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亂民全講》的演出是興趣缺缺的。雖然一開始所寄出的宣傳品DM(做的像報紙那一份),我很仔細的從頭到尾看了每一個字(然後還很無聊的去看群眾中有多少自己認識的人和演員),可是《亂民全講》給我的感覺,彷彿就像是一齣類似於talk show之類,以語言為主的戲。加上後來的宣傳稿上,寫著「如果90年代的亂象叫《台灣怪譚》,那今日的台灣怪譚可以叫做什麼」,我更加的確定了自己原本(錯誤)的想法。

  一直到表坊討論區上,網友「阿肯」所寫的那一篇:“和想像完全不一樣(純感想)”的文章,才讓我一口氣訂了《亂民全講》的票,然後順便連《快樂王子2》的票也一起買了。

  回到《亂民全講》來說,真的就如同網友阿肯所說:和想像完全不一樣。而且,我深深的覺得,這是我近幾年所看過的表坊作品當中,絕對稱得上前三名的作品!首先,從編導的原始創作方向,以及導演對《亂民全講》的安排調度,都讓我覺得《亂民全講》在某種質地上,很像聖艾修伯理的名著-《小王子》;或許這樣講有些人會覺得無法將兩者連在一起,可是我們回到《亂民全講》來看,劇中有很多關於政治、關於媒體、關於台灣現況的反省及省思,但這些反省及省思,並非直接的就攤開在舞台上,而是巧妙的被包裝在一個又一個的段落裡。每一個段落看起來好像沒有關係,但我一直覺得這一個又一個段落所組成的《亂民全講》,就好像針灸時用的細針一樣,插入我們人體內的穴道,然後引發某種化學作用,讓我們去體會到某些事件及情形;就像《小王子》常常被人提起的,我們在每一個年齡層,對於裡面所講的東西,都會有不同的體認。同樣的,在《亂民全講》裡,有些東西或許講的並不明白,但我相信每個看戲的人,總是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什麼。可能是對社會的省思,可能是對自我的思考;至於究竟得到了什麼,這一切是不是《亂民全講》所要說的?我相信雖然每個人體會到的都會有所不同,但應該都不會離開《亂民全講》原本所要傳達的意旨太遠。更甚者,就算把《亂民全講》內在所包覆的含意完全丟掉的話,我相信一個又一個的段落,絕對可以娛樂到觀眾席上的觀眾。觀眾買票進場,說穿了不就是希望得到某種東西,希望能夠娛樂自己(不管得到的是單純的快樂還是某種心靈的洗滌);而回到劇場界而言,能夠在純粹的娛樂和創作者訊息的傳達之間,尋找到某一個平衡點,並且滿足擁有各種需求的觀眾,就這點上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而《亂民全講》這齣戲,則達成了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不同的觀眾,可以從《亂民全講》當中看到及得到不同的東西,在這一點上面,我個人是覺得很棒的。

  另外,在整個片段的發展及結構的安排上,我覺得《亂民全講》也擁有很高的完整度。雖然整齣戲的創意來源,是源自於香港的《Giliguru搵食男女》,但在片段的(即興)發展上,《亂民全講》也達到了一種接近A++的地步。從以前到現在,一提到表坊,想到的不外乎有三:相聲劇、賴聲川、集體即興創作(而這第二和第三似乎又可以視為同一物);在表坊近期的作品,包括後來幾齣以“集體即興創作”方式所做出來的相聲劇,我都覺得在完成度上不甚理想。身為一個觀眾,往往會覺得是不是發展的時間不夠?還是演員本身的生活經驗不足?導致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但在《亂民全講》當中,不同身份背景的演員加上賴聲川,竟然重新撞出了“集體即興創作”的火花!在這點上,讓這幾年對表坊“集體即興創作”方式有點喪失信心的我,無疑的打了一劑強有力的強心針。而在結構方面,我其實不太有辦法去解釋為什麼這一段要放在這,為什麼那一段要放在哪裡;但從整齣《亂民全講》來看,雖然這是一齣由許多片段組成的戲,但在兩位導演的安排下,整齣《亂民全講》已然蓋成一幢堅固的房屋(而且不是樣品屋),並且穩固到可以讓我們悠遊其中,好好的來看看這幢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房子。

