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去看《2010板南線》,完全是因為認識導演吉米。

  記得第一次遇見他,是在PUB裡面,因為朋友的介紹而認識。然後剛認識的第一天,我們就在PUB裡跳了一整夜的舞;隨後,又殺上陽明山去看日出...(不過事實證明,陽明山看不到日出。)而我,從認識他和見面到現在,見面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每一次見到他,只見他的頭髮越來越短。(這是怎麼搞的?是因為做新戲而焦頭爛額嗎?= =)我一直記得,當他在PUB和我相見的第一晚,他拿給我印有“導演”字樣的名片時,臉上那股自信的光彩。

  在我的印象當中,我應該是沒有看過百樂門的戲的;所以,我很好奇,這麼樣的一個人,會做出什麼樣的戲來?

  所以,我去看了《2010板南線》。

  要談論這齣戲給我的感覺,我覺得其實要從很多個層面上來談;首先,我其實很喜歡《2010板南線》所塑造出來的一種“電影”(or影像)感。當角色在左右穿插於左右翼幕之間,配合舞台後方大幕的投影片,加上我個人很喜歡的,音樂這部份的表現,使得整體的確營造出來一種類似於電影或影像的氛圍,那種時空變化交錯的氣氛。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每一個角色各自所擁有的鮮明個人特色;在這齣戲當中,每一個人有著再鮮明不過的角色特質,彼此之間的互動,所呈現出來的個人特色,也都讓人覺得眼睛為之一亮。

  可是,我還是必須要說:雖然在視覺和聽覺上,《2010板南線》的確呈現出了一種活潑的氣氛,可是,《2010板南線》這齣戲究竟要說什麼?想說什麼?很可惜的,我覺得並沒有很成功的傳達給觀眾知道。在看完《2010板南線》之後,真正能夠留在觀眾心裡面,並且被帶走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當然!我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說每一齣戲一定都得負擔多大的“責任”,一定要觀眾在看完戲後,就帶著一股“清新脫俗”的氣質走出劇場;一齣戲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作法,它可以是在劇情當中講述著關於生死的議題,當然也可以純粹的只是帶給觀眾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官刺激。而回到《2010板南線》來說,其實我必須要講,導演想要講的東西,其實沒有在《2010板南線》中,被充份的呈現出來;大家看完之後,可能會對那個身著黑衣,然後愛畫畫的永旺(吳敬軒 飾)印象深刻,可能會記得那個有變裝癖加強烈潔癖的傑米(楊惇硯 飾),以及他套著橡皮鴨泳圈跳芭蕾的畫面;可是拿掉這些呢?拿掉每一個鮮明的角色之後,《2010板南線》還剩下什麼?

  如果今天一齣戲的出發,是著重在角色的個性,以及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互動,那麼我並不會提出這樣子的疑問。因為如此一來,我根本不需要考慮如果把這些角色拿掉之後還剩下些什麼,因為這些角色,就是這齣戲的“主題”呀!可是回到《2010板南線》來說,其實就我所感覺到的,導演所想說的,並不只是這幾個角色的特殊個性,然後把他們放到舞台上玩一玩而已.....

  在《2010板南線》當中,我感覺導演真正想說的,其實是一些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包括對週遭的人的觀察,對這個城市的觀察。張吉米企圖想講的,是關於這個城市、關於這個城市裡的人,所發生的故事。不過,在《2010板南線》當中,大部份的焦點,都集中在角色的個人特質和吉米的表現手法上,導致這幾個特殊的角色,彼此和彼此之間所形成的“故事”,其實還不足以哄托出故事的主題。也就是對這個城市的人事物的觀察與省思.....

  雖然,我感覺的出來吉米在這方面嚐試了一些可能性,包括真的跑到捷運上排練《2010板南線》,包括在劇中加上了一些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互動;可是呈現出來的《2010板南線》,似乎有些在角色的個人特質上太重了,而沒有和想講的主題:可能是我們週遭的平凡(or不平凡)的人發生的平凡(or不平凡)的事,或者和這個城市,真的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關係。

