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甲:你知道嗎?最近台灣藝人館又有新戲了?
觀眾乙:觀眾乙:真的嗎?我要去看!他們之前的《寂寞芳心俱樂部》和《狂藍》都很好看耶!他們這次在那裡演?
觀眾甲:好像是...在牯嶺街小劇場。
觀眾乙:什麼劇名呀???
觀眾甲:劇名...嗯...劇名...好像叫...藍色吧.....
觀眾乙:藍色?
觀眾甲:嗯...是藍色吧!
觀眾乙:到底是藍色還是什麼顏色?
觀眾甲:什麼什麼顏色?
觀眾乙:你不是不確定嗎?不然幹嘛要加個不確定語助詞“吧”?
觀眾甲:我沒有不確定呀!劇名就叫藍色吧!
觀眾乙:藍色嗎?
觀眾甲:藍色吧!
觀眾乙:所以你不確定囉?
觀眾甲:(有點火大)我沒有不確定呀!
觀眾乙:那你幹嘛加個“吧”?
觀眾甲:(更加火大)我沒有不確定呀!劇名就叫藍色吧!!!
觀眾乙:你確定是藍色?好奇怪的劇名哦...
觀眾甲:不是藍色!是藍色吧!!!!!
觀眾乙:我知道劇名是藍色呀!
觀眾甲:不是“藍色呀”!“是藍色吧”!
觀眾乙:我知道!劇名是.....
觀眾甲:(打斷乙)你如果再說劇名是“藍色”我就把你的手掰斷!!!!!
觀眾乙:.......

以上,
是窮極無聊的,
《誰在一壘》藍色版~^^|||

接下來,進入正題,談談《藍色吧》這齣戲。(上次《狂藍》看完之後,好長一段時間,觀後感才出爐。這次戲演完後一個禮拜,觀後感就出來了哦!希望以後自己可以洗心革面,不要再拖了!!!啊!啊!啊!(發聲練習式的納喊))

這齣戲的導演是吳小分;印象中,好像很少看到小分姐執導的作品。每次都是在這兒,看到xx戲,製作人是吳小分,那會兒又看到xx戲,製作人又是吳小分的。我想,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小分姐導的戲吧!(沒記錯的話)~整齣戲的結構上,其實和個人感覺和表演工作坊的舊作品《圓環物語》有點像,《圓環物語》裡是由七個演員來扮演劇中所有角色,七個演員也同時代表了七個角色(甲乙丙丁戊己庚),一開始是由“角色甲”的故事,再由“角色甲”牽連到“角色乙”,然後一直進行到“庚”的故事,然後“庚”的故事再回到“甲”...同樣的,在《藍色吧》裡,十個角色則是由一男一女分別飾演;故事從“街頭援交男”+“女司機”揭開序幕,然後再由“女司機”連接到“國會助理“,故事也就這樣一直走下去。在看戲之時,我腦中思索的,是導演在這齣戲裡,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狂藍》裡,講的是同性間的情愛,那麼,《藍色吧》呢?我是一直到看完戲時,才清楚的知道原來導演是”吳小分“而不是”陳培廣“;小分姐在這齣戲裡所使用的導演手法,其實和培廣大哥有那麼一點不同。小分姐在這齣戲裡,保持著戲本身如同食物鏈一般的結構,除此之外,更讓故事的本身完整的呈現,也讓劇中的十個角色活生生地在舞台呈現。整齣戲給人的感覺很舒服,也讓人很清楚的看到這麼樣一齣,關於人的情感慾望之間的故事。

在導演手法上,有幾個地方我想要提出來討論。首先是在每一段之間,電腦螢幕上所會浮現的“分鐘數”。首先要稱讚的是,運用電腦螢幕來做所謂的“投影片”效果,其實是個不錯的idea!在一片漆黑的舞台上,電腦螢幕上所浮現的字幕與圖片,的確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而那些所謂的“分鐘數”,除了在劇中表示男女雙方的“交戰時數”外,從劇中每次在螢幕上顯示,卻大多不長的時間上來看,是不是也在意味著,劇中的每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那麼樣的短暫?當一份感情,只是單純的建構在情慾的渲洩上時,是不是也就只能夠那麼樣的短暫,而沒有辦法“持久”(心裡上的持久)?(附帶一提:劇中我最愛的段落是那充滿愛的“十五分鐘”~^^|||)

