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承認,當我看到創作社選擇“幾米”作為創作的體材時,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喜的是,幾米是國內頗有名的繪本作家,雖然我不是幾米的fans(我是那種在書店看到幾米的新書,會拿起來翻一翻,也覺得還不錯,但是卻一本也不會收藏或買回去的人~^^|||),但是對於這樣子的繪本作品,能夠以另外一種型式呈現,總是一件好事!但,我憂的是,任何一種的創作(不管是幾米繪本的“美術”領域,或者任何一種戲劇、音樂、舞蹈等),用另外一種形勢來呈現時,勢必面臨種種的問題。不管是原文本的精神是不是應該被保留?應該以原本作品的精神再“延伸發展”?還是以原作品的精神為底,發展出另外一套東西?在轉換的過程當中,要考慮的東西很多,而轉換之後,觀眾接受的程度有多少?更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因此,當創作社選擇了“幾米”作為創作的體裁,並且加入一些歌手參與演出,雖然在票房以及觀眾結構的考量上,能夠吸引更多的非劇場固定觀眾進入劇場,卻也在在說明了在創作時,一定將面臨各種元素在整合上的難度。

  在多年前,我曾經看過創作社的創團作-《夜夜夜麻》,那時候就對黎煥雄的作品印象深刻;因為,不同於其他導演的作品,黎導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有強烈的影像風格以及MTV的感覺;說實話,我蠻喜歡這樣的作品風格,因為,那是一種藉於寫實和非寫實之類的風格(可以稱之為“魔幻寫實”嗎?^^|||),給人的感覺,很舒服。可是,今天回到《幾米-地下鐵》這齣音樂劇來說,我卻覺得,這種風格並沒有很成功的在《幾米-地下鐵》當中被運用...當然!我必須先說明一件事;就是在我的觀念裡,我並不覺得一個導演只能用“某種特定的方式”去導他的戲。站在觀眾的立場來說,我只很現實的要求一件事,就是“我才不管你用什麼導演手法,你只要讓戲好看,什麼樣的手法我都可以接受”!只是,在這齣戲來說,我覺得在導演的部份,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存在;包括究竟導演究竟想要藉由《幾米-地下鐵》來說什麼?以及各個部門和演員之間的調度和畫面的安排,都有很大的談論餘地。

  首先,我必須先承認,就我的感覺來說,我是不喜歡《幾米-地下鐵》這齣音樂劇的。而我覺得之所以不喜歡這齣戲的原因,是因為導演在這齣戲很多地方並沒有安排的很好。首先,我想先談在一齣戲裡,我會先去看的一個東西,就是“導演究竟要藉由這齣戲說什麼?”今天導演要面對的是“幾米”的作品,那麼,導演是要如同劇名的“地下鐵”標題一樣,以幾米的“地下鐵”作品為主,將“地下鐵“的作品重新賦與(或忠實呈現)其裡面豐富的想像空間?還是只是用”地下鐵“的概念,去訴說其他的東西?又,甚至於是用”地下鐵“為軸,串起幾米的所有的作品?但是在這齣戲裡,我真的不知道黎煥雄究竟要告訴觀眾什麼?究竟要帶我們往哪個方向去走?在戲裡面,所使用的佈景圖片並不是只有”地下鐵“而已,像有一幕”眾多路燈並排“的畫面是出自”月亮忘記了“,有一個滿是人群的畫面是出自”向左走向右走“(這些也是我在看完戲後,到書店去翻書後才曉得的);所以,似乎導演想講的不只是”地下鐵“這部作品?而也有涉及到幾米的其他概念?(於是一些幾米的書名也變成了台詞:如”月亮忘記了,他會記得嗎?“之類的...)然後劇裡又提到了”卡夫卡“之類的題材(很抱歉,我對卡夫卡不熟,所以不贅訴)。整齣戲給我的感覺,似乎是導演把很多很多自己覺得不錯(但實際層面上可能也不錯)的素材(幾米的所有繪本材料、卡夫卡、詩般的文字...)全部加在一起;可是這樣子處理的結果,也就是把所有很好的東西加在一起,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並不見得就是好東西!就像一個火鍋裡,把所有好吃的東西(芒果冰、甜不辣、鹹酥雞、黑嘉麗、蚵仔煎...)加到火鍋裡的結果,你能夠說這鍋東西是”好吃“的嗎?(如果您是在用餐時間看到這一段,請原諒~^^|||)