  在視覺的運用上,我覺得這是表坊有史(我看過的表坊的戲的歷史)以來,我覺得最具有突破以及特別的運用!包括幕的升降、影像的使用、字及字幕的運用,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都讓我訝異於表坊怎麼會開出這麼一朵奇異的《亂民全講》花朵?當然關於這些,擔任《亂民全講》多媒體及舞台設計的胡恩威的確功不可沒,可是我卻覺得這是有史以來,我看到幕後的東西很成功的成為戲的一部份(而不只是輔助功能);當我看到燈光走動著、大幕升了又降降了又升、字幕機上下的移動、綠色的和白色的字在字幕上上下左右的跑動著,我不禁想到在這一切視覺效果的背後,是多複雜且有多精密的cue點控制?而這一切,幕後人員的操控,都只是為了舞台上一個整體視覺效果的呈現?想到這,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視覺上面的運用,不但絕對是《亂民全講》之所以好看的原因之一,更是我之所以很喜歡《亂民全講》的原因之一。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的運用,有大部份的概念是來自於胡恩威本身所接觸的一些香港多媒體劇場的經驗運用;但站在我的觀點而言,我其實並不太在乎這些概念及技術究竟從哪裡來,我只在乎一齣戲的元素用的好不好,對戲本身有沒有幫助。而在《亂民全講》當中,在這方面的運用,我覺得絕對是好的。字幕本身對戲而言,絕對不只是單純的讓觀眾看「字」而已,而是運用字幕機所投射出來的一些字句,來為整個戲增加某種氛圍;在「深度旅遊」裡,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甚至於「人心」的溫度、在「民主化」裡,我們看到投射在背後那個不斷變換排列組合的英文字,彷彿這整個民主過程一般不斷的重覆且反覆。整體上來說,我很喜歡這齣戲在跑馬燈和字幕上的運用;這些器具(或賴老師在節目單稱其為「強力新玩具」)的運用,對《亂民全講》而言,絕對是好的、而且有加分效果的!

  而整齣《亂民全講》給我的感覺,的確點出了關於台灣、關於我們自身的一些省思和問題。每一個段落,雖然看似獨立,但我卻覺得每一段和每一段之間,其實都是互相連結而有關係的;就好像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你沒有辦法把他們分的清清楚楚(就好像「喜」的情緒,如果沒有「悲」來做為對比,怎麼能夠展現出「喜」帶給人的快樂情緒?…關於「喜」「悲」之情緒不可分割性,請參閱表坊作品-《暗戀桃花源》;表坊有賣,嗯。)。下面針對每一個段落,來訴說一下我的感覺。

  <<<謝幕>>>
  在賴聲川的作品當中,關於「圓」的概念,一直不斷的出現(《圓環物語》應該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而賴老師在節目單中,關於這一段裡所說:「我一直想做一個戲,開頭就是謝幕」的話語,似乎也隱隱約約透露出這方面的概念。雖然賴老師另一個更早的想法,是在思考讓戲倒著演的可能性,雖然後來因故無法成功,但我覺得一開始就「謝幕」的作法,卻為《亂民全講》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做了一個相當好的註解及某種開啟的鑰匙。「世界已經瘋了,戲劇為什麼要合理?」,同理,於是在一開始時就來個「不合理的戲劇」畫面;在一開始就謝幕,然後亮場燈(套句周杰倫的話:很屌!),之後很巧妙的在觀眾的情緒到達一個臨界點(不是劇團)時,燈光fade out,戲(人生?)開始上演。而又有誰敢說台上演的是“戲”,而不是謝幕之後我們走出劇場所回歸的“人生”呢?整體上來說,「謝幕」的設定,言簡意駭,我很喜歡。