再來,談到這齣戲中,一個非常非常經典的畫面-“赤裸的純真”。在1999年,妮可基嫚演出《藍色吧》的原文本“Blue room“時,曾經很忠實的全裸上陣。而在《藍色吧》裡,由於導演將劇中的角色互換,於是這個”全裸“的呈現,很自然而然的就掉在劇中的男演員”黃健瑋“的身上,而在導演的調度下,黃健瑋也的確很自然並且不做作的在舞台上呈現了這一幕。以劇場界而言,演員全裸上陣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且值得驚訝的事,只要劇情是真的需要,而且作戲者並不是單單的把”裸露“這件事當成戲的主軸(我就是敢露!裸露是藝術!)的話,其實裸露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在這齣戲中,我看的到台灣藝人館在處理裸露畫面上的”誠意“,黃健瑋自然不做作的演出,其實是可以很單純的把裸露這回事當成只是戲中的一個畫面罷了。可是在我看戲的那天,在這個畫面出現之後,身在觀眾席的我,其實可以感覺的到這個畫面帶給其他觀眾的”震撼“。竊竊細語的聲音變多了,小聲討論的人變多了,似乎戲的重點在此時,也有些被模糊掉?記得表演工作坊在多年以前,也搬演過另一齣有裸露鏡頭的戲-《戀馬狂》(附帶一提,那也是我第一次進劇場看的表坊作品),在劇中,飾演阿倫的尹昭德,和飾演吉兒的丁乃箏,也同樣是有一段激情的戲;依照原作者”彼得‧謝弗“的文本,以及國外的演出情形,這一段在國外被搬演時,男女主角都是全裸上陣的。而賴聲川導演在執導《戀馬狂》的這一段時,由於考量到國內的民情以及觀眾接受的程度,而未讓男女主角全裸上場,而有穿著最低限度的衣物(內衣褲)。雖然《戀馬狂》是民國83年的事,當時和現在的確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我想說的是,同樣都是裸露的鏡頭,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我們再回到《藍色吧》,當”赤裸的純真“畫面在舞台上出現,而造成身邊的觀眾驚訝之後,有一段時間裡,我在想:這樣子的畫面是不是必要?是不是一定要選擇保留這個畫面而不捨棄之?再看到後面幾幕,我發現這個畫面是有必要的!其一是導演在這段之後,更拿了”現實生活中的裸露“和”劇場(戲劇)中的裸露“作為對比。其實”赤裸的純真“只不過是整齣《藍色吧》的一部份罷了!導演保留這一部份,除了有其身為導演上所想要表達的訊息之外,也維持著原文本的完整性。只是,這樣做,觀眾會不會在看完戲之後,只記得”赤裸的純真“而忘了劇情本身在講什麼?會不會只記得那個裸露的角色而忘了其他九個角色?我覺得還是相當值得討論的地方。

再來談到導演在這齣戲裡所做的一個重大改變-“角色性別互換”。劇中的所有角色,全部都換更改了性別!於是,街頭援交女變成了“街頭援交男”,男立委變成了女立委,女演員成了男演員.....其實,縱使這樣的改變,並無損於《藍色吧》所呈現出來的優異成績,可是,我卻好奇於小分姐將角色性別互換的動機是什麼?坦白說,我不知道。我很好奇為什麼如同“赤裸的純真”這樣子具爭議性的畫面可以很忠實的依照原文本而呈現出來,卻又要將原文本當中的角色做這樣大幅度的性別互換?導演的動機是什麼?是不是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是想要傳達男人和女人的情慾(畢竟這是一齣和情慾有關的戲)並沒有什麼不同?還是其實是製作人不讓女主角露,所以把男女角色互換?(^^|||)或許一切的疑問,最後的答案可能只是“導演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是想要用這種手法來開創這本劇本的另一種可能性”,可是,我不禁還是很好奇,是不是有所謂的動機藏在“角色互換”的手法裡,而其中有所謂的“導演意圖”是我所無法窺見的?

