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看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的戲(也是第一次爬到北藝大那麼高的山上(之前頂多爬到戲劇系館的那個路口而已~-_-))。

  當我在北藝大關豆門BBS看到《三耳-學妹不見了》的演出訊息時,坦白說,我的心情是有點興奮的;因為真的很少看到有劇場以“恐怖”為主題來訴諸,另外一方面,我也很好奇“科技藝術研究所”所做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東西?而所謂的“科技”和“藝術”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事實上,在看了《三耳-學妹不見了》的演出之後,在某些部份,我是失望的;因為雖然創作者本身在網頁介紹中,談到本劇時,提到這齣戲關於恐怖的主題時,講了如下的字眼:“一個在劇場類型中沒有被實踐的主題-恐懼”,以及“關於恐怖片和劇場之間的結合”...可是,以《三耳-學妹不見了》的演出而言,就演出本身的主體來說,恐懼(抑或恐怖)的主題,仍然沒有被實踐...

  先不談劇場和科技結合的部份撞出了哪些火花(事實上《三耳-學妹不見了》的演出的確激發了一些劇場和科技結合的可能性;詳如後敘),但我們單單先從“劇場”的主體來談。以《三耳-學妹不見了》這齣戲來說,我很推崇編劇者以身邊平凡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恐怖小故事)來牽起整個主題:夜深人靜的校園、三更半夜還在學校趕報告的學生、校園裡多多少少一定會有的恐怖傳說...這些元素的設定雖然並沒有新意,可是我卻覺得越是這樣子的東西,你越能夠從中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或許劇本本身很簡單,可以如果你將這個東西在執行的層面上做的很好,戲的本身也並不會差到那裡去。不過,回到《三耳-學妹不見了》的主體來看,雖然戲本身所包含的幾個元素很簡單,可是我卻看不到一個“主體”的東西;包括劇中那個恐怖故事究竟和女主角和男主角之間有什麼關係?(當然或許也跟這齣戲在執行面上不是很完整有關;以我看的6/29那一場來說,中間似乎少了一段影像的東西?(就是男主角突然從門口衝出來坐在地上之前的那一段...))先不提劇場和科技之間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在“劇場”的部份,或者說在“戲”本身的部份,其實這幾個部份是不合格的。

  另外,再針對戲的部份,來談導演(咦?好巧!導演和編劇同名耶!^^|||)本身在這齣戲裡,關於恐懼議題的設定,以及銓釋的方式;我覺得導演過於想要呈現“恐怖”的主題,而在一些東西的設定上,純粹只是在展現“恐怖”而已;這裡我所指的是,導演並沒有深切的去思考“恐怖”是什麼,以及“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恐怖”,乃至於“人為什麼會覺得恐怖”的主題...導演在這方面的不足,呈現在戲裡許多部份;例如一開始螢幕上所出現的“觀賞需知”及聲音...那故作恐怖的語調以及聲音,實在讓坐在台下的我暗自竊笑不已(而且有些其他觀眾甚至於還笑出聲音)...接下來在戲裡的一些設定,如讓觀眾席頭上的燈泡掉下來的設定,也讓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的確,燈泡突然掉下來是會讓觀眾席的觀眾嚇一跳沒錯,可是,究竟燈泡是為了什麼而掉下來的?(燈泡掉下來的心理狀態及動機?XD)當然在看戲時,這一段是只有聲音沒有影像的,也有可能這個部份在影像當中有交代(有可能是因為訊號沒有切換過去導致有聲音沒影像);可是不管是原本就沒有影像,或是有影像而沒有被播出來,我都覺得燈泡掉下來的這個部份,在身為觀眾的我而言,其實覺得這一段是有些奇怪的...整體而言,我很配合導演想要將恐怖片和劇場結合的野心,可是關於“恐怖”主題的省思,我覺得導演或許應該再多下一些功夫,去思考“恐怖”究竟是什麼東西,然後再把“恐怖”和其他的東西(可能是這次演出所用的“劇場”,當然也可以是電影、電視、甚至於廣播劇...)結合,這樣子我想應該會比較好。

