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氣筒》是表坊和外表坊第一次聯手製作的戲。

  在節目單當中,藝術總監賴聲川針對這次的製作及創作過程,做了很清楚且詳盡的解說;包括《出氣筒》第一次呈現時的40分鐘獨幕劇狀態,以及賴老師希望透過這次的演出,可以尋找表坊和外表坊之間更多在創作上的可能性的意圖。

  不可否認的,《出氣筒》這齣戲的實驗性質的確很強烈;我指的不光是「實驗」表坊和外表坊一起製作這件事,還包括了不同演員組合的實驗、劇本呈現方式的實驗、幕後設計人員的組合(劇場少見的幕後父女檔設計群?)、甚至於表演場地與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都可以視為某種「實驗」。

  不過,辜且不論實不實驗這件事,或者如賴老師所說,我們可以不用急著去定義這「研發」的過程究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還是中劇場;對身為觀眾的我們而言,其實只在乎一件事:這樣子的呈現方式,這樣子的一齣戲,究竟好不好看?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中山堂這個表演場地和《出氣筒》這齣戲所產生的化學「負面」效應,《出氣筒》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作品;但是一齣戲在台上演出時,除了作品本身,演出場地也是一個必須要考量的因素。一齣戲的好壞,絕對是有可能被演出場地所影響的(試想像音樂劇《貓》如果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以《出氣筒》來說,有太多太多的部份讓我覺得他實在不應該在中山堂這樣子的舞台上搬演;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外,在劇本的結構安排上,和視覺的處理上,其實都隱隱約約的呈現出《出氣筒》並不是一個適合在大劇場做的戲。事實上,我並無意也不想去刻版的定義什麼樣的戲就是小劇場或者什麼樣的戲就該在大劇場做,而是如果我們先不管《出氣筒》的出處是來自小劇場或者任何地方,單純看《出氣筒》在中山堂呈現的效果,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的地方,是在中山堂這個場地並沒有辦法發揮的;也就是說,《出氣筒》這齣戲原本應該可以更好看,但像中山堂這樣子的一個空間,並沒有給《出氣筒》一個良好的基礎,讓《出氣筒》可以展現出好看的一面。

  先從《出氣筒》的劇本談起。其實,我是相當喜歡《出氣筒》的劇本的;雖然一開始看到DM上寫《出氣筒》的編劇,是外表坊的「莎士比亞」李登雅(所以是莎士比「雅」?)時,我不禁有點因為「莎士比亞」這四個字的形容詞,而對李登雅感到有些好奇(當然可能也夾雜著某些懷疑:P)。但事實證明,《出氣筒》這本劇本在故事的走向和內容的設定上,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包括小張一開始走投無路然後去求職,接下了出氣筒的工作,慢慢沉浸其中,最後跳脫出來選擇離開的過程。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些巧思:包括他在一開始還能夠聽的到別人所聽不到的音樂,最後卻怎麼樣也聽不到的角色設定;以及如何讓出氣筒先生的每個客戶在最後的那一刻來個相見歡,甚至於讓小張在聽完老胡一連串抱怨之後,只是拿了他一疊錢並且感謝他使用出氣筒先生服務的安排,都讓人覺得相當的漂亮且準確。整個故事的走向,在李登雅的筆下其實相當的完整,我個人其實是相當的喜歡。不過,在編劇的地方,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是可以再修正的;一個是出氣筒先生在連續面對盧sir、Winner、湯教授、黑軍、白軍的那一段,有些明顯和其他段落連接的不是很好。或許這些橋段,是為了因應從40分變成兩小時長度的戲時,所增加的部份,但在看這一段時,我突然間有種在看《徵婚啟事》的錯覺;出氣筒先生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客戶,就像《徵婚啟事》裡女主角面對一個又一個看到報紙徾婚啟事然後前來的男人一樣。在整齣《出氣筒》裡,中間這這一段的節奏和張力,呈現出了一種反覆的迴圈;當新的客戶出現,整個故事的高潮點開始往上拉,然後當客戶離開時,張力消失。然後新的客戶來,故事張力又開始上升…如果是在《徵婚啟事》這齣戲,這樣子的節奏安排是OK的;因為整個故事講的就是女主角不斷的和前來的人見面,然後帶出整個主題;但是,在《出氣筒》當中,和客戶「見面」並不是劇情推動最主要的動力,因此中間這一段和眾多客戶見面的過程,顯得有些和整齣《出氣筒》的節奏和劇情走向不太相符,而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導致這一段在整齣戲裡顯得有些突兀;雖然內容很精彩,可是總覺得有種放錯地方的感覺。加上舞台上的空間是那麼的大,當同樣的情景(出氣筒和客戶見面的情景)一再的重覆,然後我們又是那麼顯而易見地看的到演員是如何的走了好大的一圈然後上場下場(換景時),其實觀眾的情緒很容易就因此而疲掉了。這點是我覺得可以再修正的地方。另外,故事的最後,很巧妙的讓鳥頭王、房東太太、賈主播三個出氣筒的主要客戶見面;在這點的安排上我覺得是相當精彩的!如果我們把出氣筒看成是醫生,而他的客戶看成是他的病人,你怎麼樣也想像不到病人的病最後能夠治好,竟然是因為他見到了其他的病人?當鳥頭王、房東太太和賈主播見面後,他們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口(或救贖?),而可以不再需要出氣筒先生的安排,是我覺得很不錯的;可是,我卻覺得在「賈主播」的這條支線上,其實有些「虛」掉了?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鳥頭王和房東太太之間,如何因為彼此的「碰撞」而為自己開了一扇窗,卻看不到賈主播在三人見面的過程當中,因此而有任何明顯的改變及出口。在最後的那一刻,當三個人(三條故事線)見面時,我總覺得在劇情上應該是三個人都因此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口,可是賈主播那條線我卻覺得並沒有在最後真正的找到出口;在賈主播這條線上,我覺得是可以再加強的。