  <<<快閃族>>>
  如果單純從字面上來看,我真的深深的覺得台灣的「快閃族」總算做了一些有創意而且具代表性的東西了(好,我知道這些是題外話)。回到《亂民全講》的「快閃族」段落來說,總共有四個片段,分別是「等待星空」、「捷運」、「高爾夫」和「等待日出」。從畫面的處理、片段的放置的位置(如果不看「謝幕」的話,「等待星空」和「等待日出」分別是這齣戲的頭尾)、所呈現的訊息等,我覺得這兩個部份是可以提出來看的。如果《亂民全講》試圖點出台灣以及我們本身的現況以及問題,那麼這些問題究竟是真的沒有被看到?還是大家都被那些問題所遮蔽了雙眼而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事物?還是看不見真正重要的事物才是最大的問題?(請注意,這三者是不一樣的)。當舞台上的眾人,每次當有某人想要說自己看到了什麼樣的東西時,總是有人會打斷他,並且示意其安靜。這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看,第一,當我們發現了一些真正重要(且必須被看見)的事物時,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在脫口說出的那一刻,就因為群眾的阻止或種種因素,而將原本要說出口的重要事物又吞了回去,而跟著大家“隨波逐流”?第二,那阻止的行為,是不是代表著我們已經在平常說了太多的話(《亂民全「講」》,講了太多話),所以應該要靜下心,用心去「感覺」(和「感覺」的段子又達成某種連繫)。這兩段「快閃族」,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這一類的感覺;而「等待日出」一段,出現在神秘少女(好在她這回年輕多了,歌也唱的好聽,而且不再只是上台找找劉子驥而已)這個具有某種代表性(她不見得只是某個「人」或「物」,而可能是某種意念)的人物和字幕之搭配(容後詳敘)所營造出來的畫面之後,是否也在暗喻著: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去尋找內心裡那個從頭到尾台上的人都看不見的神秘少女,去「感覺」(你看,又來了)一些更重要的事物,以「等待日出」的到來(或促使日出的發生?)…再來,講到「快閃族」的「捷運」部份:在戲劇當中,交通工具、或者旅程(「深度旅行」?)一類的意象,常常會和「人生」做某種程度的連結,這種用交通工具與人生的脈絡線,來講卜述人生的流動與交錯的方式,其實並不常見;而在「捷運」這一段裡,則將捷運與人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做某種程度的連結;誰和誰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相遇,誰又遇到了誰,然後和誰在一起。就像我們在捷運裡,有可能會經過一個又一個不同(或相同)的站,很可能遇到一個又一個不同(或相同)的人;雖然只是簡單的片段,卻很清晰的讓觀眾能夠認同,這就是「人生」不是嗎?…最後,講到「高爾夫」這一段,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在講「休閒」這件事,可是我卻覺得這段給我的感覺,會比較貼進所謂的「慾望」,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會想要完成或得到某種事情的慾望;一如打高爾夫者有強烈的慾望要「進洞」,一旦這份慾望無法被得到,人們就會用更激烈的手法想要去得到想到的東西,甚至於發動戰爭。戰爭之於高爾夫,其發動的原因其實相同,不都是因為人的「慾望」所致嗎?

  <<<媒體>>>
  關於媒體的這幾個片段,我個人是相當喜歡的;除了模擬電視新聞跑馬燈的運用(連有錯字這一點都一模一樣)外,其他像是運用電視開/收播前顏色來暗喻政黨的手法,乃至於報導「河流在流動」這件事,都透過舞台上多媒體的運用,來講述關於媒體的種種。而在「河流」一段,其實有兩個層面可以去思考:首先,當舞台上的記者在報導著「河流在流動」時,觀眾們笑了;沒錯,河流會流動有什麼好報導的?可是這正和現在的新聞環境總是以誇張式的手法來報導各式各樣的新聞,以尋求收視率的情形不謀而合。第二,我們不禁要省思,如果我們不好好認真的看待及愛惜我們這一塊土地,那麼,或許哪一天台灣會被我們搞的亂七八糟,而河流也將不再流動(島嶼不再哭泣),那麼,河流會流動,或許就真的是一則驚人的新聞了。

  <<<身份>>>
  「身份」的段落裡,從人云亦云的「亂民」,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狗」、怎麼樣也說不清的「概念」、關於存在意義的「虛擬」、喜歡被人舔(羞)的「巧克力冰淇淋」、乃至於沒有感覺不會心痛不會哭泣的「石頭島嶼」,都不禁讓我們重新對「自己」去做定義。自己真的是「人」嗎?為什麼有人寧願做「狗」,甚至於成為「虛擬」的也不願意做人?(這或許可以解釋《駭客任務》第一集裡為什麼莫斐斯的團體裡有人背叛…)在「身份」裡面的每一個段落,隨著燈泡(哈利波特分類帽?)對台上角色的質詢,我們不禁也要隨之開始發問-我是誰?(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身份」的段落,讓人會重新去思考自己,在這個點上,我覺得是好的。(附帶一提,我國中時還真的蠻想當狗的…)