  再來則講到這齣戲的另外一個元素,也就是“科技”的部份;事實上,在這齣戲裡面,的確使用了許多的科技器材和技術,如投影機、針孔(微型)攝影機、數位相機、電腦影像合成等,並藉以試探出科技和劇場(or藝術)可以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在碰撞出來的火花的部份,請容我後面再敘,此處我先單從科技的部份來談其運用...所謂的“科技”,有時候並不僅指於你使用的器材是有多麼的高科技或先進,在某種層面上來說,也代表著你必須讓你的東西在“執行面”上達到一定的“精密”程度(或許是透過一定的流程安排,或許是透過精密儀器的設定)。回到《三耳-學妹不見了》的戲來說,在這齣戲裡有使用大量的影像畫面;以劇場界來說,有些人是很反對影像畫面的,因為如果看影像就能夠取代演員,那我們還要演員幹什麼?影像似乎不應該反客為主?當然這些觀點是沒問題的,可是在我的想法上,我倒比較傾向於一個觀點,那就是,創作者本身要使用影像我不反對,只要你使用影像後讓這齣戲變的“好看”,並且不會用的太過火,那又有何妨?但是回到《三耳-學妹不見了》這齣戲來說,其實我覺得在影像的份量上是ok的,可是在影像的“精緻程度”上是不足的!當然我可以理解,不可能要求一個學生團體把影像拍的多精緻多好,可是若一齣戲要使用影像當成戲的元素之一,則必須把影像的各個部份處理到恰到好處,而不應該因為影像的使用而影響到戲的進行。在《三耳-學妹不見了》裡,我最垢病的部份,就是有一幕,是男主角和螢幕裡的同學們在研究室裡對話的那一場戲;在看到男主角和螢幕上的影像對起話來時,我的確有些驚艷;因為這是繼表演工作坊的《台灣怪譚》裡,李發(李立群)和影像中的自己說相聲之後,另外的一種互動呈現!也展現出了影像的另一個可能性!!!可是在這場戲裡面,因為影像的“聲音”的部份很不清楚,使得這段演員和影像的互動在效果上大打折扣!試想:如果觀眾連影像裡面的人都聽不清楚在講些什麼,怎麼可能看的懂戲裡面究竟在演些什麼呢?如果創作者本身要把“影像”也視為“演員”的個體,並不是不可以(事實上所謂“演員”的定義也是由人去訂定的;電影《太空戰士》不就是用3D影像來當做演員?);只是在這份部份,或許應該針對影像的聲音部份再去經由電腦或其他處理,將聲音的清晰度提升到最高(或者提升到一個至少讓觀眾聽的清楚的範圍),否則的話,如果觀眾連舞台上的人(不管是真人或影像)說的話都聽不清楚的話,怎麼可能要求觀眾看的懂戲本身在演些什麼呢?