整齣戲來說,其實大體上很完整。尤其是在最後一幕,當女企業家第二代說出“如果沒有一開始,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下去?”正好呼應到電腦螢幕上那一片片浮現,如拼圖般的情色圖片(如果沒有第一片拚圖,那麼是不是就不會有整張圖的出現),加上躺在地上的“街頭援交男”(男1),舞台上的時間也就這樣子過了一年。導演很成功的把這一條情慾的食物鏈,在觀眾面前呈現了出來,並且加了“如果沒有一開始,是不是就不會有這麼一長串的情慾流動”的註解。尤其是最後一場那好似天使般溫柔的光亮,照在“街頭援交男”的身上,是不是也在表示著,最初最初的他,也是如同天使一般的純潔?整齣戲給人的感覺很舒服,也讓觀眾很enjoy整個故事,很棒!^_^

再來談到演員的部份。這齣戲雖然只有兩個演員,可是我想無損於這齣戲的精采度;在看戲之前,我總覺得兩個人扮演十個角色(一人飾五角),其實對演員來說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可是在這齣戲中的兩個演員,很成功的達成了這個艱難的任務!我想,分別就男女演員的部份來討論:

呂羿慧(飾女司機、大學女生、女立委、女作家、女企業家第二代):
「五個我所扮演的女性角色,樣貌不需刻意區隔已然分明。」羿慧姐在節目單上如是說。其實,在看到這一段時,我很好奇羿慧姐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扮演這五個角色?一人飾多角的最困難之處,在於不管演員本身如何的下心思來區分五個人的不同,有時候總是能夠輕易的在五個角色上看到相類似的模樣;試想:在現生活中,五個不同的人走在路上,彼此的言談以及行為動作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而角色畢竟是以人(演員)為出發點,如何能夠在扮演多個角色時,能夠不著痕跡的變成不同五個人,又不會給人“其實只是演員本身在扮演五個角色”的感覺,我覺得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在這齣戲中,羿慧姐也一如往常般,很成功的讓五個女性角色在舞台上活靈活現起來,而不會讓人有“因為劇本角色互換”而使得這原本應該是男性的五個女性角色有格格不入的感覺,真的很棒!^_^(附帶一提:以我現在的這個年紀,其實...我好喜歡那個“大學女生“的角色哦!:P)

黃健瑋(飾街頭援交男、國會助理、已婚男人、男模特兒、男演員):
健瑋的表現,我想我只能夠用兩個字來形容:“驚艷!”(當然不是因為“赤裸的純真”那一幕~^^|||)事實上,黃健瑋的表演印象,還停留在《狂藍》裡,那個其實沒有什麼發揮空間的角色。在這齣戲裡,很難想像黃健瑋還只是一個北藝大的學生而已!事實上,看過不少北藝大的學生所演出的戲,但就算是已經從北藝大畢業的,也不見得會比還在學校就讀的黃健瑋表現來的好!五個角色同樣是那樣生動鮮明的呈現在觀眾面前;縱使健瑋面前所面對的,是具有豐富演出經驗呂羿慧,可是健瑋的表現,並沒有因此而被羿慧壓下去,反而很自然而然地和羿慧達成一種平衡狀態,而產生一種巧妙的互動。很讚!真的很讚!(附帶一提,我好喜歡健瑋所扮演的那個“已婚男人”的角色哦!^_^)