  <<<越南新娘宣言>>>
  這一段雖然是很簡單的一段,也有點像在開上一齣戲的玩笑,可是卻很準確的傳達了一些關於《亂民全講》所要講的,台灣的現況。當越南新娘毫不猶豫的說出「我愛台灣」四個字,然後講述著自己為什麼愛台灣時,我的確被打動了;現在愛不愛台灣,好像變成了某種政治口號之類的東西,而我們因為整個社會的一些價值觀的複雜化,使得我們似乎不敢輕易說出「我愛台灣」四個字(一說出口說不定又要扯到什麼台灣是不是國家的議題、或者省籍之類的東西了…)。事實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怎麼可能不愛這片土地(台灣)呢?可是我們卻沒有辦法說出口,反而是一個越南新娘毫不猶豫且真心誠意的說出來;那麼,這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是不是也是某種悲哀呢?

  <<<民主化>>>
  有些時候,有些問題是因為不夠民主;可是有些時候,有些問題卻是因為太過民主。「民主化」和「全球化」兩個段子,在某種層度上,都讓我們對於現有且既存的一些事物、一些往往被人們拿出來高喊的口號,做一定程度的省思:究竟為什麼要「民主」?為什麼要「民主化」?不就是為了要讓生活過的更好嗎?結果我們看到的是,所有的東西一直在循環,所有的東西在「民主化」的過程當中一再的重覆且重來(《無間道》?)。民主「化」的過程一直的進行下去,到最後,什麼東西也「化」不了,只是「徒使眼成穿而骨化石」而已。

  <<<小林>>>
  「小林」在這《亂民全講》當中,共約用了五段,並且穿插運用以代表某種時空的流動。雖然從這一段裡面,可以感受到很多東西,包括人總是最會指責別人而不會去想到自己的過錯、以及在時間的流動之下,有些(不好的)東西是會隨著時間而累積的……不過在看「小林」這一段時,它帶給我最大的感受,要算是很準確的勾起了我現實生活裡的經驗,也就是有一陣子,政府所謂「舉債建設,債留子孫,合理!」的說法。先不管究竟這樣做好或不好,就我自己的感覺,這樣子的做法其實是很可議(而且我覺得有點好笑)的;而「小林」這一段,用很戲謔以及嘲諷的說法,來講述這個事件,我個人是覺得相當讚的!(如果「小林」這段和「債留子孫」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那請原諒我,我多心了……)

  <<<Feeling>>>
  有的時候感覺只是一種感覺,感覺可能是動詞、也可能是名詞、當然也可能是形容詞…而關於我們生命的一切、關於我們一直爭論不休的所謂的真理正義法律,我們又豈能單單又文字或語言去定義它們?「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語言」,於是乎,關於所有的一切,我們似乎只能用感覺去定義。我不禁想到日本有一名很有名的電影叫《刑法第三十九條》,內容是在講述日本刑法第三十九條裡定義:“心神能力喪失者,其行為不罰;精神能力耗弱者,得滅輕其刑”;在劇中,所有的文獻及訪談記錄,都顯示出劇中的犯罪者是多重人格,但是唯有一名女精神鑑定人,認為嫌犯是假裝的;因為她從嫌犯的「兇狠人格」當中,「感覺」不到殺氣…但這在法庭上,又豈能當做證據?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只能夠信任我們自己的感覺,不管是看戲,或者任何事。而在第二段的「feeling」裡,我則很喜歡導演運用影子所造成的整體畫面「感覺」;當兩男兩女高唱著歌劇,然後背後的影子交錯重疊,整個畫面也如同這個段落的名字一般,很有「感覺」。

  <<<深度旅遊>>>
  在節目單當中,賴聲川老師曾經提及這一段和整齣戲的質感不是很搭得起來。事實上,在看戲的時候其實感受不太到這方面的問題,但事後經節目單上這麼一提,似乎又有那麼一點感覺;不過在這一段裡面的「深度旅遊」,我會覺得所謂的「深度旅遊」的「深」,指的比較是往內在的「深」,也就是一種往人的心靈內部去走的「旅遊」。雖然我一直不是很能感受到,為什麼四個角色要不斷的移動自己的椅/位子,這個動作的設計,究竟是要呈現出某種氛圍還是為了畫面的考量,似乎都不得而知;我所感受到的似乎只是為了技術上要避免四張椅子(四個角色)的能量都一直固定住,而使得四個線條的能量間不要有太大的變化所致。不過,當四個角色分別述說著他們的旅遊經驗和在旅遊當中所追求的事物,以及字幕機上的溫度從各地的氣溫開始播放,甚至於一些到達不了的地方(地心心、人心…);當「人心」那低於零下的溫度出現時,看著台上尋求感官刺激的那三條線,以及比較感性的那條線,我們彷彿漸漸看出「深度旅遊」這一段的形狀,而也跟著進行著一場心靈的洗滌及旅遊。