  演員的部份,其實大部份演員的表現我都蠻喜歡的,甚至於有幾個劇場老手的表現,著實讓我驚艷;但,有些演員的表現,我卻也覺得不是很理想,而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先從徐華謙談起(依節目單排列順序:P):徐華謙在《出氣筒》裡扮演的,是整齣戲的靈魂人物-出氣筒先生。但我必須說,他在這齣戲裡的表現,我並不是很喜歡;或許是因為整齣戲徐華謙都在場上,在戲份上本來就比較重,加上這齣戲是屬於比較寫實(或者套用《暗殺Q1…GO》所說的「魔幻寫實」一詞)的風格,使得華謙在表演上似乎顯得有些吃力…其實,我覺得徐華謙在《出氣筒》裡面最大的問題,在於表演上有些東西太「技巧性」了;接觸表演多年,甚至於還讀到研究所的徐華謙,我相信他一定熟知一個人的身體外在姿態及內心情緒之間的關係。什麼樣的姿勢是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動作呈現出什麼樣的想法,這些我相信徐華謙一定再清楚不過了;可是,在這齣戲當中,我看到太多屬於這方面的「表演技巧」在舞台上被使用,而使得出氣筒先生這個人「非寫實」了起來。以《出氣筒》整齣戲的設定,出氣筒先生應該是個內在情感有一定豐富性的人,因此觀眾才會隨著故事的進行,看到出氣筒先生是怎麼樣從一開始吃泡麵的生活,到接觸出氣筒的工作,然後enjoy在工作當中,最後決定離開的過程。這一連串的動作行為,絕對是有些東西在出氣筒先生的體內不斷的去感受,促使小張在戲中做出任何的決定。可是從徐華謙的表演當中,其實我看不太到那屬於內在的「動機」,包括他為什麼會在吃了半年的泡麵之後決定開始找工作?為什麼會enjoy在出氣筒的工作當中?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找咪咪?為什麼在完全enjoy工作之後又會想要抽離?當他向老胡說要離開,看到老胡的表現時,心裡又在想什麼?關於這些,其實我從徐華謙的表演上看到的實在不多。徐華謙外在表演的東西和動作及技巧,其實架構的很完整,可是卻缺少了一些內在的東西。在《出氣筒》當中,最明顯的例子,要算是出氣筒先生拒絕扮演房東太太兒子那一段了;在那一段裡,原本小張(出氣筒先生)想要告訴房東太太實情,拒絕再扮演她的小孩,可是因為不忍心,最後還是叫了她一聲「媽」。在那「不忍心」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出氣筒先生的「掙扎」,是一連串的「動作」,如轉身、甚至於雙手抓住帽沿等動作…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便看不到出氣筒先生那個在「想」的過程,包括究竟要不要繼續扮演兒子下去?以及思考應該開口說些什麼話的過程。如果關於這些東西可以再修正一下的話,我相信出氣筒先生應該會變的更「人性化」一點,而《出氣筒》這齣戲,或許也會變的更加的「動人」的。