  所以,在使用的素材上面,我實在不知道黎導究竟想要藉由這齣戲說什麼?尤其對我而言,我並不是幾米的fans,會走進劇場看《幾米-地下鐵》,純粹只是因為愛“看戲”而已。而在這齣戲裡,我覺得黎煥雄似乎已經做了一個假設:假設所有的觀眾都已經很熟悉幾米的作品內容,或者很熟悉“地下鐵”這本作品。事實上,在“賦予新生命”這件事上,黎煥雄的確讓原本的“地下鐵”賦予了一些新的生命;當我看完戲,在書店翻閱“地下鐵”時,我不禁要佩服黎煥雄將第一頁那個進入地下鐵的天使比擬成“媽媽”的巧思。但是,這種處理方法,在這齣戲中有兩個問題存在:第一,沒有看過“地下鐵”繪本的觀眾,根本不會知道有這一層意思存在(而且如果真的要這樣處理,我真的覺得這齣戲的事前宣傳工作,應該要先充份告知觀眾“進場前請務必熟悉幾米的地下鐵”的觀眾需知;或者告訴觀眾,如果沒看過幾米作品的人“看戲後果請自負”之類的)。第二,事實上這種作法,在劇中並沒有受到很充份的運用(當然或許有!可是站在我的立場來說,由於我對幾米的作品不熟,所以我感受不到.....)我曾經在思考,副標題的“一場音樂的旅程”究竟是什麼?究竟這個所謂的“音樂的旅程”,是要讓“音樂”帶領著我們去體驗一趟一趟的“旅程”,還是要讓“音樂”變成“旅程”上的風景?(畢竟這是齣“音樂劇”)~可是,直到劇終,我只覺得我經歷了一趟很“亂”的旅程.....

  我深深的相信,在《幾米-地下鐵》的觀眾席中,一定有些朋友是因為“幾米”而初次走進劇場的;事實上,我很羨慕這些朋友,因為我深深的相信這些朋友在這齣戲裡面看到的東西,一定會比我看到的多!可是,對幾米的東西不熟,難道是我的錯嗎?難道我在看《李爾王》或《哈姆雷特》時就要先去搞懂莎士比亞這個人嗎?難道我看《夜夜夜麻》就得要先去認識紀蔚然(《夜夜夜麻》編劇)的作品風格嗎?如果要用“地下鐵”來做比喻,黎煥雄就像是司機,而我們就是乘客;但是在看了今晚的演出之後,我必須說:我根本不知道這班列車究竟帶我們經歷了哪些地方?並且終點站是哪裡?在看完戲後,我的腦海中就像在劇中驚鴻一瞥出現的那個勾子一樣,充滿著問號;我在看戲時,一直都很要求一件事情,就是作戲者所做出來的戲,一定要讓觀眾“看懂”。這個所謂的“看懂”,並不是單指劇情要多麼的白話,要多麼容易讓觀眾知道劇情在講什麼;這個“看懂”可能是知道這齣戲在講什麼,可能是心裡面有所感受到一些東西(心看懂了),可是回到《幾米-地下鐵》這齣戲來說,我看不到導演究竟要藉由這齣戲來說什麼?