  <<<全球化>>>
  一段真的會讓人笑到肚子痛的段落!雖然只是因為語言的傳達錯誤,造成了如此荒謬的情節,卻不禁要讓我們思考關於「全球化」的一切。現在所有的事情,好像為了呈現出某種深遠的眼光,都必須高喊著「全球化」;彷彿如果不和世界接軌,你就會落伍或被淘汰一樣。但,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成了一個地球村,會不會連最基本的溝通,都會有問題?人們依靠語言來做溝通,可是在「全球化」之後,「語言」竟然不能夠再作為(正確的)溝通之用;那麼,語言真正的用處,究竟是什麼?我們又為什麼,非常要「全球化」不可呢?難道只為了劫機嗎?…不過,我覺得不用太嚴肅的去思考這一段,其實也是沒有關係的;單單看這麼樣一個因為語言因素而發生笑話的老式設定(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或多或少聽過台語和英語語言不通而導致的笑話吧),如何在台上玩出一些特別而精彩的花樣,我覺得就已經很值得了。

  <<<面對學者:母語學>>>
  這一段是我在這齣戲裡面很喜歡的一段!之所以喜歡並不是因為它充滿著髒話,而是因為它很成功的呈現出一種氛圍,一種對於專家學者的迷思。這一段其實並不長,但是當台上的學者介紹著它的理論時,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在不爽時就罵出來時,這段固然具有發笑的效果,可是我覺得最驚人的是:在這一段的後半段,當我驚覺到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漸漸開始相信了台上的一切,開始相信了那個「專家」所說的,究竟要如何面對生活的方式。我不禁想起「謊話說了十次就會成真」的說法,以及歷史上有名的「曾參殺人」事件(不知道的人請自行參閱《戰國策.秦策二》或於網路上搜尋,在此不贅述;我觀後感的字已經夠多了…);台灣真的充斥了太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然後講著可能連自己都半信半疑(或深信不疑)的理論。而這一段,正替台灣的這種現象,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當中,關於「專家」也有提出類似見解;當然,在此不贅述)。

  <<<甜酸苦辣>>>
  一個很短但很符合《亂民全講》精神的段落;除了用酸甜苦辣等「味覺」來對比/比擬成我們的情緒及「感覺」外,在表現的手法上也很符合《亂民全講》所設定的「無厘/理頭」的精神。包括那出現四次的數來寶、角色的跳動姿態、台詞的內容;台上看似嬉鬧的方式,卻在講述著簡單的「我怎麼這麼ˍˍˍ,是誰搞的我這麼ˍˍˍ」的填空題思考(關於因果關係的思考)。

  <<<國民監獄>>>
  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我就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麼;因為這一段我所能感覺到的,比較是針對台灣第一高樓的某種嘲諷,以及人的眼光總是往上看(不止看高樓)的無奈。雖然從這一段裡,我很自然的想起塔羅牌中「(巴比倫)塔」的卡片的故事,但我覺得應該還有多一點的東西…節目單上說這一段本來是希望能夠做出兩段來,然後互相對比,但是最後因故只留下這一段。就我而言,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這一段,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總覺得它應該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發展,其二是因為有些「相聲」的手法在這個段落裡用的太明顯而且太重覆了;當台上的兩人開始用政治人物的名字玩起接龍時,我的情緒竟出現了些許的不耐。這種情緒是我在《亂民全講》當中,極少出現的情緒;從整個《亂民全講》的結構和調性來看,我覺得這一段是有些格格不入,而需要再做修正(或整段拿掉)的。