  賴梵耘的部份,其實我覺得還蠻不錯的,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雖然這個角色從頭到尾幾乎都臭著臉,可是對照到最後面,她開始願意跟小張有所接觸(雖然故意不讓她握到手,但總是個開始)的點,前面一整個臭臉的過程,反而讓最後那一刻,開始有某種火花及可能性在那一刻誕生;因此,前面那整個臭臉以及不理會小張的過程,是可以成立的。不過在某些時候,當賴梵耘說某些台詞時,那台詞所呈現的情緒有時候會太多,而讓人有種「為什麼咪咪那麼討厭小張」的疑惑;在這點上,我覺得如果賴梵耘唸台詞時可以再relax一點,或許整個感覺會更好一點。那維勳的部份,其實我看到了他在表演上的某種「變形」及「可能性」;在《出氣筒》裡,印象最令我深刻的,要算是在戲最後那個「崩潰」的老胡了。雖然那樣子的表演方式不免荒謬且誇張,可是在那一個劇情點上,老胡那樣子呈現的狀態,其實是合理且完全成立的!那維勳在《出氣筒》裡的表現,我覺得就像是某種「脫疆野馬」般,對照那維勳過去的表演,這次的演出的確讓人看到一個不同的那維勳,我覺得是還蠻不錯的。趙自強的部份,我個人非常喜歡他這次的演出!過去他在我印象裡,我最喜歡的演出,要算是電影《火燒島之橫行霸道》裡他所演出的那個角色了;可是在《出氣筒》裡,那個有點壞卻又充滿熱情義理(?)的鳥頭王,的確深深的迷住了在台下身為觀眾的我。我想,趙自強在這齣戲裡面的表現,真的相當的不錯,我很喜歡。在梅若穎的部份,同樣也是我在這齣戲當中很喜歡的演員之一!尤其是那個迷人的賈主播的角色,你真的可以體會到那個角色所擁有的風華絕代以及迷人之處;加上許多在表演上的聲調和節奏上的精準,都讓人感覺到梅若穎在扮演這個角色上的游刃有餘。真的很讚!相較於趙自強和梅若穎,呂曼茵的部份雖然不像他們兩個那麼搶眼,但我覺得呂曼茵在角色的扮演上,替《出氣筒》這齣戲帶來了一種相當不同(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溫暖質地;《出氣筒》乍看之下是一齣喜劇,可是有許多深層值得思考的東西,是藏在整齣戲之下的。而呂曼茵的表演,卻將那更深一層的東西,透過扮演「房東太太」的過程當中,將它帶了出來;我覺得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相當喜歡整齣戲幕後設計群在「視覺」上所呈現出來的基調和概念;像是在虛(當場「畫」出來的佈景)與實(最後一幕裡完全以實景呈現的便利商店)之間、或是在黑白(黑白色系的服裝、一開始便利商店的海報、黑白的鈔票)與彩色(小張和咪咪的服裝、最後一幕裡實景的色彩運用)的運用,都把《出氣筒》一些更深意涵的東西點了出來。當小張開始enjoy在當出氣筒先生的世界裡時,我們看到他身上也逐漸失去了他原有的豐富色彩,而穿上一樣的黑白色西裝。當他離開了出氣筒的世界,他又再度的恢復了原有的豐富色彩(不管是外在的服裝色彩或是人生所擁有的色彩)。《出氣筒》設計概念上的運用,很明顯的讓舞台上的氛圍呈現出了兩條路;當你選擇當出氣筒,或許你獲得了金錢,獲得了許多的財富,可是在那同時,一定也有些東西是你會因此而失去的。當你選擇另外一條路,或許你會失去金錢(一小時一萬元的高收入),可是你是不是也因此而獲得了一些東西(甚至於是你原本所擁有而遺忘的東西)?或者,你可能因此而找到了另外一條路也說不定?(如同劇終割開佈景走「出去」的情節)。關於這些,《出氣筒》裡並沒有叫你一定要走哪一條路,而是把路攤開來,讓你看到原來還有這麼一條路可以走;就像電影《無間道》裡韓琛所說的:「路怎麼走,讓你們自己選」一樣,整個視覺上面的設計概念,的確讓《出氣筒》呈現出一個更深的思考空間;在這點上,我是相當喜歡的。