  另外,我想要提出一個在這齣戲裡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卻沒有辦法在戲中充分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是“文字”;如果有買節目單的朋友,應該可以看到在節目單裡,有寫著這齣戲裡所有歌曲的“歌詞”。事實上,在《幾米-地下鐵》這齣戲裡,有很多的東西是存在於“歌詞”裡面;在這些歌詞的運用上,可以感受到黎導似乎運用這些詩一般的歌詞,去訴說關於這齣戲的某些意味。但是,有幾個因素,造成這些歌詞其實並沒有發揮原本應有的作用(雖然歌本身的確很好聽,可是如果我們只是要聽“歌”的話,或許不應該買票進劇場)。首先,《幾米-地下鐵》是一齣“音樂劇”,而一齣“音樂劇”的重點,當然是在“音樂”,哪麼,歌詞呢?歌詞是不是也算是“音樂”的全部?還是只是讓歌可以被順利“唱出來”的工具而已;“音樂劇”畢竟不像綠光劇團或果陀劇團早年所做的“歌舞劇”,在歌舞劇的設定下,歌詞往往會採用一種對話的型式,或者在抒發某種情感,是在“主”的部份。而音樂劇的話,因為我們重視的是音樂好不好聽,因此歌詞的部份,反而就會被忽略...當然!其實這沒有一定,又有誰說“音樂劇”就一定要怎樣怎樣呢?可是回到《幾米-地下鐵》來看,這些詩化的歌詞,原本對觀眾而言就不是很容易吸收,如果再加上音樂,對觀眾而言更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好像我們聽周杰倫的歌,他的歌的確不錯聽!歌詞也很有意境!(由其是方文山的部份);可是,你聽他的歌,能聽懂他的歌詞在講什麼嗎?)。加上參與這齣戲的演員們,並沒有用一種統一的方式來唱每一首歌(演員的部份容我後敘),導致這齣戲在文字的部份,由其在歌曲方面的表現,並沒有發揮原本應該有的效果;這點我是覺得滿可惜的。

  再來,我想提到演員的部份;這裡我想談到的,並不是“演員表現”的部份,而是談到導演在調度演員安排時所做的處理。事實上,在《幾米-地下鐵》開始進行宣傳的一段時間後,加入了一些“歌手”型的演員;或許有些劇場的老觀眾,在聽到這樣子的訊息時,難免會擔心這些比較沒有舞台劇經驗的人加入之後,會不會影響戲的進行?坦白說,一開始我也會有相同的疑慮;可是,其實仔細想一想,雖然這些人並非專業的舞台劇演員,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所謂的“專業舞台劇演員”演的戲,也不見得就一定是齣好戲呀!所以,對於所謂的“明星參加舞台劇演出”的作法,我其實是持保留開放態度的;我不管一個劇團今天加入一些明星的演出,究竟是希望吸引更多的票房?還是參與演出的明星真的有不為人知的實力存在?我覺得一切的是非成敗,到了幕起幕落的那一刻,到了演出的時候,是全部都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這是很直接的。可是,我發現這齣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演員的問題(演員個人表現的部份容我後敘),而是在“演員統一性”上的問題。誠如大家所知,《幾米-地下鐵》是一齣“音樂劇”,因此,在音樂的部份,尤其是歌唱的部份,變的格外的重要;可是,在這齣戲裡,我卻發現到在音樂的協調性上是不夠的!我這裡所指的是,每一個人都使用自己慣用並且好聽的唱法來唱每一首歌,可是當每個人的歌聲都很好聽時,並不代表這些歌聲加在一起就很好聽!(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暗黑鍋”的例子一樣:也就是那個把所有好吃的東西加一起的火鍋.....)陳綺貞唱歌好不好聽?當然好聽!而且光只是唸一個英文的one,two,three.four.five,都好聽的嚇人,都聽的到音樂的律動...梁小衛厲不厲害?當然厲害!一出聲,讓人覺得台灣的聲樂界有很強的人存在(我對聲樂界不熟)...黃心心的歌聽起來舒不舒服?當然舒服!她的歌聲和唱法是我覺得比較有“戲”的味道存在的...黃俊銘的聲音驚不驚人?當然驚人!讓人不禁認為他北藝大音樂研究所畢業的出身,竟然跑去做記者?!實在有些可惜.....可是!重點來了!!!陳綺貞的歌手唱法,梁小衛的聲樂唱法,黃心心的戲劇情感唱法,黃俊銘的學院唱法,全部此起彼落的出現在《幾米-地下鐵》裡,卻沒有一種統一的唱法;你能夠想像如果在《歌劇魅影》裡,如果突然有人用的唱法是西洋流行音樂的唱法,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怪”嗎?其實,如果真的要讓一齣音樂劇裡面的眾演員們,每個人各自用各自喜歡的唱法,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卻覺得那樣性質的作品,或許應該只能夠稱作“演唱會”,而不能夠稱之為“音樂劇”。而在《幾米-地下鐵》裡,我想黎導所想要做的東西,並不是只据限於“演唱會”那麼簡單,而有更多更多的東西應該被呈現...所以,我覺得在演員歌唱部份的安排調度上,其實黎導安排的並不是很好,還有進步的空間。