  <<<The Last Ktv>>>
  這是《亂民全講》裡面,我最最最最最喜歡的一個段落!雖然這一段在情境設定上,會不經意的讓我想起歌手陳奕迅一首叫做「K歌之王」的MV;在MV裡雖然也是在講人有時候在KTV當中(和他人)的疏離感,可是「The Last Ktv」當中,除了這個之外卻說了其他的更多東西。在視覺的處理上、以及少女的遺書內容、演員的歌聲、歌曲的選用,讓整個「The Last Ktv」的氛圍幾乎到了一種無懈可擊的地步!在這一段裡,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point,就是少女的遺書內容;事實上,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難懂,關於少女信中所說的一切,我們應該很容易就能夠感同身受…可是,當看透這一段之後,我們能做什麼?我們似乎什麼也不能做;唯一能做的,很糟糕,只有「死」這件事。當然!如果跳出這一段所營造的氛圍來看,編導要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是只有悲觀的告訴我們說「我們能做的只有死」的這個結論,而是講述在那樣子的情況下,所呈現出來的無奈與悲哀…對於現況無力改變的悲哀…少女的為情所困、演員被字及字幕所包圍、我們被「紅豆」的歌聲所包圍、我們被「悲傷」所包圍……那種無力感,那種難過,我相信是這一段之所以能夠打動人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加上那種在KTV當中,一個人突然抽離出來看著一切的「觀眾共通記憶」,我相信很容易就可以帶著觀眾進入其中,而和這段所要傳達的意念互相流通著。

  講到這裡,終於把所有的段落講完了;可是演員還沒有講耶!怎麼辦?我看,中場休息十五分鐘好了…可是《亂民全講》沒有中場休息耶!嗯…那我接下去講好了。(不過還是建議您起身走動一下或上個廁所之類的,並請容我提醒您:每觀看電腦螢幕30分鐘,是要休息10分鐘唷!*^_^*)

  在演員的部份,其實我還蠻喜歡這一次的演員組合,及因為演員而發展出來的這些段落;曾經有一段時間,表坊用「集體即興創作」方式所發展出來的戲,一直讓我覺得有所不足;或許是時間上的因素,或許是演員本身素材的不夠,有好一段時間用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戲,我都覺得似乎沒有達到一個應有的水準。可是在《亂民全講》裡,我卻看到「集體即興創作」方式所擁有的魅力,再次在《亂民全講》中爆發出來!在這一點上,除了賴老師的知人善用外,我想演員們的功勞,也是功不可沒的。另外,在演員的整體表現上,也是很一致的,都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這次的演員組合其實是很多樣化的(每個演員的身份資歷背景皆不同),在這多樣化之下,演員和演員之間,除了撞出很精彩的火花外,有些人的個人魅力,也在不破壞彼此角色平衡性的原則上,充分的被發揮出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是很不錯的。

