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去看國北師的《Mr.Small(小人物先生)》,說起來也算是某種意外。

  我已經不記得是第幾次在知新廣場看學生社團演出的作品了,也不記得之前是不是有看過「轉身藝術節」的演出。只記得有好幾次,可能是剛好經過知新廣場然後看到有演出,又或者是去附近的牯嶺街或綠光或如果劇團,然後順道來到了知新看戲。

  一直以來,我其實一直很喜歡看學生團體的演出。除了戲劇科班的學生呈現外,非戲劇科班出身的學生呈現,也是我愛看的;因為,我很好奇在非戲劇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們,透過自己對於戲劇的熱情,究竟可以在創作上出現什麼樣的火花?(相信我,還真的有不少的火花;雖然那不見得是足以燎原之火,但卻總能夠給台下的我不少的想法)。

  而這一次,會看到國北師的《Mr.Small(小人物先生)》這齣戲,純粹是因為同時演出的團體師大話劇社有我認識的人,而我是去知新看師大的戲,於是很順便的也看了國北師的《Mr.Small(小人物先生)》。

  整體上而言,《Mr.Small(小人物先生)》這齣戲給我的感覺相當特別。導演在劇中運用了相當多樣化的手法;包括一些雖然是寫實的場景但卻又穿插一些非寫實般的表現手法(阿志VS鬧鐘和阿志VS編輯的段落)、或者是關於梁祝故事的重新銓飾(梁祝死後化成了想飛的毛毛蟲?),都呈現出編導在《Mr.Small(小人物先生)》這齣戲裡面,所想要放入的創意元素。

  在觀賞《Mr.Small(小人物先生)》時,我常常會不自覺的想到美國電視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整齣《Mr.Small(小人物先生)》,充滿一種類似於「小人物狂想曲」式的風格,雖然故事是某種寫實的氛圍,但就如《艾莉的異想世界》般,在寫實的場景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寫實的表現手法(以劇場術語來說或許該稱之為「魔幻寫實」?),而增添某種趣味。像這樣子的手法,在《Mr.Small(小人物先生)》裡不斷的出現,不管是阿志和鬧鐘的對抗賽、阿志和編輯的僵持、或者是阿志從寫實的狀態下去指使筆下非寫實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照自己的指示行事、甚至於是上台沒多久就被抬下台的吉他手,都充滿了諸如此類的小小趣味。

  但比較可惜的是,導演的手法雖然多樣化,可是或許是節奏掌握的不夠好以及劇本不夠厚實(這點容後述)的原因,使得這一個又一個的驚喜終究只能像是火花般在舞台上曇花一現,而不能夠形成某種力量,然後帶領著整齣戲向上提升,並且為整齣戲加分。

  除此之外,劇本本身的厚度(我指的不是頁數)也不足以撐起《Mr.Small(小人物先生)》所要表達的真正故事含意。從劇中可以看的出來,有很多東西是編導以及國北師的同學們從自己親身的經驗中所發展出來的;關於夢想、關於自己的未來、關於自己切身的一切。尤其是「夢想」這部份,我們從劇中看到了主角阿志如何的一次又一次承受挫折,然後勇敢的朝寫作之路邁進;也看到了小柔對於自己成為國小老師這件事情的迷思。可是,這些角色在劇中所遇到的困難,是不是真的透過戲的過程當中被解決了呢?(我指的不一定是問題實質的被解決,而是他們是不是真的認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在哪並且懂得如何面對;還是只是被問題捲入旋渦而無法自拔?)縱使在劇終,阿志和他的同學們點起了天燈,當天燈在一片漆黑的舞台上往上飛去,加上演員又是用自己的手讓天燈看起來好像是飛上去的;在那一刻,我們的確會為「放天燈」的這一個場景所動容而感到熱血沸騰,我們的確會為演員用自己的手讓天燈好像飛上天的舉動感到會心一笑,可是關於劇中角色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阿志在寫作之路(他的夢想)上所面臨的困難,卻並沒有在劇中獲得解決或某種救贖。我們或許會感動於阿志勇敢追求夢想的勇氣,我們或許會為最後一幕的那個天燈場景而動容;可是如果從最後一幕倒回去看,我們會發現阿志不過是一個笨蛋,一個不懂得反省自己的笨蛋罷了。當他去找工作時,竟然發神經似的在找到的當天就辭去工作?當編輯說「這種東西也敢拿來」的時候,阿志卻不懂得反省的還是一心一意的要從事寫作?從《Mr.Small(小人物先生)》故事的從頭到尾,我們只看到阿志一直只顧著要朝自己的夢想邁進,可是卻看不到是什麼可以支持他繼續朝夢想前進?當然,我並不是要講什麼「夢想」總得要顧到「現實」之類的老調重談,而是關於「夢想」和「現實」,應該有更深入且不同的思考;誰說「現實」就是「夢想」的羈絆?誰說「夢想」和「現實」就是某永不相交且互相排斥的平行線?但是劇本中所呈現出來的,包括阿志身上所發生的事情,好像仍然停留在一種「因為現實綁住了我,但我想追求夢想,所以我要努力追求夢想」的迷思;但我們卻看不到是什麼東西讓阿志什麼都不顧的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這樣子的結果,將會使得劇本本身呈現出一種對於「夢想」的無力感;就像劇中人物一直想要抓住夢想,我們卻知道他終究將什麼也抓不到。如同最後一幕裡的天燈,縱使在飛上去的那一刻,是令人感動的,可是寫在它身上的那些願望,終究將為它帶來不可承受之重量,而使得天燈飛行到最後,將只落得墜落並且焚毀的下場。