  另外,在技術的部份,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性並不是很好;理論上來說,一齣戲(不管是一般的舞台劇、音樂劇、歌舞劇,甚至於任何一種劇)的形成,在技術的部份,絕對是由燈光、音樂、舞台等各個部份合作,而構成戲的整體,絕對不是各自走各自的(除非戲的宗旨是以“實驗各個部門各走各的”為出發點);而在《幾米-地下鐵》當中,我卻覺得各部份之間的協調並不是很好。倒不是說舞台或燈光的“技術”部份很差,而是在畫面上的調度,我感覺各個部門之間並沒有達到一個很完整的協調度;這個部份,當然還是在談黎導在畫面上的調度,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座位的緣故(我買800元的票,坐在一樓後排的旁邊),所以導致我看的畫面並不是完全的鏡框式舞台;可是排除掉座位因素的影響,我覺得台上各個技術元素的調校,並沒有達到一個很平衡而且很和諧的狀態;原本應該是各個技術層面的元素,構成黎導腦海中的《幾米-地下鐵》,然後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可是,我卻覺得在這齣戲裡,舞台上的各個元素,始終是獨立的個體,而沒有形成《幾米-地下鐵》這齣戲“畫面”的整體.....

  講到這裡,有相當大的篇幅在談“導演”的部份;我必須承認,在我的感覺,我之所以不喜歡《幾米-地下鐵》這齣戲的原因,有很大的成份是因為導演的因素。在一齣戲裡面,導演的地位往往被視為是最高的;可是,這也代表著一齣戲出來的是非成敗好壞,導演要負最大的責任...雖然以一個看戲多年的觀眾而言,其實可以從許多地方了解到《幾米-地下鐵》這齣戲在製作上的難度是多麼的大!包括來自各領域的各式各樣的演員、要如何把幾米那龐大的想像世界搬到舞台上、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中創造無限的可能、如何在一個根本就是大型劇場的場地做一齣應該是比較屬於小劇場型式的戲...等。製作人石佩玉在節目單裡“預算要九成才打平”的言論,更說明了《幾米-地下鐵》這齣戲是背負著多麼大的票房壓力!(更何況只在台北演出,區區幾個場次要讓收支打平更是困難...)可是,我必須說,這些都是“情感“考量的成份,雖然我很深刻的了解做一齣戲是多麼的不容易(我也曾經參與過商業劇場的製作),可是這並不能說服我去看不見一齣戲的缺失;在《幾米-地下鐵》中,在創作的部份,有很多很多東西是黎導沒有處理的很好的,這點是我對《幾米-地下鐵》這齣音樂劇,最主要的一個很深刻也很強烈的感覺....黎導,要再加油唷!!!^_^|||

