看戲時的某種不安。或許導演之所以把這個角色放進戲裡,有其一定的用意存在,只是,我還是覺得,放入這個角色不見得會要比不放入這個角色來得好.....

戲的部份談完了,接下來來談談演員的部份。

鍾鎮濤(飾 陳港生)
就我看的那一場,一開始時我覺得鍾鎮濤並沒有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是熱身不夠徹底嗎?XD);一直到後來時,我覺得他才開始enjoy在戲裡面...不管是在大雪紛飛的公園裡那種心碎的感情,或者是在唱“三十歲女生的溫柔”時(),又或者是在富祥和靜君開的婚紗店裡,對著鏡子開著玩笑發著瘋的模樣。在這齣戲裡,阿B的確展現出了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雖然我對於阿B的印象,大部份還始終停留在周星馳電影《龍的傳人》裡那個自以為瀟灑的“瀟灑”,和在電影《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裡那個頭上插了隻靴子的大師兄,可是這齣戲的確讓我看到屬於阿B的不同魅力,感覺蠻好的!^_^

王柏森(飾 王柏森)
一直以來,對王柏森的印象,始終停留在他之前在果陀各齣搖滾歌舞劇中的模樣;看過他那麼多次演出,我還是比較喜歡他早年在南海路國立藝術教育館演出的《台北動物人》的角色。在這齣戲裡,王柏森的唱功,當然是不容小覷的!可是,在某些時候,我仍然覺得他的表演方式對我而言不是很習慣...像那一段他發現靜君知道自己在騙他,然後又不得不去找自己大哥(港生)的左右為難的那一幕,我就覺得很怪!感覺上他好像一點也不著急...而在酒吧裡看到港生牽著靜君手的那一幕,那種用“磨拳擦掌”來表現“生氣”的方式,也讓我覺得怪怪的...可是在公園裡面,當富祥覺得靜君已經離開自己而喝著酒唱著歌(“讓我忘記你的臉“)時,那邊的情緒又很讚!真不知道我是對王柏森有成見還是怎樣...@.@...如果真的是如此,其實我蠻希望能夠拋棄那份成見,試著去體會王柏森的演戲方式...除此之外,在劇本對於”富祥“這個角色上所做的設定,他是一個從未談過戀愛卻又對戀愛充滿憧憬的人,並且對於港生那套24小時愛情理論在深信不疑之外,卻又有一絲絲的懷疑。在這個部份,我比較沒有辦法從王柏森的身上看見關於”富祥“的這一切設定...包括那種對愛情的充滿憧憬,以及對港生的深信不疑卻又矛盾的懷疑情緒,在王柏森的身上,我看不太到,也無從感受.....不過,有些地方王柏森也是表現的不錯的:像是對於靜君的用情(柏森的表演可以讓人感受到為什麼靜君是如此愛她),以及前述那個在公園喝著酒大聲地”啊啊“唱著,雖然是悲哀卻悲哀到有點好笑的情緒...整體上來說,王柏森的表現都還算不錯,尤其是在這齣歌曲比例如此大的戲之中!坦白說,我很期待王柏森在離開果陀那個熟悉的環境之後,能夠有更加不同的發展!在這齣戲裡,我的確隱隱約約看到了另一個,屬於王柏森的可能性;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更不一樣的王柏森!!!^_^

郎祖筠(飾 韓琪)
郎姐的演出,仍然沒有讓人失望!雖然相較於其他三個具有歌手身份的演員來說,郎姐在歌唱方面的技巧的確比起其他人有那麼一點兒不一樣,但是我覺得郎姐是在這齣戲當中,角色的人格建立的最完整的演員!包括那道地的大陸口音(而且是自然不做作般的口音),在每個場景面臨每種情境所展現出來的情緒,乃至於“雪姑”的用詞,都讓“韓琪”這個角色活生生的展現出來!很棒!!!^_^

陳潔儀(飾 梁靜君)
陳潔儀在這齣戲裡的表現,說實在話,其實讓我有些驚艷!我指的並不是單單就他的歌聲方面,而是他把梁靜君這個角色從年輕(剛結束一段感情而跑來找韓琪的靜君)到成家(和富祥一同開婚紗店的靜君)的每一個階段,都轉換的很好!從年輕的、綁著辮子的靜君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為愛受傷害而正需要呵護的小女孩;從已經成家並且開了婚紗店的靜君身上,可以發現靜君真的長大了、成熟了(這時反而發現富祥好像沒有什麼長大與進步~:p)除去陳潔儀好聽的歌聲之外,她很完整的扮演了每一個階段的靜君,使得靜君這個角色不只是一個角色而已,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會成長的一個人!這點我覺得蠻好的!^_^