再來談到舞台的部份...舞台的部份,實在沒話說!《藍色吧》的舞台,已經徹徹底底的打破了整個劇場的“黑盒子”結構,觀眾席和舞台區不再只是冰冷冷的分隔線,取而代之的,是當觀眾穿過入口的珠簾之時,就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同的空間(房間)!不管是穿越觀眾席以及舞台區的一大片粉色系絨毛地毯(啊啊啊!好想帶回家!),還是在舞台四周所掛上圍上的各式布料(突然想到:如果是像小分姐原始設想的,在舞台四周掛上的不是布而是鏡子,又會是什麼模樣?會不會很像舞蹈教室呀?!^^|||),乃至於上舞台的人形立燈,甚至於連電腦前那張塑膠椅子,都可以透過布料的裝飾而呈現出那麼華麗的風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舞台設計的巧思,而讓這個房間(blue room)在劇場中重現。讓人不禁覺得,如果這是自己的房間,那該有多好?^^

再來提到燈光的部份;很難得的,這齣戲的燈光,是由以往總是在幕前當演員的林俊臣(韋以丞)來擔任。這齣戲當中的燈光,其實也沒有啥好挑剔的!除了架在貓道上的燈光不談之外,我最喜歡的,其實是在上舞台的,那個有著好幾個人形雕塑的立燈。每一場的時候,不同的氣氛,不同的人形(紅、藍、白)會發亮,搭配著那一場的氛圍而發亮著。而除了人形立燈外,時而使用的,透過金魚缸所散發出來的亮光,以及在右下舞台的那盞檯燈,都像一把鑰匙一般,在適當的時機亮起來,開啟每一段戲。這種“運用舞台上的燈具而不是利用貓道上的舞台燈”來製造光源的方法,我覺得蠻好的!^_^真的要挑剔這齣戲裡的燈光的話,或許只有一個小缺點,那就是貓道上的那顆“七彩霓虹燈”,在轉動時馬達所發出的聲音實在有點大聲(不過我想這應該也沒有辦法解決吧!),除此之外,燈光的表現實在很出色,一點都不輸以丞大哥在幕前的表現哦!

.....打觀後感打到這裡,突然看到節目單上寫的:原來舞台和燈光設計都是韋以丞大哥哦?!真是了不起!!!*^_^*

整體說來,《藍色吧》的演出實在很不錯(雖然屁股坐的有點痛),很期待接下來即將在2003年秋天登場的,藍色三部曲第三部-《藍天白雲》哦!^_^(附帶一提,節目單上說“敬請期待密切注意演員徵選與演出訊息”;今年秋天?那,我五月就退伍了,說不定有機會參與這齣製作耶!!!(肖想中~:P))

最後,附帶一篇,
胡思亂想的奇想式“陰謀論”觀後感。
(說了是“陰謀論”,請千萬千萬千萬別當真!!!!!^_^|||)

觀後感(陰謀論篇):
(前略)...《藍色吧》的英文原劇名叫做“GOD DAMN BLUE”。導演在此時此刻,正值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政治紊亂的同時,推出這樣的劇作,一定有其意義存在!正如同最近社會上吹起的“懷念蔣經國”之風,導演想要藉由這齣《藍色吧》,緬懷國民黨的藍色執政時代的意圖,其實已顯而易見。導演在劇中,曾不止一次的將劇情和政治涉上關係。事實上,國民黨的藍色執政時代,並非一切都是那麼樣的美好,就如同英文原劇名“GOD DAMN BLUE”一樣,藍色執政的時期,真的有很多令人想要大喊“GOD DAMN”的地方。但是,正因為現在的景氣不好,夢想與現實的矛盾往往壓的人喘不過氣,縱使藍色的執政是那麼樣的亂七八糟,那麼樣的荒亂(從劇中身著“藍色套裝”的“女立委“,可以想見劇作者乃是以沉浸於自己慾望的”女立委“來比喻藍色的執政),人們還是想要回到那麼樣的一個時代,想要大聲的疾呼:不要綠色,還是”藍色吧”!如果連電影“英雄”都可以和政治意圖扯上關係,那麼將《藍色吧》比喻成導演暗地裡其實只是想要抒發對政治的不滿,我想也就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了吧.....


.....^^|||

我再提醒一下,
上面那段純粹為惡搞之作,
請千萬千萬千萬不要當真!!!^_^|||

最後,
我愛堂本剛!!!*^_^*
(這句是送給某位在節目單上徵男友的女子~^_^)

--
很搞笑的劇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