  再來,提到其他的部份。首先我要提到演員的部份;在這裡提到的“演員”部份,我會把重心放在“演員”在舞台上呈現的能量,以及身為劇中的一份子的表現來談(而不會去談演員究竟“唱”的怎麼樣;因為一來我對於歌唱的技巧部份並不熟悉,二來前面在導演的部份已經針對“唱”的部份來談演員的表現,所以在此不再贅述)。就我的感覺,整齣戲裡約80%的能量,是集中在徐堰鈴和Fa的身上(尤其是徐堰鈴)!雖然我並不是第一次看徐堰鈴的戲,但是她深厚的小劇場功力仍然在這齣戲裡面呈現!(雖然我覺得實在有點大材小用…:P)徐堰鈴的功力是無庸置疑的。至於Fa...聽說有Fa這個人已經很久,但是一直到《幾米-地下鐵》這齣戲,才感受到他的功力;相對於徐堰鈴在台上發散的能量,Fa的能量是比較內斂的。但是Fa只要一開口講話,是可以感受到他內在的那種強大力量,導致他外在所表現出來的動作或者語言很有“味道“,的確是蠻不錯的!徐堰鈴和Fa的傑出表現,其實是可以拿出來討論的,就是”在這麼樣一齣應該是以幾米或導演意念為主“的戲裡,當演員的表現太過於傑出時,是不是會破壞一齣戲的”整體感“?其實,徐堰鈴和Fa的表現,我覺得在這齣戲裡是相當盡責以及相當負責任的!只是我總覺得,這齣《幾米-地下鐵》真正最”完整“的狀態,應該是讓觀眾看到戲的整體,而不是看到戲裡面的一兩個演員特別的突出!當然這一切,其實又牽涉到一個更深的議題,就是當戲的整體面並沒有很完整,而演員又是不同領域的成員時,身為當中的某一個演員,究竟應該要如何自處?(究竟要讓自己的表現做到最好且突出?還是成為戲的一部份?)這個部份,我想應該是導演要和演員要再研究討論的部份.....當然!我很喜歡徐堰鈴和Fa的部份,也很喜歡陳綺貞、黃心心、黃俊銘等人在歌唱部份的表現;只是,我覺得不管是導演對於演員之間的平衡調整,以及演員個人的表演方式,都是還有再調整的必要以及空間的!

  再來提到燈光的部份;其實,我不是很喜歡燈光的部份。在這個部份,我比較覺得奇怪且不喜歡的,是因為在這齣戲裡,燈光的運用似乎只停留在“照明”的部份;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說這齣戲沒有任何的燈光變化或者設計!而是當我看《幾米-地下鐵》時,由於這齣戲是音樂劇,理所當然的會有舞蹈的動作;可是,我竟然看到燈光在打燈時,舞者的影子竟然落在舞者的後方而清晰可見!在“影子”的這個部份,我覺得對舞台的魔幻感難免有一些殺傷力;如果今天這些影子的設定,是為了要產生一種魔幻或夢幻的感覺,我可以接受影子的存在。但是就我的感覺而言,影子的出現,實在是破壞了我在看戲時,舞台上帶給我的畫面...其實我對《幾米-地下鐵》裡的燈光,並沒有什麼特別討厭或者挑剔的,但是這個部份是我覺得可以再加強以及修正的。

  在舞台的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大問題。首先,我要先說,我很喜歡那個“乾涸”的游泳池的設計!這個設計不但讓戲劇院裡,原本是用來放樂隊的“樂池”幻化成游泳池外,更讓原本是鏡框式的平面舞台,突破鏡框給人的觀感而向外延伸!當看到樂池變成游泳池時,的確讓我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部份的設計是很不錯的。不過,另一個部份的設計,就是在舞台上使用平台及軌道的方式,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雖然我知道這樣子的設計,有一點在呼應“地下鐵”這個主題,並且試圖做到製作人石佩玉在節目單裡所說的“如果真的有地下鐵車廂在舞台上開進來多好?”的想法。可是,當這個軌道的運用是把它當成“列車”來使用時,是OK的,可是一旦將該移動平台做為其他用途時,例如一些景物或者圖像的呈現,則會覺得有些奇怪;因為該移動平台和上舞台(舞台後方)及下舞台(舞台前方)之間是有“空隙”的,而且平台和上下舞台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緊密結合在一起,而是分離的,因此造成一個情形,就是當移動平台是當列車來使用時,這個空隙和分離感是OK的(就和我們所熟知的,現實生活的“地下鐵”一樣),可是一旦這個平台是讓其他的景物浮現時,那個空隙卻會讓我很清楚的意識到那是個“移動的平台”,而讓我從原本舞台上的夢幻意象抽出,而去意識到技術層面的東西。在移動平台的運用及設計上,我覺得是可以再去思考的...