  雖然看了《2010板南線》,我的內心是蠻高興的,因為很難得看到有小劇場的作品,不是在哪裡怨天尤人或者表達對生命的憤怒或不滿,或是拿一些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去讀到的文學作品來呈現戲劇,而是真真正正的關心這個城市,關心我們週遭的人;在這一點上面,我是肯定吉米做《2010板南線》的出發點的。可是除此之外,我覺得吉米對於自己所講的,或者所要呈現的主題,的確也需要再多花點心思,怎麼樣把想講的東西放在作品裡面,讓觀眾很容易的接受,而不是在看完《2010板南線》後,只記得哪一個角色好好玩、哪一個角色很特別,可是究竟戲在講些什麼?開啟了觀眾心中的一些什麼?卻沒有人知道來得要好。

  另外想講的,是一些比較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在我看的那一場(9/14晚上7:00)時,吉米讓觀眾坐到舞台上的某一排座位(舞台上是仿捷運車廂的兩排位子,而靠近觀眾的那一排,在我那一場時是可以坐的)。聽聞看首演場的朋友的說法,在首演場時,舞台上的位子並沒有開放給觀眾坐;我想,這應該是途中才更改的吧!可是站在我的立場而言,我覺得舞台上的這排位子,其實不應該坐人比較好...雖然我知道開放讓觀眾坐之後,坐在舞台上的觀眾的確會讓整個舞台的構圖產生某種化學變化;可是事實上舞台上的位子,對觀眾而言並不是一個看戲的好位子(事實上,我就坐在舞台上)。首先,以影像的距離感和整體感來說,放在舞台上的觀眾,其實是很難窺見《2010板南線》每一個畫面所想要呈現出來的感覺的;由於在《2010板南線》裡,有些動作和畫面的構圖,其實是要有一些距離才能夠呈現出那種整體感。當觀眾和演員的距離太近時,則會造成觀眾清楚的意識到演員是在“執行某個動作”,而不是“和其他的角色產生了什麼樣的互動而構成整個畫面”。除此之外,當觀眾和角色的距離是如此接近時,很多不夠精緻或仔細的地方,就很輕易的會被觀眾發現...像劇中傑米拿著手持型擴音器斥責小綠不應該在捷運上吃便當時,那個手持型擴音器竟然是用摩托羅拉的“旅充”來充數?然後小綠和高中同學搭捷運那一幕,小綠的高中制服上繡的竟然是“吳敬軒”的名字?其他如翼幕後放的那盞不應該被人看到的燈具(劇場術語為左舞台,也就是觀眾方向的右邊),或者翼幕後面的工作人員或者其影子,都因為觀眾是在舞台上,而活生生的被觀眾發現。小劇場的魅力本來就是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近距離感,可是距離越是近,對一些小地方則應該更加要注意;而在《2010板南線》之中,我覺得這個部份,是必須要再去加強考慮到的。另外,《2010板南線》的劇情發展,其實是不間斷的不斷發生...可能是左舞台上的某個人做了某個動作,右舞台的某人就發生了某種反應;可是當觀眾和表演者是這麼貼近的時候,觀眾的目光沒有辦法觀照到整個舞台,也就沒有辦法看到整個畫面原本的呈現。而這個問題,不光只是因為這齣戲把觀眾放在舞台上而已;整齣戲其實有很多這樣子的安排,就是事件不斷的在舞台上發生,當第一個事件發生在左舞台,而第二個事件發生在右舞台時,觀眾並不知道焦點已經從第一個事件轉移到第二個事件了,而會持續的注意第一個事件的人事物,導致可能會MISS掉第二個事件的發生.....關於這齣戲的技術部份,如事件和事件間的切換,以及把觀眾放在舞台上的設定,我覺得都是必須再去反省以及檢視的。

