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去到什麼地方,那裡都會變成這裡。”劇中的Sam如是說。
那天晚上,我在這裡(305),看了這裡(HERE)。

表坊網站上的genie(若若)說這是一齣給她有點感覺像《等待果陀》“夫妻版”的戲,可是我是覺得還好啦!或許那跟我只有翻閱過《等待果陀》的劇本而未看過以《等待果陀》劇本為主題所呈現的戲有關(一不小心就把沒看表坊《等待狗頭》的事給洩漏出來了!^^|||)。我覺得這齣戲的“故事”性要比《等待果陀》來的強;一男一女搬進了一間房子,一間屬於他們的家,屬於他們的小窩。無奈縱使他們是那樣的深深沈溺在愛河中,仍然必須面對一切必須共同解決的問題:小到家具放那裡,大到和房東太太的應對,都是他們必須要試著去面對的。這齣戲,很完整了講述了這麼樣的一個故事。這麼樣的一個,關於一對夫妻搬進這裡(HERE)的故事。

首先就導演的部份來談談。我是在看完戲之後,才發現原來跟導演是舊識(原來我認識導演呀…^^|||)。就這齣戲來說,我覺得導演很完整的把整個故事呈現出來。如果把這齣戲以畢業呈現的角度來看,從戲中可以感受到導演在北藝大的五年並沒有白費!並且很成功的把所學運用在戲中!節奏、走位、場面調度,都有一定的水準。簡言之,這應該是一場很“成功”的畢業呈現。但是“成功”並不代表“完美”;因為我覺得,阿靖(導演)固然在各項身為導演的技巧上有一定的純熟度,可是在情感的部份卻是較為缺乏的。也就是說,在看這齣戲時,我可以看到導演精心設計的走位,包括第一幕那個我愛死的演員背台畫面(當阿Win和阿Sam背對觀眾看著空曠的新家,我彷彿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這個新家的期待,以及即將在這裡發生的種種故事),也可以看到導演翻譯的文本上,那些玩弄文字技巧的趣味。可是,這終究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人”的故事;硬體(技巧)的部份是具備了,可是軟體(情感)的部份呢?

我一直在思考,關於《HERE》這齣戲的導演手法。這齣戲阿靖用了很多的技巧,來呈現出《HERE》這齣戲,而就身為導演所應該擁有的技巧上,阿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老是覺得這齣戲少了些什麼?舞台上的阿San和阿Win的確很甜蜜,所呈現的一切的確很生活。可是我卻覺得這齣戲終究只是齣“戲“,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我想或許是當導演的技巧呈現在舞台上時,把劇本本身所要講述的故事蓋過去了。於是,我們對於這齣戲的印象,會停留在導演對演員的一切動作指示(例如演員的背台、阿San用睡衣套住阿Win等動作),會停留在導演在戲中所大量玩弄的語言(”不要?“”不要!“”真的不要?“”不要不要…“我突然有種錯覺,覺得好像夫妻版的《誰在一壘》…^^|||)而真正關於故事本身的一些東西,反而在導演的技巧下而被忽略。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件事:這樣子的一本劇本,阿靖用這樣子的手法來導,是好還是不好(無所謂對或不對,因為一本劇本照理來講沒有說一定要用那一種導法)。《HERE》這本劇本的故事結構,其實是個很生活化的劇本。而阿靖所運用的技巧,其實有些並不是那麼樣的生活化。而由於阿靖是師承陳培廣,我又不禁會拿培廣大哥的導戲方式來和阿靖相比較(單比方式而不是比誰強誰弱)。培廣大哥導的戲(包括《狂藍》和《寂寞芳心俱樂部》等),其實有很強很強的故事性,而且可以讓人說服說那可以(也可能)是個真實的故事,且發生在你我之間;可是對於《HERE》,我卻沒有這樣子的感覺-縱使戲的確很好看。我不知道是不是就像培廣大哥在節目單中所提到的,對阿靖而言,去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阿靖最龐大的劇場功課。因為,劇場關心的畢竟是“人”,在舞台上呈現出來的個體也是“人”。我記得某一年的大專盃話劇比賽,陳培廣應邀擔任指導老師,他上台時放了幾張舞台劇演出的幻燈片,要我們去看這幾張幻燈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我那時候回答了一個大家聽起來很好笑的答案-“都有人”。沒錯,其實這是個很簡單也很正確的答案,可是再更深一層下去想,劇場不就是個以人為主體的環境嗎?那麼故事的本身,是否也應該回歸到“人”的身上?