沈斻(飾 文化)
“斻”,唸“ㄏㄤ/”~(每日一字!^^)...我並不是第一次看到沈斻這個名字,卻忘了是不是有看過沈斻演的戲?在我印象之中,這個名字總是會跟“仇泠”(唸“ㄑ一ㄡ/”“ㄌ一ㄥ/”,可別唸成“ㄔㄡ/”“ㄌㄥ三聲”呀...^^|||)連在一起(大概是因為名字難唸吧!)。在這齣戲裡,沈斻演的是“文化”,韓琪的未婚夫。或許是因為戲不多的緣故吧!我覺得在這齣戲裡,文化的發揮並不是很足夠...其實以文化來說,他早就有些發覺他和韓琪之間感情(或者根本沒有感情)的變質了不是嗎?那麼,他為什麼還是要繼續和韓琪結婚?又為什麼在最後一刻時,放韓琪去追求屬於他自己的幸福?坦白說,我在戲裡面看不太到(當然究其原因之一,也似乎是因為這個部份並不是這齣戲裡所要深究的部份)...除此之外,文化唱歌也真的蠻好聽的哦!(嗯~出乎意料...出乎意料文化也會一起來唱歌,也出乎意料唱的還不錯!^_^)

郭陽山(飾 白袍男子/林財旺)
事實上,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他演戲;早在當年大專盃話劇比賽就看過陽山演出”晚宴“了~(所以,對他以前的演出有興趣的人請向我索取~^^|||,我剛好有錄影帶~)不過話說回來,他怎麼老是在演”不知所措“的角色呀!在這齣戲裡,也是一直被其他演員(小天使歌隊or…)趕下台。關於”旁白男子“這個角色,其實我前面已經有敘述過關於這個角色的設計了,在這裡我就不談,而談談我對於郭陽山扮演這個角色上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對郭陽山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大專盃時那個有著學生身份的陽山吧!我覺得我從旁白男子的身上,看不到他的年齡、身份、背景...等等關於角色本身的設定。尤其他其實有許多的獨白,我從那些獨白裡面,看不到關於這個角色在講這些話時的心理狀態;使得我覺得陽山在這個角色上,其實說服力稍嫌薄弱了些。縱使最後真象大白,一直跑出來攪局的”旁白男子“就是”林財旺“,我還是不覺得他是”林財旺“。或許陽山在扮演這個角色時,是從自己來出發,也就是把林財旺設定成一個和自己背景以及年齡相仿的人,可是,我還是覺得這個角色在舞台上的舉手投足間有些奇怪,好像...好像不應該是這個舞台上的人。在角色上的說服力稍嫌薄弱些,這是我對於郭陽山所飾演的這個角色的感覺。

除了上述的演員之外,我想要談談的是其他的演員們,也就是“小天使歌隊”們,其實,我蠻喜歡小天使歌隊們的表演,不管是在舞台上的又唱又跑又跳,還是在一旁靜靜的踱著步或者靜靜的看著故事的發展,我都覺得每個角色很認真的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縱使我的位置是坐在倒數第三排,我仍然可以感受的到從舞台上散發出來的,關於你們在這齣戲裡所投注的熱情(當然從幕起前和幕落後的加油聲也可以感受的到);你們很稱職的在這齣戲裡扮演好了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很棒!替你們拍拍手!!!*^_^*(可是,我還是好想好想看什麼是“陰天嘔吐大旋轉”~XD)

演員的部份談完了,再來我想要談談舞台設計的部份;其實我蠻喜歡這次的舞台設計。在背景裡,那個明顯的東方明珠電視台,很直接的點出了場景是在大陸的上海...而那個鐘面會隨著劇情的情境變色的鐘塔,也讓我很喜歡!有一種很浪漫而美麗的感覺...尤其是在公園那一幕,鐘塔的鐘面竟幻化而成天上的一輪明月(真是神來之筆呀!^^)雖然說穿了,只是降下一面圓板擋住鐘面然後把燈光打上去,可是我還是覺得好美好美...^^...滿天降下的雪花也很美麗,整體說來,舞台的部份表現的真的很不錯!GOOD!!!

