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月五日那天,抽空去看了中山女高演劇社的夏季公演<甦>;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去看學生社團的演出,因為學生社團的演出,往往充滿著一股說不出的熱情。而在各項資源都很缺乏的情形下,更讓我對於學生社團能夠產生什麼樣的作品,而作品本身又有什麼樣的可能性而感到好奇。而中山女高誠如大家所知,是一所完完全全由女學生組成的學校,在缺乏男生的情形下,面對劇本角色可能有男有女的情形,究竟社員們要怎麼應變,導演要怎麼安排,編劇要怎麼撰寫劇本,對社團本身而言,都有著某種程度的難度;而這點,也是我所好奇的。
這次中山女高的演出,首先要稱讚的,是演出的兩齣戲-《逃亡》、《粉飾》都是由中山女高演劇社的人自己所撰寫的!這點我覺得是好事!!!教過我的一個戲劇老師(劉欣怡)曾經說過:“編劇其實不難,但是最難的是你願不願意提筆開始寫下第一個字”。先不管這兩本劇本好與不好(關於我對劇本的感覺容後再敘),我覺得身為一個學生社團,願意提起筆去寫下自己所要演出的故事,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給予李梅君、許恆慈兩位同學最大的肯定!加油哦!^o^/
再來,可能就要殘酷的談談導演和編劇的部份(^^|||);其實這兩齣戲,我覺得所要表達的意境其實有些相似-《逃亡》指的是去達離某些事情,《粉飾》指的是去試圖隱瞞或掩蓋某些事情;就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在談角色本身不願意去正視某些自己所不願面對的人事物。首先來談《逃亡》這齣戲,故事以“摩西逃亡”揭開序幕;事實上,序幕是我很喜歡的一場戲;整個燈光舞台結構,以及人物的走位,都營造了相當好的氣氛。而“摩西”的故事,也成為貫穿全場的一個重要的KEY;編劇能夠想到摩西的故事來和劇本相結合,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手段,可是當我仔細思考《逃亡》這齣戲所要講的主旨,卻又發現和摩西的故事並不是那麼契合。《逃亡》所想講的,如同節目單第一頁所寫:“我們都在逃亡,家庭、學校、社會、道德,還有自我”,所想講的是指我們往往會因為逃避一些事情,而發生逃亡的事情。雖然我對摩西的故事並不是很了解,可是就我所知,摩西的逃亡乃是因為“宗教方面的衝突”而逃避追殺;而編劇似乎只採用了摩西“逃亡”的部份,卻沒有考慮到“摩西”逃亡的原因,使得摩西的故事和“玟”、“玟爸”、“玟媽”所結合的故事結構並不是很合的起來。畢竟再怎麼說,玟爸逃避自己外遇的事實,玟媽逃避自己想要完成舞蹈夢想的行為,似乎和摩西的“逃亡”,有些格格不入。另外,玟爸和外遇(FISH演的)那段,我覺得似乎有點被犧牲掉,並沒有發展的很完整;導致那一段所要傳達的訊息,似乎只有“玟爸有外遇”的訊息而已;尤其我覺得比較嚴重的是“外遇”的這個角色,似乎沒有被充分發揮,他在面對“自己是別人外遇”的狀況下,也應該有可以和《逃亡》主題契合的部份,但這個部份卻沒有充分發揮,我覺得這個部份是蠻可惜的。另外,在劇中,“外遇“(老是叫”外遇、外遇“的好奇怪,可是這個角色真的沒有名字!-_-|||)說他等了玟爸等了二十年!這個部份我則覺得有些疑惑...如果說外遇等了玟爸二十年,為什麼要”等“?也就是說一開始”外遇“就是”外遇“...不懂?我的意思是:玟爸在二十年前就和玟媽結婚了。如果這樣子推算的話,假設玟爸玟媽二十歲時結婚,那麼玟爸玟媽今年應該已經四十歲囉?!可是事實上就我所看到的,角色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根本不到四十歲!