再來談到節奏的部份。整齣戲我想最重的,應該就是“魔鬼2-1”(下半場第一幕)了吧!這一段的長度非常的長,份量也相當的重。在演出時,2-1這場是被安排在中場休息之後的第一場;其實就整本劇本來說,整齣戲共有四幕,這樣子的安排其實是相當合理的(上半場兩幕,下半場兩幕)。可是就我實際觀賞這齣戲的感覺,當我在上半場已經逐漸溶入劇中的情景時,經歷中場的休息時間,對於戲本身的感覺已經有點疏離,當下半場開始時,馬上又要面臨漫長的2-1...我不知道其他的觀眾感覺如何,我倒是有點吃力於上半場與下半場的銜接,尤其是下半場的2-1又是整齣戲的一個關鍵(阿sam和阿win的相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必須改變相處模式),以這齣戲四幕來說的話,2-1正好是“起承轉合”的“轉”的部份。對我而言,我覺得2-1的部份或許可以去考慮是不是可以將這一幕重新的拆解或組合,這樣一來,觀眾在看2-1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容易在中場休息之後,再次的融入劇情?當然!將2-1重新拆解不一定會比較好,對劇本的完整性也可能造成些許的破壞性,但是在2-1這段時我只是突然有這種想法罷了!如果2-1可以對演員、導演而言不那麼“魔鬼”,不那麼龐大,相對的是不是觀眾就更能夠溶入劇情,更容易吸收?^_^

最後,談到導演安排舞台執行(也就是劇場通稱的黑衣人)的方式。這齣戲黑衣人的表現方式,讓我很自然而然的想到《狂藍》這齣戲裡的黑衣人(或許應該依照他們的服裝而稱之為白衣人?:P)在《狂藍》這齣戲裡,由於導演在黑衣人的身上放入了“戲”的要素,使得黑衣人除了更換佈景道具之外,更將每一幕戲巧妙的連結在一起!而在《here》裡,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黑衣人不光只是更換道具而已,對照到男女主角阿sam和阿win,更代表了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時間的流逝,以及兩個人所共同相處的時光;這種影子投射方式(以黑衣人投射到角色本身),我很喜歡!^_^只可惜除了第一幕和第二幕換幕時,這種方式有充分被利用外,其他幕的更換時就比較沒有發揮充分的運用,而使得換幕的方式似乎沒有一貫性...這點是我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

導演的部份談完了,再來談到演員的部份。整齣戲共有三個演員-阿win(張詩盈),阿sam(蔣孟和),郭太太(吳維緯)。在這裡我分別來談談我對於三個演員的感覺好了!

整體上來說,我很喜歡阿win的演出!她的演出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尤其是豐富的表情,充分的呈現出一個沉浸在愛情裡的小女人,給人一種“戀愛真好”的感覺!很棒!*^_^*

而阿sam的演出,其實我可以感覺的到阿sam在這個角色上所做的努力以及苦心,阿sam也的確很恰如其分的扮演好屬於阿sam這個角色的一切。可是在某些時候,我其實會覺得阿sam有點怪...有的時候,他所堅持的事物,和阿sam所引起的爭執,我看不太到阿sam這個角色的“動機”,也就是說,我看不太到為什麼阿sam在某些事情上執著的原因。每個人對於某件事物的堅持,一定有其原因存在:可能是因為個性,可能是因為他期望達到某種目的,可能是他希望對方來配合自己...可是在阿sam身上,我有時候卻彷彿有種錯覺,彷彿阿sam好像有一點是故意在找碴的感覺...其實阿sam這個角色,給我的感覺有一點怪怪的;我不知道是因為當初的角色設定就是如此,還是劇本當中的阿sam就是如此,我總覺得阿sam有點怪,而這所謂的“怪”是沒道理的,不知道為什麼的...雖然阿sam在整體上的表現其實都是很不錯的,但就是這麼一點怪怪的感覺,讓我對阿sam這個角色的認同打了一點小小的折扣。另外再談到的是蔣孟和在阿sam這個角色上所設計的一個動作:每次阿sam要拿下眼鏡時,總會用姆指和中指抓著眼鏡的兩端,然後把眼鏡拿下來。這個動作,的確能讓阿sam這個角色更加真實(因為這個動作變成了專屬於阿sam的習慣動作,變成了專屬於一個“人”的習慣動作),可是就我實際“操演”(^^|||)這個動作的結果,其實這個動作有一定的難度在,如果你的手沒抓好,眼鏡很容易就會跑掉。為什麼會談到這個?因為我在這齣戲裡,印象中阿sam總共拿下來兩次眼鏡,可是每一次阿sam拿下眼鏡時,我總覺得這個動作有點不自然...有點太生硬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孟和為了要做好這個動作,而在這個動作上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力氣-其實拿下眼鏡這碼子事不過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很微不足道的動作不是嗎?阿sam拿下眼鏡這個動作其實在戲中不是多重要的劇情,可是我卻對於阿sam拿下眼鏡這個動作印象深刻...我想其實在這個環節上,或許可以再自然一些。不過整體說來,我還是蠻喜歡蔣孟和在阿sam這個角色上所做的銓飾;雖然我不是很清楚孟和之前有過什麼樣的作品,但不知為什麼,在我的腦海中總是對於“蔣孟和”這個名字有些許的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同姓蔣的緣故?!:P)希望孟和在未來能夠更加的加油!如同孟和的指導老師陳湘琪在節目單上送給孟和的話-“問自已-完成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要學習-享受其中”。希望孟和,能夠充分的享受演員和角色之間溝通的那種快樂!^_^