  在演員的部份,其實我沒有太多的挑剔;一則是因為劇中其實演員的台詞其實並不多(在某些時候,沒有台詞要比有台詞來得容易些),二來是這齣戲的角色其實都已經很鮮明,演員在扮演上難易度比較不高。不過有幾個演員是我想要特別提出來談的,首先,在小綠(林庭旭飾)的部份,其實我蠻喜歡他的表演。他表演的方式,帶著一種戲謔以及誇張的方式;在和整齣戲的調性上,其實還蠻配合的,我個人是蠻喜歡他的演出的。再來,在傑米(楊惇硯飾)的部份,其實我覺得可以再去加強一些心理層面的東西;傑米這個角色,是一個具有強烈變裝癖以及強烈潔癖的人,可是楊惇硯的那些動作,我覺得其實仍然比較停留在“執行動作”的層面上。也就是說,當他在噴消毒水的時候,他是不是因為真的覺得“很髒”而噴消毒水?還是只是在執行噴消毒水的這個“動作”而已?楊惇硯的心理狀態,會讓我覺得比較像是在執行動作而已,而沒有在心裡有一種“強烈潔癖”的角色動機...如果他真的有那麼強的潔癖的話,他對於外在的一切,應該有更高度的排斥性和警覺性,甚至於連坐的位置都覺得很髒,而要先噴一下消毒水一下。在這個部份,我覺得是楊惇硯可以再加強的地方.....另外我不得不提出來說的,就是永旺(吳敬軒飾)的部份;我很喜歡他在這齣戲裡面的表現,除了他在角色上的表現很不錯外,他在角色上的那一份用心,以及進入角色那一個心理狀態,都讓人覺得蠻不錯的,很棒!至於其他的演員,整體上來說都表現的不錯,還算蠻符合每一個角色的形象,不管是外在或內在的東西,都還蠻算稱職的,還不錯。

  另外一個想要特別提出來的,則是這齣戲的音樂。事實上,我很喜歡這齣戲的音樂,甚至我覺得,《2010板南線》這齣戲整個氛圍的建立,其實音樂佔了很大的成份;也就是說,這齣戲其實幾乎可以說是由音樂(以及新聞傳播的OS的聲音)來貫穿整齣戲。可是雖然我很喜歡這齣戲的音樂,有個地方仍然是必須再去被思考的,那就是:當運用了這些能量很強的音樂在戲裡時,會不會把戲本身的東西蓋掉?在《2010板南線》中,音樂應該是戲的一部份,而不是主題;可是在《2010板南線》中,我覺得音樂佔的份量似乎有些太重了一些...雖然音樂的確很好聽,雖然整個戲的氛圍有大部份是因為音樂,可是當音樂的比重很高,而戲的部份並沒有相對的提高時,則原本應該是要講的戲的主題部份,相對來說就薄弱許多了(觀眾進場總不可能只是為了聽好聽的音樂吧?!)。這個部份,我想是還必須要再去做調整的。

  講了音樂,就不得不講一下音效的部份。事實上,我很喜歡那個在捷運車廂中播放的新聞OS;不過在戲的一開始,在交代每個人的角色和背景時,那個介紹每一個人的角色的聲音,透過喇叭聽起來其實很不清楚。如果人聲的音效,可以像新聞OS那樣子般清楚,為什麼在前面介紹角色時,反而是那麼模糊呢?更何況那個介紹角色的聲音,其實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因為那個聲音的目的,是讓觀眾用最快的方式知道關於這個角色的一切,讓角色後來發生的動作行為,在這一刻先去設定角色本身的基礎。基本上我不反對導演用這樣子的方式,來讓觀眾了解每一個角色是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我覺得用這樣子旁白的手法讓觀眾知道身為角色的一切,我個人是覺得這種手法似乎有點太簡單了一些),可是如果要用這種簡單的手法,至少也必須要讓觀眾清楚的聽到關於這個角色的一切。在這個部份,或許是器材的關係,或許是為了要模擬那種在捷運站裡總是聽不懂在說什麼的擴音器的聲音;可是不管原因是什麼,我覺得這個部份都應該要再加強,應該要讓觀眾聽的懂。不然,這種利用旁白而介紹角色的方式,如果根本連聲音都聽不清楚,那又怎麼能夠讓觀眾去了解每一個角色呢?這點,我想是必須要再多注意的。

  最後,附帶提一下那個入場時的“剪票機器”;事實上,我蠻喜歡這個設定,不但符合《2010板南線》中的捷運主題,也讓整個演出從進場時,就感受的到《2010板南線》主題的氣氛,感覺蠻好的!只是,辛苦了那位一直蹲在裡面剪票的人.....

  整體說來,我是很肯定吉米做《2010板南線》的初衷,包括那份對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以及周遭的一些人們的細膩觀察和關心;因為在小劇場裡面做這些事情的人,講實在話其實並不多。可是一旦把這些東西,運用到戲裡面,如何讓觀眾去感受到這些,並且進而去關心自己週遭的一切,我想是吉米如果真要在2010年做《2003板南線》的話,所必須去思考的。百樂門的大家,加油吧!


劇名:《2010板南線》
日期:9/14
時間:7:30
地點:皇冠小劇場
團體:百樂門大戲班劇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