當然沒有人說四十歲的角色就一定要老態龍鐘或者怎樣,可是既然演員們的年齡層是16~18歲,或許沒有辦法確切抓到那麼高年齡的角色的心態時,為什麼要設定那麼高的年齡層而造成演員在扮演角色時的困難度呢?(而就我在觀戲時的感覺,演員們大多並沒有發現劇本所傳達關於角色的年齡,要不然就是無法銓飾年齡相當於自己年紀兩倍的角色)。在劇本的部份,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再修正以及再發揮的。而在導演的方面,雖然大致上來說都很完整,可是我覺得導演可以就”所要傳達的訊息“再加強;究竟導演這齣戲,所要說的是什麼?是要呈現一般人往往逃亡於某些人事物的這種現象去讓人思考,還是要告訴我們這世上”有“或者”沒有“所謂的神應許之地?感覺上好像只講了”逃亡“的表面,而沒有更深一層的思考...不過導演在一些片段的安排上,我仍然覺得很不錯。我尤其喜歡導演在”父親VS母親“的對話那段,雙方都想要講出自己內心所想要講的話,卻造成雙方的台詞同時脫口而出的那段,給人蠻好的感覺~J
另外再談到《粉飾》這本劇本以及導演手法(既然編導是同一個人,我就合在一起說了吧!:P)這本劇本其實有三條主線來談“粉飾”的主題-分別是“財富(金錢)的粉飾”、“幸福(夫妻)的粉飾”以及“性別喜好的粉飾”...其實就我的感覺,我會覺得《粉飾》這齣戲有著比較大的問題存在。這或許得先要談到“粉飾”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節目單的第一頁,針對著《粉飾》有著如此的介紹詞:“最詬病的,就是大人的虛偽矯飾”;感覺上似乎主題是放在大人們為了不願意讓他人看到最真實的自己的一面,而穿上華麗美好的外表;而我所談到的三個支線,似乎也把主題放在“大人們”的“粉飾”。先就第一條支線來談:我覺得導演在對演員的指示上,應該再做修正。第一條支線裡,那個硬是要誇飾自己財富的角色(我不知道那個角色叫什麼名字~:P),其實我真想說:演的真好!真的是讓人看到不禁會想要罵出那一個字的髒話(ㄐ開頭~);因為她所呈現出來的角色個性實在是非常的鮮明!可是我不禁又覺得,鮮明的有點太過頭了!畢竟若以戲劇的劇種來看,《粉飾》再怎麼樣也不能夠歸類到“鬧劇”(在此我指的鬧劇暫時定義成那種劇情可能很荒誕,角色表演方式可能很誇張的那種戲)之中,但是演員的表現方式卻讓我覺得有些太過頭,太“放“了!我不知道優伶(對中山女高演劇社同學們的總稱~^^)們對大人世界關於”財富“的掩飾和矯柔造作了解多少,而又看過多少?我只是想說:有些東西一但”太過“,反而會變成”不及“,變的不太真實;扮演第一支線角色的演員單就演戲方面來說,她的表現的確亮眼,而且造成了很好的效(笑)果,尤其是她極富變化的臉部表情...但是一但要對到劇本本身以及導演所想要講述陳述的事情時,導演就必須去考慮到這樣子的表演是不是適合這本劇本,會不會造成格格不入的情形;另外在劇本的描寫之中,我也不是很能夠了解為什麼她會突然之間就”良心發現“,捨棄掉一切的粉飾,回歸到最真實的自己?另外就導演指示的部份來說,如果要表現她捨棄掉一切的粉飾,其實可以有很多方法;將所有的首飾摘下來丟掉,是其中之一,但是其實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為什麼我會提到這個,是因為在這個支線中,當角色把所有首飾都摘下來並且都丟到同一個地方(我猜是為了便於換景的需要)時,我真的覺得有些怪怪的.....再來談到第二個支線(我的家庭真可愛?),第二個支線的問題比較少,主要是講述一對夫妻在生活上雖有小磨擦以及格格不入,在外人面前卻總是要裝成很恩愛的樣子。其實就《粉飾》的主題來說,到此為止的確是和主題相切合;可是我不懂的是:在第一支線角色來拜訪他們,讓他們重新回歸到真實的自己之後,後面為什麼又多了一堆關於家庭以及他們兩個人未來的論述以及想像?