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看到《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這齣戲(舞蹈?表演?)的宣傳時,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想要去欣賞這場演出。原因在於,我對於佛拉明哥舞其實相當的不熟悉;除了幾個劇場出身的演員是我所知道的,以及導演是劇場出身的楊士平以外,其他關於這齣戲的組合要素,對我而言未免過於陌生,而不是很能夠吸引我進場欣賞這場演出。

  在偶然的機會下,替這齣戲盡了一些自己的微薄之力,然後很順便(且厚顏無恥)地拗到一張票,才有機會進入中山堂,一賭《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的風采。

  整體上說來,其實我還蠻喜歡《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中,關於舞蹈和戲劇之間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及表現。如果我們不急著去定義《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究竟是一齣戲還是一個舞蹈的呈現,回歸到表演或演出的本質來看,如果演出的「題材」本身原本就是充滿可能性且不受限制的,那麼關於「形式」,是不是更可以不要去刻意劃分舞蹈或戲劇或音樂,而讓整個演出形成一個「完整」的狀態?

  就《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來說,我相當喜歡劇中「以舞說戲」的部份;佛拉明哥舞本身,具有強烈的節拍與節奏感,透過導演的安排,舞蹈部份的特質和角色之間的個人特質做了一個很完美的結合。透過佛拉明哥舞,我們感受的到潘金蓮內心的掙扎與心情起伏;透過佛拉明哥舞,我們感受到了潘金蓮和武松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透過佛拉明哥舞,我們看到了潘金蓮和小萍之間為了西門慶而爭風吃醋的對決。當舞蹈和戲合在一起,並不是只有一加一的效果;戲劇裡的角色個性因為舞蹈而鮮明起來,舞蹈的每個動作因為戲劇的元素而更加的擁有屬於他們的生命力。

  在一個又一個的畫面之中,我最喜歡的便是關於「歌隊」的部份;在這次的《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演出中,有大量類似希臘悲劇裡歌隊的「舞群」們,在戲中扮演著無數的角色。我必須要說,她們所擁有的舞蹈底子與大量的排練,的確讓她們在這齣戲中發揮很大的功用。尤其是「都會街頭群舞」那段,當她們穿梭在舞台上,並且時而做著相同或不同的動作時,那樣子的舞台畫面是精彩的、是相當過癮的。她們所擁有的舞蹈基礎,以及呈現出來的動作,也的確是在劇場的戲劇當中,很難得可以看到的。

  以《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整體上來說,我其實非常喜歡舞蹈和戲劇結合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可是其他純粹「戲」的部份,則未免來得過於薄弱。我所謂的「薄弱」,可能要分成兩個部份來說:其一是這齣戲演員的部份,有部份是由迷火佛拉明哥舞坊的成員來扮演;雖然他們在舞蹈上已鑽研多年且學有專精,但是對於戲劇演出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陌生。當他們在台上說話時,總不免令人覺得他們在表演上相當的「抓襟見肘」,而使得「潘金蓮」和「武松」等角色沒有辦法活生生的在台上浮現。觀眾所看到的,也只是演員(舞者?)本身,而不是角色本身,我覺得這是相當可惜(但好像也無法避免)的。雖然迷火佛拉明哥舞坊的加入,的確為《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本身創造了不小的可能性,可是在此同時,如果從一個「戲」的角度去看,不免會覺得演員本身在扮演能力上的不足,的確也替《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本身帶來了某些不完整的部份。

  其二,則是這齣戲的導演試圖在「舞」和「戲」結合的當下,再去尋求一種往內在探索的可能性。我指的是關於潘金蓮、關於武大郎、關於武松、甚至於關於西門慶這四個人的內在思考。如果我們不要(其實我覺得也無需)急著去定義導演究竟是要批判潘金蓮或是替潘金蓮翻案,就導演的意念上來說,我覺得其實導演是希望去純粹呈現一些關於角色的不同面貌在舞台上的。可是重點在於,《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其實有一個相當相當重要的演出構成元素,就是「佛拉明哥舞」;這個元素在《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中所表現及散發出來的,大多是一種「情緒」與「狀態」的表達,也就是「我有一個東西,我告訴你那是什麼東西」的觀念。不管那個「東西」是看的見或看不見(而只能用感受)的,我覺得那畢竟是比較外在的狀態。當你要朝向一個人(潘金蓮、武松、武大郎、西門慶)的內在去探索及呈現時,佛拉明哥舞似乎就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舞蹈的本身並沒有文字的存在,無法以文字或語言去針對一個人做討論。因此,導演就必須採用另外的形式,讓演員「發聲」(不管是狹義的發出聲音或者廣義的泛指為角色發聲)。可是,我前面已經說過,《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當中,佛拉明哥舞的元素本身已經相當強烈了,當你捨棄這個元素不用(也無法使用)時,所剩下來的部份及可以運用的東西,便微乎其微,且不足以打動坐在台下的觀眾了(尤其是在那麼樣大的一個中山堂的場地)。當西門慶在台上聲嘶力竭的呼喊著,當潘金蓮在台上訴說著自己的心聲時,我完完全全的處在一種極度疏離的狀態;當《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本身佛拉明哥這種「外在」的質地過於強烈時,又要試圖朝角色的「內在」去探索及尋求某種東西時,兩者之間不免產生某些拉鋸,甚至於造成後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完全的處於一種可以被強烈質疑的位置。雖然並沒有人說「外在」的呈現和「內在」的討論並不能放在一起,但從《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的演出來說,這樣子的方式,不禁顯得那些關於角色的探討過於的無力,也拖垮了《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整個演出從頭到尾的節奏感和順暢度,這是我覺得相當可惜的地方。

  另外附帶一提的是,我相當喜歡這次黎仕祺為《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所設計的舞台。雖然只是由鐵鍊構成的舞台和鏡框(舞台四周),可是鐵鍊的排列、切斷處所連結而成的線條感,都讓我對這個舞台感到相當的舒服。從實用性來說,這些鐵鍊的存在修正了中山堂的舞台在視覺上過於空曠的問題;從戲劇性上來說,「鐵鍊」本身的素材運用也很符合劇中角色在情感上所擁有的「壓抑」及「束縛」的特質,這個部份我是相當喜歡的。

  整體說來,其實我是蠻喜歡《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演出的;對我而言,我從這齣戲裡,的確(第一次)欣賞到什麼是佛拉明哥舞,也對於戲和舞之間所能夠撞出來的火花又開了一次眼界。不過,關於其他的部份,我想可能是往後如果有人要再做《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這樣子的(舞蹈?戲劇?舞劇?)演出時,所必須再去考慮到,以及再去克服的。


劇名:《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
日期:2004/6/19
時間:7:30PM
地點:中山堂
團體:迷火佛拉明哥舞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