  前面提到了劇本,提到了演員,還提到了視覺設計概念;雖然在這幾個部份我都蠻喜歡的,可是我仍然必須說,當這些要素被放在中山堂這樣子的場地時,很多原本的優點都成了缺點。首先,以劇本而言,整齣戲的每個段落幾乎都不會超過兩個人同時在場上(印象中有的大概只有最後一幕客戶相見歡時,場上有四個人存在);當一個諾大的舞台空間只有兩個人在舞台上時,整個舞台上就會變的過於空曠且無法聚焦。加上整個舞台為了配合場景的需要,而被區分為三個區塊(其實就類似於放了三個小舞台在場上)時,觀眾更加不容易專注於台上的演出。加上舞台佈景寫「意」而非寫「實」的作法,更讓觀眾容易覺得舞台上會過於空曠,而不容易投入場上的情景。除此之外,中山堂向來不是一個供作戲劇表演的專門場地,就我當天觀賞演出時的感覺,在音響設備上的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多的時候,台上的演員在說些什麼,其實台下的觀眾是聽不清楚的。在這樣子的情況下,觀眾要專心於場上的演出就更加的困難。導致雖然這只是齣約兩小時的戲,但站在觀眾的立場卻不免會覺得有些冗長;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感覺,我覺得場地真的佔了一個很大的決定性因素。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出氣筒》這齣戲應該在一個類似於「黑盒子」之類的地方演出;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到《出氣筒》裡的出氣筒先生是怎麼樣的從一開始只想要賺錢,到後來沉浸在出氣筒的工作裡,最後發現更重要的事的過程,像變魔術般在一個(凝聚力強)的空間裡被完成而呈現,而不是像在中山堂這樣子的空間裡被呈現。我並無意非要去定義《出氣筒》就是小劇場、中劇場或是大劇場的作品,只是當這樣子的一個作品在中山堂呈現出來時,我仍然不免覺得有些可惜;若要在大空間裡做這樣子的一齣戲時,是否就應該在導演手法或佈景上做另一種呈現方式或安排,以避免在大空間裡會產生的一些問題?因為以現階段來看,我仍然覺得這齣戲如果放在小空間演出,會遠比放在像中山堂這樣子的大空間演出要來得好。關於這一點,我想是表坊和外表坊如果往後要再做「研發」時,所必須去思考以及修正的。其實,觀眾要求的很簡單;觀眾根本不會管你一齣戲原本是幾分鐘,也不會管這本劇本究竟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的作品。觀眾其實只希望一件事:就是戲「好看」就好。而這所謂的「好看」,除了創作者本身的努力之外,選擇適當的場地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現今台灣的演出場地數量,並不容許創作者自由地選擇檔期及表演場所,但如果一個場地對於一場演出的好壞擁有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我們是不是仍然要讓這場演出發生呢?很多的問題,其實是可以再繼續探討下去的。《出氣筒》的實驗,我覺得雖不算成功,但也不應全盤將之視為失敗;有許多可以思考的東西,是可以從這次演出當中再去反省然後重新思考的。期待有一天,像這樣子的「研發」過程,可以真的帶給觀眾一些不錯的東西,並且像賴老師在節目單上所說,發現「台灣劇場的另一種可能」!
 
 
劇名:《出氣筒》
日期:2004/6/6
時間:7:30
地點:臺北中山堂
團體:表演工作坊+外表坊時驗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