第二支線發展到最後,感覺上似乎關於《粉飾》的主題越來越薄弱,而有點拖戲的感覺.....第三支線講述的是有關於”蕾絲邊(女同性戀)“的故事,也是我覺得在《粉飾》這本劇本裡,問題最大的一個部份。先回到我前面所說過的:《粉飾》的主題究竟要說的是什麼?定義在那個方向?節目單裡寫的”最虛偽的,就是大人們的虛偽矯飾“似乎可以回答一切。可是再看到第三支線裡的主題”女同“,講的卻是一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性別喜好而所做的”粉飾”;雖然劇本本身想講的是關於”變成大人之後,往往在某些事情上面就不得不去粉飾“,可是對女同而言,”掩蓋自己的性別喜好“並不是變成大人之後才必須去粉飾的事情。尤其在第三支線裡,婆(女同中個性較女性化的)說了一句話:”我不懂,為什麼到了大人的世界,就必須去承受這些壓力和去隱瞞事實“(或許原劇本台詞並不是如此,大概意思是這樣子啦!就我記得的~),這句話著實令我覺得奇怪!因為一個女同若必須隱瞞自己的性別喜好,並不是到了大人之後才必須隱瞞,而是從小時候意識到自己是女同,且因為壓力不得不隱瞞自己之時,就開始”粉飾“了!所以在劇本中選擇”女同“來做《粉飾》的支線之一,我覺得是有些問題的。再來也是關於第三支線:在第一支線裡,同學們聚會,談到”都已經畢業20年了“(優伶們的編劇好像特別喜歡20年這個數字哦?!),可是在第三支線,兩個女生之間的對話卻又說到”在一起4年“,並且還談到以前兩人在一起時,在學校的美好時光...注意到沒?如果她們在學校裡就在一起了,那麼畢業20年的數字,和在一起4年的數字,不就互相衝突到了???這點我覺得是在劇本中,所出現相當嚴重的矛盾!!!這些都是我說為什麼我會覺得《粉飾》的問題比較大的原因。
其實就劇本的部份,我還是很希望優伶的編劇們可以繼續嘗試寫下屬於自己的戲劇;只是就這次的兩個主題來看,似乎這兩個主題有些超出屬於高中生年紀可以掌控的範圍。建議妳們在寫作時,也可以試著朝向自己所熟悉的部份來寫下妳們所要演出的故事(最基礎的編劇訓練,往往是從編劇自己所特別有感觸的人事物開始寫)。像我就很好奇你們2002/3/9的春季成果展-《暗戀》和《改變》寫的如何(畢竟這應該是妳們比較熟悉的範圍,感覺上也比較好掌握~:p)
談完了編導,接下來談到演員的部份;其實演員的部份,看的出來其實大家都有用心在演,很認真的在做屬於自己的戲!=^_^=不過其實大家都有幾個蠻普遍的問題,就是收放似乎不夠自如,角色的情緒轉換沒有掌握好(像逃亡那段,我就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母會買下原本自己並不想買下的花?),對自己角色的認識也不夠深入。因為我在角色的身上,似乎看不太到角色的年紀有多大,感覺上好像每個角色都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還是有好幾個演員的演出讓我印象深刻。像詹馥瑄的演出,就讓我印象蠻深刻的;雖然馥瑄在節目單上說不想要演男的,可是我不禁要說一句:馥瑄演男生演的還真不錯!不管是那一齣裡的男性角色,表演的的確很不錯!~^_^~不過就整體上來說,優伶的演員們在角色上所下的工夫可能還要再加加油哦!J
再談到燈光的部份,其實燈光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蠻多場的燈光也打的蠻不錯的!所以...燈光,辛苦囉!^^(不過...燈光是誰負責的呀?!節目單上沒說~)