  趙自強的演出,仍然擁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深度旅遊」一段,那種沉穩而內心層面的表演,的確讓人感受到趙自強另一個層面的表演層次。而柳翰雅的演出,相較於上一檔戲《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中的那個內在情緒情感層次較豐富的女兒,這一次阿雅的表現似乎就顯得有些弱了;有些地方其實還是或多或少有一些阿雅本身的影子或者用一種主持的方式在表演,但整體來說還算稱職。在陳立華的部份,我個人覺得相當精彩!事實上在表坊之前的《他和他的兩個老婆》演出時,就已經可以感受到陳立華在喜劇當中掌握節奏及動作的沉穩及精準,這一次的表現更是在水準之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甜酸苦辣」當中設計的跳動動作,整個表現相當的精彩而奪目。李建常的表現,在《亂民全講》當中也是可圈可點;證明了他不但可以是一個好的編導,更是一個很棒的演員,表現的確很不錯。呂羿慧的部份,當然也沒有話說;雖然近年來看到羿慧的演出幾乎都是在小劇場裡,可是當羿慧站上了《亂民全講》的舞台上時,她的能量仍然耀眼,且足以在大劇場裡發光發亮,我覺得這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韋以丞的部份,我相信這一次真是充分的發揮了他的個人魅力;相信看了《亂民全講》的人,應該都對他「身份:卡通」的那段演出有著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面對專家:母語學」裡,韋以丞運用口水的噴霧來創造出「血霧」感的畫面,也讓我印象深刻(這輩子我還真少見到有演員用「口水」來演戲的…),表現相當的搶眼。至於賴梵耘的部份…我必須說我對於她的部份真的很有「感覺」,而且是一種「欣慰」的感覺(我欣慰個啥勁呀…);1985年底,賴梵耘還是個在表坊發展《暗戀桃花源》時,就這樣睡在沙發上的小女生(詳見賴聲川的《剎那中》書本第51頁),到後來,她出現在《我們一家都是人》的節目裡,或者《紅色的天空》的舞台上,一直到今天,她成為《亂民全講》的主角之一,並且擁有一定水準的表演……看著這麼樣的一個演員一路走來,並且站上舞台,心裡面是有很多感觸的。不過,在《亂民全講》當中,賴梵耘雖然表現不錯,但仍然有比較弱的地方,也就是她聲音的部份;尤其在「深度旅遊」裡,當她描述著吃那一碗麵的過程,以及到最後要說出「超讚的」的時候時,我覺得在那裡,聲音的強度(不是指大小聲)總是弱了一些,屬於聲音的能量總是出不太來(當然這可能跟賴梵耘本身的聲音特性也有關),關於聲音的部份,我覺得是可以再加強的部份。不過整體說來,對於賴梵耘的表現,我是覺得相當有趣的;那份有趣是建立在對於一個演員的關注,以及看她如何自處以及因應那和別人有一丁點兒不一樣的身份(賴老師的女兒)之過程。總之,我對於賴梵耘之後的發展,是充滿某種期待性的;或許我應該牽起她的手,然後對她說:妳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妳的…(因太過囉嗦,故省略)……而在許同恩的部份,雖然她的角色並不需要太多「演」的部份,可是我卻覺得導演的確是把這個演員,放在她應該在的位置;許同恩的歌聲,的確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除此之外,因為她的歌聲,和別的角色對她的反應,讓許同恩所飾演的「神祕少女」一角,其所站的地位很自然的就浮現出來。雖然所有的角色,都聽不到(還是選擇不願意聽到)她美妙的歌聲,可是她一直都在哪裡,就在哪裡;我一直覺得這個角色,代表的是某種意念,關於愛、關於關懷、關於人之所以為人所應該擁有的東西。而許同恩的歌聲,為她所飾演的角色,做了一個最完美的註解以及演出。

  整體說來,《亂民全講》是我近幾年看過表坊的戲當中,絕對稱的上是第一名的作品!不管是戲的內容,或是在呈現的方式上,都到達一個該有的水準;而在和觀眾的溝通度上,也達成了某種平衡(既不刻意說教也不搞廉價的笑)。不過,我想唯一比較可以改進的,可能就是「行銷」的部份了(我還真雞婆……);從行銷的層面上來說,一件產品在行銷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發生五種所謂「認知上的缺口」,而這一次《亂民全講》,顯然似乎發生了「行銷標的物與顧客認知」上的缺口。簡言之,就是其實很多人對於《亂民全講》,會有某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由於表坊過去以相聲劇針砭及諷刺時事聞名,然後又說這是新時代的《台灣怪譚》,加上這一齣戲的劇名又稱之為《亂民全「講」》,很容易就給人一種「這齣戲好像是一齣類似脫口秀(或者難聽一點叫耍嘴皮子),然後諷刺政治的戲」的感覺;當然更不用說有些人可能會把《亂民全講》和政治模仿秀的《全民亂講》節目搞混了;說真的,如果不是我臨時起意去看《亂民全講》,我可能就要因此而錯過這麼樣的一齣好戲了。關於《亂民全講》的行銷層面,也就是傳達出這是什麼樣一齣戲的過程,我覺得是可以再加強的…以《亂民全講》的狀況,以及一般人會看待它的(錯誤)眼光而言,如果可以加強宣傳「表現的手法」(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或者將《亂民全講》定義為所謂的「多媒體劇場」(事實上《亂民全講》也是很標準的多媒體劇場)的話,我覺得應該可以很容易的就導正潛在觀眾對於《亂民全講》的錯誤想法,而買票進劇場的……不管如何,我覺得《亂民全講》在行銷層面上,其實是還可以再加強的。

  最後,我還是要再說一次,就是《亂民全講》真的是我近年來所看的表坊作品當中,非常傑出的一部作品,也著實讓我對表坊著名的「集體即興創作」方式,拾回不少的信心。希望下一次表坊的作品,仍然能夠帶給我如此大的滿足!
 
 
劇名:《亂民全講》
日期:2003/12/2
時間:7: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團體:【表演工作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