再來談到飾演房東郭太太的吳維緯!看到維緯的演出時,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這樣的念頭:真不愧是研究所級的呀!^o^/維緯的演出,亮眼而不搶眼,表現傑出但是並沒有讓整齣戲的焦點模糊掉,並且很成功的說服觀眾關於“郭太太”這個角色的一切。生活化又帶點喜感的演出方式,給觀眾很舒服的感覺(講到這裡,我就不禁想到果陀《再見女郎》裡也有一個房東太太,可是那個房東太太的說服力就不如這齣戲裡“郭太太”在角色的銓飾上來的成功。)整體上來說,維緯在這齣戲裡所扮演的郭太太很成功!很棒!期待維緯在研究所的生涯裡,能夠更進一步!加油!*^_^*

再來提到負責服裝設計的莊慧怡。整體上來說,我很喜歡這齣戲在服裝上所下的功夫!在節目單上10/9的排練日誌裡,記載著“服裝設計說很喜歡粉色系”,而這一點也的確表現在兩個角色身上。第一幕,當門一打開,男女主角從門外往門裡頭望,在還沒有開始說台詞之前,他們身上的服裝已經給了觀眾第一印象-阿sam身上藍色系的衣服,呼應著阿win身上粉紅色系的裝扮,給人很舒服的感覺。在戲劇中,一個演員在表現自己的角色時,可以分成“外功”和“內功”,所謂的“外功”就是角色本身外在的裝扮(附帶一提:現在很多政治模仿秀,除了演員本身銓飾角色的功力外,外在的裝扮我認為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在這齣戲中,服裝設計不單單只是服裝而已,更進一步的和角色融合在一起,為角色本身加了不少分,很棒!^_^…真要挑剔的話,只有阿sam後來換上的那套睡衣實在太大了!(雖然那是為了後面劇情需要啦!^^|||)不過大致上來說,服裝的部份表現的真的很不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名師(靳萍萍)出高徒咧?^_^(附帶一提:“靳”唸“ㄐㄧㄣ\“,可別唸成”斬“萍萍哦!^^|||)

在舞台設計的部份,當初看到舞台時,我就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看過節目單之後,才發現:原來舞台設計曾經是《再見女郎》的舞台設計助理呀!^^…這齣戲裡的舞台,其實和《再見女郎》這齣戲裡的舞台方式有點像,也是運用線條以及切割的方式,來讓觀眾看到一些原本應該看不到的空間(ex:浴室~)全部以白色為主體,搭配牆上的畫以及各式大道具,整體的空間感很巧妙的從第一幕的空無一物,到後來充滿各式各樣的物品,以及最後只留下阿sam和阿win留給下一位房客的“禮物”。整個空間上的運用很完整,很不錯!GOOD!

其他的部份,包括燈光、音樂,乃至於前台,都看的出來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在這齣戲上面。雖然《HERE》這齣戲,現在PO出觀後感似乎有點太晚(其實我早就開始打了,但是打到一半突然中斷了一陣子,所以這麼晚才PO),距離演出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一陣子。說遠,那已經是去年的事了!說近,距今也才不過兩個月...每一次看北藝大的畢業呈現(附帶一提:當年還看過斗哥和唐從聖的畢業呈現咧!^^|||),我的心中總會浮現出一股好奇:當每一齣畢製落幕,結束,戲中的每一個份子,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會不會,所謂的“畢製”,將成為這齣戲中某些人所參與的最後一齣戲?讀金融系的人,不可能個個都投入金融界;讀電機的,不可能每個人都進入到台積電等相關產業工作;那麼,讀戲劇的,應該也不可能每個人畢業後都在戲劇這個圈子繼續打拚吧!^^|||…我想說的是,不管你們未來是走什麼樣的路,做什麼樣的事,別忘了你們曾經在這裡(北藝大),一起做出了《HERE》這麼樣的一齣戲!如同節目單封底所寫的“Where you can go?Now here. Just now,here”,希望你們不管在那裡,都能夠像在這裡一樣自在,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天地!

謹以這篇觀後感,
送給《HERE》的所有工作人員。加油!!!*^_^*

--
戲劇系8703這一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