至於音效的部份,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不過有兩個地方我是覺得有點怪怪的;其一是《逃亡》裡,兩個人(以節目單來看似乎是設定為小丑?)丟娃娃的那段音樂。雖然音樂的旋律是重覆的,可是我彷彿聽到音樂的某個部份有“剪接起來”的感覺,感覺上這段音樂似乎是自己剪輯而成的;而那個“節點”有些些讓整首音樂聽起來變得不太順的感覺(這是我的感覺啦!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聽錯了~:p)其二是關於有些人直接從翼幕後面出聲音的音效作法-這種作法在戲中共出現兩次:一次是玟母回憶當年因為遭受壓力而不得不放棄舞蹈時,當年那些長輩的聲音,一次是玟爸玟媽在記者會上時記者的詢問。以後者而言,採用這種作法,我覺得其實還OK,可以增加彷彿置身記者會的臨場感...但是就前者而言,如果用錄音機事先錄好然後放出來,我覺得效果會更好!畢業從喇叭放出來的東西,在表現壓迫以及壓力的程度上,我會覺得比較好...因為在那一段,玟母明明是看著自己的前上方在和當年的前輩們爭辯著,聲音卻是從翼幕後方傳出來,感覺上總是有些怪怪的.....
另外在其他的服裝、大道具、小道具等部份,我就一起談一談吧!服裝的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小宗&小巴辛苦了!^^),大道具的部份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換幕時的黑衣人換景速度也蠻好的。比較有問題的則是小道具部份...其實大部份的道具都沒有出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玟爸的外遇送給玟爸的那條圍巾:外遇說那條圍巾是她親手織的,可是就我坐在小劇場裡以第四排的座位加上0.3的視力配上350近視眼鏡矯正後成2.0的度數來看,那條圍巾似乎不是屬於“手織”的圍巾;小弟不才,剛剛好(真的只是剛剛好!^^|||)親手織過圍巾,也因此知道親手織的圍巾和一般的圍巾在結構上有什麼樣的不同;而在劇中的圍巾光是兩端的絮絮部份,我就覺得很明顯不是手織圍巾在編織時的收尾方式。如果是我看錯了,那麼我向優伶們道歉,我也會開始考慮是不是該去換隻新眼鏡了...可是如果優伶們當初真的沒有考慮到“手織”和“機器製”圍巾的差異處,而誤用了機器製圍巾來充當道具“手織圍巾”,我想這可能就是優伶們以後要多注意的事情了。
觀後感寫到這兒,用電腦WORD的字數統計功能算了一下字數,寫了竟將近有5000字的觀後感(什麼時候我的觀後感才能不會寫的那麼落落長呀?!唉!-_-)我不知道優伶工作坊的人看完我的觀後感後會有什麼感想;仔細回想我裡面的內容,似乎貶多於褒。我並不是刻意找碴,也並不是要雞蛋裡挑骨頭;或許優伶的人們對我很陌生,但我在表演工作坊上PO了許多觀後感,每一篇都是我很誠實很認真的寫出自己的感覺,其目的也只有一個:希望能夠讓演這齣戲的人看到,進而去針對我所提到的優點加以保持,不好的缺點加以改進。我一直認為:觀眾的意見往往是表演者進步最大的原動力,因為表演者有時候並不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表演的好壞,畢業妳們表演是表演給觀眾看,而不是表演給自己看;而表演的好壞,只有觀眾的內心知道。所以,我願意提供出我的意見與想法,給表演者分享,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表演者能夠再加一把勁,繼續做出更好的戲!優伶工作坊從1997年成立到現在不過5年,演出的戲20部不到,我相信仍然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在未來的日子裡,或許有些人即將面對聯考而沒有辦法再參與社團,或許有些人仍然會留在社團裡打拚;期許妳們能夠把握待在優伶裡面的美好時光,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齣戲,我相信在優伶排戲、演戲的歲月,將是妳們高中生涯中最美好的回憶,也期許優伶工作坊,做出更多更好看更精緻的戲!