再來,可能就要談談我在這齣戲當中,最垢病的,關於音響部份的問題了。其實在之前,很多人都說國父紀念館的音響設備很糟糕...在那之前,我都不這麼認為,都覺得還好;可是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坐在倒數第三排的緣故,我竟強烈的感受到音響設備的糟糕!很多時候,演員的歌詞和歌聲,會忽大忽小;而這種情形在小天使歌隊唱歌時尤其嚴重!因為歌隊們唱歌的時候,常常是某個人唱第一句,第二個人唱第二句,第三個人唱第三句,第四句之後大家一起唱...然後,你就會聽到,從第一個人到第三個人,每個人的音量都不一樣!加上有時候在看戲看到一半又突然出現的雜音,讓人實在有些不耐...或許這些東西,在技術上的確有難以克服的地方,可是,身為觀眾的我,對於這些地方,實在是沒有辦法忍受。因為,這些技術上的問題,都讓這齣戲的效果,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再來,則談到節目單的部份。為什麼會把節目單拿出來談?最主要是因為這次節目單的價錢讓我有些意見與想法。我看過不少的戲,每次看戲幾乎都一定會買節目單(有時候甚至於不進去看戲也會買到某齣戲的節目單~XD);一般來說,舞台劇界的節目單的價錢,如果是職業劇團的演出,其節目單售價大多都在100元上下,而這次愛情有什麼道理的節目單,竟然高達150元?坦白說,看到時,我有點嚇到。正當心裡正在想“為什麼會那麼貴”時,旁邊竟然有人有和我一樣的想法,脫口而出問道:“為什麼會那麼貴?”,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因為內容的印刷以及紙的材質比較好”的緣故...當然,我還是買了。可是,我利用開演前的短短幾十分鐘,翻閱了一下節目單,坦白說,我並不覺得這本節目單有150元的價值,而是節目單裡的許多資料,讓我覺得當初這本節目單的製作者,並沒有很用心的在做這本節目單;因為實在有很多錯誤的資料和錯字!!!例如:P13李宗盛列年製作專輯中,周華健打成周華“建”;P23導演助理謝淑靖的經歷中,應該是“B2劇團”而不是“紅劇團”;P30鍾鎮濤的介紹裡倒數第二行把“愛情有什麼道理”打成了愛情有什麼“首”理;P31王柏森的介紹裡把王柏森畢業的學校打成了“國立藝術大學”(要嘛就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要嘛就是“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藝術大學”是那一間啊?@_@);P39廖梨伶的學歷打成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系”劇系.....種種的錯誤,讓我真的覺得這本節目單並沒有150元的價值!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樣一本節目單,春禾會定價150元;或許是因為加入了艾迪貝爾集團的一份子之後,任何商品的販售(包括節目單)都有其商業的考量;有商業的考量而去調整節目單的價格並不是不好,只是這本節目單的品質我實在很垢病,讓我覺得那比一般節目單還多花的50元似乎是在買節目單內頁最後面的那些“彩色廣告頁”而已。在節目單的這個部份,我真的覺得這本節目單沒有150元的價值.....

從導演聊到演員,從戲裡聊到戲外的節目單;其實,就這齣戲而言,我覺得大體上來說是不錯的。就根本上來說,其實這樣子的劇種形態(以大量的流行音樂加入戲中)其實是相當具有實驗性的...縱使這次的票房賣的相當的不錯,可是究竟這齣戲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我相信作戲者的心中會打一個屬於自己的分數,而我的觀後感,也畢竟只是一個提供給作戲者本身的參考值罷了!我看戲的那天,當戲演完了,演員謝完幕,觀眾趕捷運的趕捷運,趕著回家的匆匆離席,十一點二十分,當觀眾正在離席時,舞台大幕後面再次響起同樣的加油聲!那時,我在觀眾席寫著觀眾意見調查表,而最後一個離開國父紀念館觀眾席的觀眾,是我。幕落了,人散了,我的想法卻如同舞台上的鞭炮屑(^^|||)一般,在我心中慢慢的沈澱;在我心目中,其實春禾還很年輕(2003年3月1日滿三歲),還有著很多的可能性。記得在某一段期間,春禾曾經把自己的戲定位成為“電影式舞台劇”,但如今,春禾似乎仍在找尋以及改變自己的定位...先不論未來春禾的戲,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向,我只能夠說《愛情有什麼道理》的確是個勇敢而且不錯的嚐試,希望你們可以繼續加油,開創更多屬於春禾的可能性。而我的觀後感,也不過是一個普通觀眾看完戲後的想法罷了(雖然這次不知道為什麼又寫了一篇破萬字的觀後感!-_-|||)希望你們可以藉由這篇觀後感,去重新檢視關於這齣戲的一切,也希望你們在這齣戲的其他場次,可以再接再厲!而在往後的製作過程中,也可以製作出更多更好看的,屬於春禾的戲!

僅以這一篇觀後感,送給即將在2003年3月1日滿三歲的春禾劇團,也送給在這齣戲當中,奉獻過自己心力的所有人!(這齣戲的製作與排練過程應該非常的辛苦吧,我想。^_^|||)

春禾,加油!*^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