  最後,談到聽覺的部份,也就是音樂和音效的部份(音樂和音效是不同的唷!)我先從音樂的部份談起,也就是這齣“音樂劇”的歌曲,以及所有出現的和運用的音樂...其實,我覺得在這個部份,也就是針對“音樂”的部份,《幾米-地下鐵》這齣戲的確是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大部份的演員都俱備了一定的歌唱功力,加上這齣戲裡面的歌曲的確都寫的不錯!我一直到劇終了,走出劇院之時,“生命的月台”的歌曲弦律,還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可是我比較有意見的,是在技術層面,也就是音響設備的部份;並不是說《幾米-地下鐵》的音響很爛或怎樣,而是在某些時候,“音樂”和“歌聲”的層次感讓人感覺並沒有存在於同一層次;也就是說,感覺“歌聲”和“音樂”並沒有合而為一,成為“歌曲”。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坐的位置不好(我坐在一樓後排的兩側),並沒有位於整個音場的中央,導致聽到的聲音會有一些影響;我相信因為位置的關係對聲音傳達上造成的影響,一定會有!只是,如果以音樂和音響的技術層面上來說,最極致的作法應該讓身處在劇院裡的每一個人,不管在觀眾席的那一個角落,都能夠聽到最完整的聲音;這點是我覺得《幾米-地下鐵》這齣戲在音響及音樂的傳達上面,所能夠再去努力的。另外,還想要再提出來說的,就是“音效”的部份;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這齣戲裡面,有使用到“地下鐵”的聲音。可是,我相信常搭捷運的人,一定都對這段聲音很深刻也很熟悉;因為那根本是台北捷運的聲音呀!(包括列車起步的聲音、車門快關時響起的提醒警示音等...)我並不是說不能夠用台北捷運的聲音放在《幾米-地下鐵》的戲裡,事實上,如果想到“地下鐵的聲音”,在台灣的我們想到的,不是捷運的聲音,就是火車的聲音...可是,我必須要說的是,當這樣子大家所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聲音,被放在一齣應該是“充滿想像力的魔幻環境”的戲裡時,我必須要說,這個“捷運”聲音,硬生生的讓我從原本夢幻意境的舞台上抽離!然後回到了現實的生活(可能回到了某個搭捷運的moment...之類的)。在這個部份的音效的運用,我覺得是可以再去考慮以及斟酌的。

  講了這麼多,其實整體說起來,我是不喜歡《幾米-地下鐵》這齣音樂劇的。雖然我知道這齣戲在製作上絕對有一定的難度,可是如果純粹從一個觀眾的立場來出發的話,我覺得當我買了票進劇場之後,《幾米-地下鐵》並沒有給予我相對應該有的回饋...不過,我相信,《幾米-地下鐵》對創作社而言,在歷年來的製作當中,絕對是空前且難得的一次經驗!我希望這一次《幾米-地下鐵》的演出之後,能夠帶給這齣戲不管是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或者行政層面的人員,都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寶貴的經驗,並且把這些經驗,運用在往後的創作社的作品,讓創作社往後的作品能夠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精準,也越來越成功!
 
 
劇名: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
日期:2003.7.26
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創作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