優伶工作坊,加油!*^_^*
這次中山女高的演出,首先要稱讚的,是演出的兩齣戲-《逃亡》、《粉飾》都是由中山女高演劇社的人自己所撰寫的!這點我覺得是好事!!!教過我的一個戲劇老師(劉欣怡)曾經說過:“編劇其實不難,但是最難的是你願不願意提筆開始寫下第一個字”。先不管這兩本劇本好與不好(關於我對劇本的感覺容後再敘),我覺得身為一個學生社團,願意提起筆去寫下自己所要演出的故事,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給予李梅君、許恆慈兩位同學最大的肯定!加油哦!^o^/
再來,可能就要殘酷的談談導演和編劇的部份(^^|||);其實這兩齣戲,我覺得所要表達的意境其實有些相似-《逃亡》指的是去達離某些事情,《粉飾》指的是去試圖隱瞞或掩蓋某些事情;就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在談角色本身不願意去正視某些自己所不願面對的人事物。首先來談《逃亡》這齣戲,故事以“摩西逃亡”揭開序幕;事實上,序幕是我很喜歡的一場戲;整個燈光舞台結構,以及人物的走位,都營造了相當好的氣氛。而“摩西”的故事,也成為貫穿全場的一個重要的KEY;編劇能夠想到摩西的故事來和劇本相結合,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手段,可是當我仔細思考《逃亡》這齣戲所要講的主旨,卻又發現和摩西的故事並不是那麼契合。《逃亡》所想講的,如同節目單第一頁所寫:“我們都在逃亡,家庭、學校、社會、道德,還有自我”,所想講的是指我們往往會因為逃避一些事情,而發生逃亡的事情。雖然我對摩西的故事並不是很了解,可是就我所知,摩西的逃亡乃是因為“宗教方面的衝突”而逃避追殺;而編劇似乎只採用了摩西“逃亡”的部份,卻沒有考慮到“摩西”逃亡的原因,使得摩西的故事和“玟”、“玟爸”、“玟媽”所結合的故事結構並不是很合的起來。畢竟再怎麼說,玟爸逃避自己外遇的事實,玟媽逃避自己想要完成舞蹈夢想的行為,似乎和摩西的“逃亡”,有些格格不入。另外,玟爸和外遇(FISH演的)那段,我覺得似乎有點被犧牲掉,並沒有發展的很完整;導致那一段所要傳達的訊息,似乎只有“玟爸有外遇”的訊息而已;尤其我覺得比較嚴重的是“外遇”的這個角色,似乎沒有被充分發揮,他在面對“自己是別人外遇”的狀況下,也應該有可以和《逃亡》主題契合的部份,但這個部份卻沒有充分發揮,我覺得這個部份是蠻可惜的。另外,在劇中,“外遇“(老是叫”外遇、外遇“的好奇怪,可是這個角色真的沒有名字!-_-|||)說他等了玟爸等了二十年!這個部份我則覺得有些疑惑...如果說外遇等了玟爸二十年,為什麼要”等“?也就是說一開始”外遇“就是”外遇“...不懂?我的意思是:玟爸在二十年前就和玟媽結婚了。如果這樣子推算的話,假設玟爸玟媽二十歲時結婚,那麼玟爸玟媽今年應該已經四十歲囉?!可是事實上就我所看到的,角色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根本不到四十歲!當然沒有人說四十歲的角色就一定要老態龍鐘或者怎樣,可是既然演員們的年齡層是16~18歲,或許沒有辦法確切抓到那麼高年齡的角色的心態時,為什麼要設定那麼高的年齡層而造成演員在扮演角色時的困難度呢?(而就我在觀戲時的感覺,演員們大多並沒有發現劇本所傳達關於角色的年齡,要不然就是無法銓飾年齡相當於自己年紀兩倍的角色)。在劇本的部份,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再修正以及再發揮的。而在導演的方面,雖然大致上來說都很完整,可是我覺得導演可以就”所要傳達的訊息“再加強;究竟導演這齣戲,所要說的是什麼?是要呈現一般人往往逃亡於某些人事物的這種現象去讓人思考,還是要告訴我們這世上”有“或者”沒有“所謂的神應許之地?感覺上好像只講了”逃亡“的表面,而沒有更深一層的思考...不過導演在一些片段的安排上,我仍然覺得很不錯。我尤其喜歡導演在”父親VS母親“的對話那段,雙方都想要講出自己內心所想要講的話,卻造成雙方的台詞同時脫口而出的那段,給人蠻好的感覺~J