  講到這裡,聽起來好像很慘對不對?可是重點來了!就我從劇中所感覺到的氛圍,我相信編導透過《Mr.Small(小人物先生)》想說的,絕對絕對絕對絕對(四個絕對表示很絕對)不是要表達這種對於「夢想」的否定感;相反的,編導應該有很強烈的渴望,想要透過《Mr.Small(小人物先生)》來講述關於「夢想」的美好嚮往。可是很可惜的,雖然編導想要從這生命的死胡同走出來,卻不小心的走入了另一個死胡同;「誰說我一定要這樣不那樣」這是節目單上在《Mr.Small(小人物先生)》劇名下面的一句話。我想說的是,你當然可以「那樣」而不「這樣」,可是如果你一定要「那樣」卻又無法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要「那樣」的時候,你的「那樣」就會變成「這樣」了。不是嗎?

  最後,要提出來的,是我認為《Mr.Small(小人物先生)》裡面一個很嚴重的技術問題,就是「化粧」的部份。感覺上,國北師戲劇社在做《Mr.Small(小人物先生)》時,好像陷入了某種「舞台劇的粧就是要誇張」的迷思,所以在演出時,每個角色都上了大量的腮紅和眼影…我曾經想過從編導的方向思考,這樣子的化粧設定是不是有其特殊的含意,但我後來發現這應該是很純粹技術上的瑕疵(而且是嚴重影響戲的一個瑕疵)。舞台劇的粧的確會比一般的粧來得誇張些,但那並不是這種「誇張」;劇場粧的最主要目的,在於當強烈的燈光打在臉上時,可以透過粧的補強,讓自己臉部器官的線條及陰影浮現出來。但是《Mr.Small(小人物先生)》劇中的角色粧,不但沒有達到這個基本要求,更嚴重的影響了觀眾在看戲時,角色對觀眾的說服力;此一情形發生在此劇中最嚴重的例子,要算是發生在小柔身上了。從劇中飾小柔的演員林彥吟的演出,我們可以發現小柔其實應該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而且還是一個國小的老師。可是等一下!這樣子的一個女孩子、一個國小老師,竟然擦著兩沱藍色的眼影?!(大驚)加上小柔瘦長的體形和臉形,我實在很難不把她和某「上流社會」名女人聯想在一起;更何況劇中的小柔還是一個國小老師,一個國小老師會擦著眼影來到同學(阿志)家?許許多多的一切,因為粧的關係,讓劇中的很多角色關係及特性都顯得很不合理,而對戲本身造成了極嚴重的傷害。關於這個部份,我覺得國北師戲劇社的同學們,在往後的戲劇作品中真的可以再多注意一些。

  整體上說來,我其實很肯定《Mr.Small(小人物先生)》中所呈現出來的豐富想像力及導演所運用的多種手法;但由於劇本本身的不足,使得這些多樣性的手法終究只能為《Mr.Small(小人物先生)》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但內在卻給人某種無力的空虛感,進而無法將《Mr.Small(小人物先生)》原本想說的故事主題傳達出來,在這一點上是相當可惜的。如果能夠再豐富這齣戲的內在,加上導演在外在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我相信《Mr.Small(小人物先生)》這齣戲,應該會更好才是。


劇名:第六屆轉身藝術節-《Mr.Small(小人物先生)》
日期:2004/4/4
時間:7:30
地點:知新廣場
團體: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戲劇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