  再來,則講到《三耳-學妹不見了》當中,最中心的實驗精神,也就是關於“恐怖片”與“劇場”的結合;事實上,在這個部份,我的確從《三耳-學妹不見了》當中,看到了許許多多關於藝術和科技結合的可能性!可是在這些可能性上,大部份都仍然据限於“丟出”可能性,而比較沒有試圖去“發展”可能性;在這齣戲裡,我的確看到了許多在一般大小劇場裡沒有看過的東西;包括針孔(微型?)攝影機的使用(於是我們可以從男主角的視野去看東西)、數位相機的使用及電腦合成的運用(做成最後結束時那張男主角和觀眾的合照)、投射影像幕和舞台佈景的結合(最後一幕女主角竟然從螢幕中走出來)...有許多的部份的確是讓人看了後,眼睛會為之一亮的!可是這些東西只有被丟出來而已,而看不太到創作者本身是不是有下去“研究”其發展的可能性;以針孔(微型)攝影機的使用部份而言,當我們從男主角的視線(也就是從男主角身上的微型攝影機投射到螢幕上的影像)中看到自己時,的確會有一種驚訝的感覺,可是,我不懂的是: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做這樣子的安排?這樣子的安排在戲中代表著什麼?事實上,在這齣戲當中,關於所謂“視野”的使用及轉換,有一個部份是令我覺得很驚艷的,那就是當男主角走到布幕後面,而螢幕的影像頓時轉換成男主角走進電腦教室,剎那之間有男主角走進螢幕裡的錯覺;而在那一瞬間,我們的視野從本來的觀眾和男主角直接相連,變成像是透過一層東西在看男主角;而男主角在影像裡總是覺得有“什麼東西(something)”而環顧四周時,我彷彿覺得身為觀眾的我們,在這個時候是變成了“something”,而以something的視野角度來看男主角...這個部份是很讚的!因為這不光光只是在做真人和影像之間的轉換,還有更深一層的角度可以去思考;可是回到微型攝影機的使用上而言,我覺得運用的就不是那麼好了。再來,談到運用數位相機及影像合成的技術的部份;在戲終了時,螢幕上出現了一張男主角和觀眾們的(靈異?)團體照...在這個部份,我不禁要佩服科藝所同學們的創意!就我個人的猜想,應該是利用入場前那台謊稱是“紅外線體溫測量器”的“數位相機”,在觀眾入場前就先替觀眾拍下照片,然後在戲進行時進行圖片的合成,然後在最後一幕放出來。當然這個東西在創意的本身是很高分的!可是,我卻不了解的是,這樣子的作法在“戲劇”或者“劇場”中,對於“戲”的本身有何助益?更何況,以我而言,我在劇終時根本沒有看到那張大合照裡面有我(後來還是朋友提醒我才知道),那麼,如果一張照片的目的是要讓觀眾看到自己也在其中,如果觀眾根本看不到自己,這張照片又有何目的?在這個部份,我的確看到了科藝所同學們的創意,但是很可惜的是,這一份創意並沒有被徹底的被研究以及執行;如果一份在戲劇上的創意沒有被徹底的研究且執行,那麼其實可以不用特地做一齣戲來,或許直接做一份報告或發表會表明“可以在觀眾入場前幫觀眾照片,然後和角色做成合成照片”的作法,會更快也更直接;因此,在這個部份,我覺得其實是可以再針對這樣子不錯的idea再多做一些研究的(話說“研究所”從事的不就應該是“研究”的工作?^^),甚至於可以去思考這樣子的做法,究竟是只適用於“恐怖片”的主題,還是其他的地方?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不過,在“女主角從佈景(螢幕)當中走出來”的那一段(最後一幕,我們看見佈景/螢幕上有人的影像,沒想到佈景竟然就這樣子打開...),那一段的呈現的確很讚!徹底的打破了影像和佈景之間的區隔,也讓影像和演員本身的演出相連接;這個部份是這整齣戲裡,我個人最喜歡也覺得最讚的一幕!^_^

  就《三耳-學妹不見了》而言,我的確可以從中瞥見科藝所的同學們想要在恐怖片和劇場之間去尋求一種新的可能,或者透過這樣子的型式,去重新定位或著去思考究竟什麼叫做“劇場”;劇場是不是只能夠像大家所說的黑盒子一樣,把觀眾和演出者一起關在一個小小的空間,然後完成演出,或者可以透過科技的技術,讓劇場的演出空間甚至於超出劇場之外(如同在《三耳-學妹不見了》裡,我們可以從男主角的視界看到劇場外那狹長的走廊一樣(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事先錄好的還是男主角身上的攝影機傳來的即時影像)),在這個部份我的確很配服科藝所同學們的企圖!只是,純粹就觀眾的角度上來說,有些東西應該可以做更精緻並且做更深入的探討,淺的部份如戲最基本應該要安排的節奏、演員演技的部份、音效的掌握...深的部份如器材在操作上的精確程度、和戲本身所撞擊出來的火花、科技本身的可能性(包括舊科技的新用途,或者新科技的開發等....);都是我覺得在這齣戲裡面,應該再去有所研究以及發展的!雖然在《三耳-學妹不見了》的宣傳網頁裡,寫著“恐怖片實驗劇場”,可是所謂的“實驗劇場”,代表的是你可以用創新的方式去實驗劇場,並不能夠因為稱之為“實驗劇場”,而替一些不成熟或不夠完善的部份來當做藉口;就《三耳-學妹不見了》這齣戲而言,雖然我的確有從中看到一些關於科技和劇場藝術的可能性,但我覺得這個“實驗”仍然是不夠成功的,因為似乎並沒有更深的一層東西在戲中被呈現且執行出來,這點我是覺得有些可惜的...往後,我希望科藝所的同學們,能夠繼續再試著去開發關於科技和劇場(or藝術)之間的可能性,讓我們看到更多充滿創意而驚奇的演出!^_^


演出單位: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日期:92/6/29(日) 7:30PM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 法鼓藝術空間
劇名:《三耳-學妹不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