另外再談到《粉飾》這本劇本以及導演手法(既然編導是同一個人,我就合在一起說了吧!:P)這本劇本其實有三條主線來談“粉飾”的主題-分別是“財富(金錢)的粉飾”、“幸福(夫妻)的粉飾”以及“性別喜好的粉飾”...其實就我的感覺,我會覺得《粉飾》這齣戲有著比較大的問題存在。這或許得先要談到“粉飾”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節目單的第一頁,針對著《粉飾》有著如此的介紹詞:“最詬病的,就是大人的虛偽矯飾”;感覺上似乎主題是放在大人們為了不願意讓他人看到最真實的自己的一面,而穿上華麗美好的外表;而我所談到的三個支線,似乎也把主題放在“大人們”的“粉飾”。先就第一條支線來談:我覺得導演在對演員的指示上,應該再做修正。第一條支線裡,那個硬是要誇飾自己財富的角色(我不知道那個角色叫什麼名字~:P),其實我真想說:演的真好!真的是讓人看到不禁會想要罵出那一個字的髒話(ㄐ開頭~);因為她所呈現出來的角色個性實在是非常的鮮明!可是我不禁又覺得,鮮明的有點太過頭了!畢竟若以戲劇的劇種來看,《粉飾》再怎麼樣也不能夠歸類到“鬧劇”(在此我指的鬧劇暫時定義成那種劇情可能很荒誕,角色表演方式可能很誇張的那種戲)之中,但是演員的表現方式卻讓我覺得有些太過頭,太“放“了!我不知道優伶(對中山女高演劇社同學們的總稱~^^)們對大人世界關於”財富“的掩飾和矯柔造作了解多少,而又看過多少?我只是想說:有些東西一但”太過“,反而會變成”不及“,變的不太真實;扮演第一支線角色的演員單就演戲方面來說,她的表現的確亮眼,而且造成了很好的效(笑)果,尤其是她極富變化的臉部表情...但是一但要對到劇本本身以及導演所想要講述陳述的事情時,導演就必須去考慮到這樣子的表演是不是適合這本劇本,會不會造成格格不入的情形;另外在劇本的描寫之中,我也不是很能夠了解為什麼她會突然之間就”良心發現“,捨棄掉一切的粉飾,回歸到最真實的自己?另外就導演指示的部份來說,如果要表現她捨棄掉一切的粉飾,其實可以有很多方法;將所有的首飾摘下來丟掉,是其中之一,但是其實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為什麼我會提到這個,是因為在這個支線中,當角色把所有首飾都摘下來並且都丟到同一個地方(我猜是為了便於換景的需要)時,我真的覺得有些怪怪的.....再來談到第二個支線(我的家庭真可愛?),第二個支線的問題比較少,主要是講述一對夫妻在生活上雖有小磨擦以及格格不入,在外人面前卻總是要裝成很恩愛的樣子。其實就《粉飾》的主題來說,到此為止的確是和主題相切合;可是我不懂的是:在第一支線角色來拜訪他們,讓他們重新回歸到真實的自己之後,後面為什麼又多了一堆關於家庭以及他們兩個人未來的論述以及想像?第二支線發展到最後,感覺上似乎關於《粉飾》的主題越來越薄弱,而有點拖戲的感覺.....第三支線講述的是有關於”蕾絲邊(女同性戀)“的故事,也是我覺得在《粉飾》這本劇本裡,問題最大的一個部份。先回到我前面所說過的:《粉飾》的主題究竟要說的是什麼?定義在那個方向?節目單裡寫的”最虛偽的,就是大人們的虛偽矯飾“似乎可以回答一切。可是再看到第三支線裡的主題”女同“,講的卻是一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性別喜好而所做的”粉飾”;雖然劇本本身想講的是關於”變成大人之後,往往在某些事情上面就不得不去粉飾“,可是對女同而言,”掩蓋自己的性別喜好“並不是變成大人之後才必須去粉飾的事情。尤其在第三支線裡,婆(女同中個性較女性化的)說了一句話:”我不懂,為什麼到了大人的世界,就必須去承受這些壓力和去隱瞞事實“(或許原劇本台詞並不是如此,大概意思是這樣子啦!就我記得的~),這句話著實令我覺得奇怪!因為一個女同若必須隱瞞自己的性別喜好,並不是到了大人之後才必須隱瞞,而是從小時候意識到自己是女同,且因為壓力不得不隱瞞自己之時,就開始”粉飾“了!所以在劇本中選擇”女同“來做《粉飾》的支線之一,我覺得是有些問題的。再來也是關於第三支線:在第一支線裡,同學們聚會,談到”都已經畢業20年了“(優伶們的編劇好像特別喜歡20年這個數字哦?!),可是在第三支線,兩個女生之間的對話卻又說到”在一起4年“,並且還談到以前兩人在一起時,在學校的美好時光...注意到沒?如果她們在學校裡就在一起了,那麼畢業20年的數字,和在一起4年的數字,不就互相衝突到了???這點我覺得是在劇本中,所出現相當嚴重的矛盾!!!這些都是我說為什麼我會覺得《粉飾》的問題比較大的原因。
其實就劇本的部份,我還是很希望優伶的編劇們可以繼續嘗試寫下屬於自己的戲劇;只是就這次的兩個主題來看,似乎這兩個主題有些超出屬於高中生年紀可以掌控的範圍。建議妳們在寫作時,也可以試著朝向自己所熟悉的部份來寫下妳們所要演出的故事(最基礎的編劇訓練,往往是從編劇自己所特別有感觸的人事物開始寫)。像我就很好奇你們2002/3/9的春季成果展-《暗戀》和《改變》寫的如何(畢竟這應該是妳們比較熟悉的範圍,感覺上也比較好掌握~:p)
談完了編導,接下來談到演員的部份;其實演員的部份,看的出來其實大家都有用心在演,很認真的在做屬於自己的戲!=^_^=不過其實大家都有幾個蠻普遍的問題,就是收放似乎不夠自如,角色的情緒轉換沒有掌握好(像逃亡那段,我就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母會買下原本自己並不想買下的花?),對自己角色的認識也不夠深入。因為我在角色的身上,似乎看不太到角色的年紀有多大,感覺上好像每個角色都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還是有好幾個演員的演出讓我印象深刻。像詹馥瑄的演出,就讓我印象蠻深刻的;雖然馥瑄在節目單上說不想要演男的,可是我不禁要說一句:馥瑄演男生演的還真不錯!不管是那一齣裡的男性角色,表演的的確很不錯!~^_^~不過就整體上來說,優伶的演員們在角色上所下的工夫可能還要再加加油哦!J
再談到燈光的部份,其實燈光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蠻多場的燈光也打的蠻不錯的!所以...燈光,辛苦囉!^^(不過...燈光是誰負責的呀?!節目單上沒說~)
至於音效的部份,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不過有兩個地方我是覺得有點怪怪的;其一是《逃亡》裡,兩個人(以節目單來看似乎是設定為小丑?)丟娃娃的那段音樂。雖然音樂的旋律是重覆的,可是我彷彿聽到音樂的某個部份有“剪接起來”的感覺,感覺上這段音樂似乎是自己剪輯而成的;而那個“節點”有些些讓整首音樂聽起來變得不太順的感覺(這是我的感覺啦!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聽錯了~:p)其二是關於有些人直接從翼幕後面出聲音的音效作法-這種作法在戲中共出現兩次:一次是玟母回憶當年因為遭受壓力而不得不放棄舞蹈時,當年那些長輩的聲音,一次是玟爸玟媽在記者會上時記者的詢問。以後者而言,採用這種作法,我覺得其實還OK,可以增加彷彿置身記者會的臨場感...但是就前者而言,如果用錄音機事先錄好然後放出來,我覺得效果會更好!畢業從喇叭放出來的東西,在表現壓迫以及壓力的程度上,我會覺得比較好...因為在那一段,玟母明明是看著自己的前上方在和當年的前輩們爭辯著,聲音卻是從翼幕後方傳出來,感覺上總是有些怪怪的.....
另外在其他的服裝、大道具、小道具等部份,我就一起談一談吧!服裝的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小宗&小巴辛苦了!^^),大道具的部份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換幕時的黑衣人換景速度也蠻好的。比較有問題的則是小道具部份...其實大部份的道具都沒有出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玟爸的外遇送給玟爸的那條圍巾:外遇說那條圍巾是她親手織的,可是就我坐在小劇場裡以第四排的座位加上0.3的視力配上350近視眼鏡矯正後成2.0的度數來看,那條圍巾似乎不是屬於“手織”的圍巾;小弟不才,剛剛好(真的只是剛剛好!^^|||)親手織過圍巾,也因此知道親手織的圍巾和一般的圍巾在結構上有什麼樣的不同;而在劇中的圍巾光是兩端的絮絮部份,我就覺得很明顯不是手織圍巾在編織時的收尾方式。如果是我看錯了,那麼我向優伶們道歉,我也會開始考慮是不是該去換隻新眼鏡了...可是如果優伶們當初真的沒有考慮到“手織”和“機器製”圍巾的差異處,而誤用了機器製圍巾來充當道具“手織圍巾”,我想這可能就是優伶們以後要多注意的事情了。
觀後感寫到這兒,用電腦WORD的字數統計功能算了一下字數,寫了竟將近有5000字的觀後感(什麼時候我的觀後感才能不會寫的那麼落落長呀?!唉!-_-)我不知道優伶工作坊的人看完我的觀後感後會有什麼感想;仔細回想我裡面的內容,似乎貶多於褒。我並不是刻意找碴,也並不是要雞蛋裡挑骨頭;或許優伶的人們對我很陌生,但我在表演工作坊上PO了許多觀後感,每一篇都是我很誠實很認真的寫出自己的感覺,其目的也只有一個:希望能夠讓演這齣戲的人看到,進而去針對我所提到的優點加以保持,不好的缺點加以改進。我一直認為:觀眾的意見往往是表演者進步最大的原動力,因為表演者有時候並不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表演的好壞,畢業妳們表演是表演給觀眾看,而不是表演給自己看;而表演的好壞,只有觀眾的內心知道。所以,我願意提供出我的意見與想法,給表演者分享,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表演者能夠再加一把勁,繼續做出更好的戲!優伶工作坊從1997年成立到現在不過5年,演出的戲20部不到,我相信仍然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在未來的日子裡,或許有些人即將面對聯考而沒有辦法再參與社團,或許有些人仍然會留在社團裡打拚;期許妳們能夠把握待在優伶裡面的美好時光,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齣戲,我相信在優伶排戲、演戲的歲月,將是妳們高中生涯中最美好的回憶,也期許優伶工作坊,做出更多更好看更精緻的戲!
優伶工作坊,加油!*^_^*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