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表坊的一個老朋友,當聽到表坊即將推出《這一夜,Women說相聲》時,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是憂喜參半的。喜的是相聲系列從我小時候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及《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歷經《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及《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之後,表坊經典的“相聲劇”系列,已經堂堂進入第五部。對從小就是聽表坊相聲劇長大,然後從第三部起開始到現場觀賞的我而言,表坊的相聲劇系列,不但是帶領我進入劇場的開端,對我而言也的確有那麼樣的一份往日情感存在。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情感,以及表坊近年相聲劇給我的觀感,讓我不禁擔心《這一夜,Women說相聲》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我總覺得“相聲劇”系列在表坊,已經在《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之時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對我而言,我心中的喜好順序分別是“那一夜(1)&這一夜(2)”>千禧夜(4)>又一夜(3),前兩集的經典性我想不言而諭,又一夜的部份雖然把諸子百家拿來惡搞(KUSO)了一番,但題目創作的主題離我畢竟太遙遠(我從小歷史就不好XD),而讓我覺得有些難以親近。千禧夜之所於略勝又一夜,是因為我覺得他之所以為第四部作品,卻扮演了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在華都西餐廳「終於」被拆掉,改由「千年茶園」登場之際,「千禧年」的背景,讓《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所代表的意義,同時有著結束和開始兩種意義…(解釋下去可能整篇都在談千禧夜,看不懂的就請自行跳過吧!XD)
 
  我前面曾說過憂喜參半,這憂的則是表坊在《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已經達到某個漂亮的收尾之際,要如何再次另起新局而創造出《這一夜,Women說相聲》這齣戲?縱使演員名單改成三個女人說相聲,我也並不覺得這樣就足以代表這部作品的獨特性,或者代表這部作品就和其他四部同系列作品有所不同。尤其在後期我總覺得表坊在相聲劇的創作上似乎已經面臨某種窘境,不管是劇本的題材或內容的豐富性,後兩部始終都沒有比前兩部來得好,如今第五部相聲系列問世,同樣的疑惑亦再次存在於我的心中。
 
  看完了《這一夜,Women說相聲》,我心中同樣也是憂喜參半,喜的是方芳在這齣戲中的表現,著實的令我驚奇!若要我對《這一夜,Women說相聲》說一個最粗略的看戲感想,我會說方芳的表現真的的是令我咋舌!(請原諒我用出咋舌這個詞!:P)整齣《這一夜,Women說相聲》,幾乎全都是在看方芳表演,從各地方戲曲表演大會串、各省份腔調語言模仿、到一段又一段排山倒海而來的精彩貫口,都讓人忍不住的要為方芳的表現大聲的鼓掌喝采叫好!
 
  而相較於方芳的表現,另外兩位演員的表現則顯得比較沒有那麼亮眼。蕭艾的演技早已受到肯定,而鄧程惠的表演功力,在《紅色的天空》當中也顯而易見,可是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當中,我卻覺得蕭艾和鄧程惠在劇本的不足(容後詳述)下,反而成了整齣戲裡的配角。一同觀賞《這一夜,Women說相聲》的友人,告訴我她覺得蕭艾似乎並不適合演喜劇,可是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十三角關係》中,面對喜劇的表演,蕭艾仍然是有她的功力存在的。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關於這一點,多多少少要回到我前面所說,關於「最粗略的看戲感想」這件事。為什麼說最「粗略」?因為我想要思考的部份,並非只是在於《這一夜,Women說相聲》像是方芳的個人秀(重點是秀的還不錯)這一部份來進行討論,而是想更深入的去思考,這樣子做究竟好不好?在這樣子做之下有沒有什麼優缺點?在優點和缺點的考量之下如何取捨以求得作品本身所能夠給予觀眾的最大滿足感(經濟學稱之為「效用」^^;)?
 
  在這裡,我進行了幾個「折返跑」似的思考:就我的想法而言,如果今天把方芳的表演部份從《這一夜,Women說相聲》當中拿掉,整齣《這一夜,Women說相聲》就變得乏善可陳,幾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地方…可是方芳的表演明明就是《這一夜,Women說相聲》的一部份(而且是極重要的一部份)呀!為什麼非得要將她的部份從《這一夜,Women說相聲》裡拿掉呢?…可是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裡面,除了方芳部份以外的不滿足感,又是什麼呢?
 
  就我個人的感覺,正因為方芳幾個如【罵街】或【練口才】、【旅程】等段子太過精彩,反而使得其他的幾個段子內容明顯的不足。在這裡我指的並不是演員的表演,而是劇本能夠給蕭艾和鄧程惠的明顯就不夠…以【罵街】為例,賴聲川在節目單第15頁說:「這個段子非常依賴演員驚人的表現」,換個方向想,也正是因為這個段子的內容,讓方芳有機會呈現出她所擁有的「炫技」。可是面對可能不像方芳有那麼多「炫技」,但卻擁有「演技」的蕭艾及鄧程惠而言,其他幾個段子內容卻讓她們英雌無用語之地,總有一種兩人明明是法拉利,但卻加了柴油的感覺……
 
  這正是我前面所說,為何覺得劇本本身的不足,會讓蕭艾和鄧程惠成了配角。關於這點,可能要從各段的內容來看起:縱觀《這一夜,Women說相聲》裡的各個段子,從【序】、【罵街】、【我姨媽】、【練口才】、【旅程】、【立可肥】、【戀愛病】到【瓶中信】,我們如果把以方芳為主軸進行的幾個段子(【罵街】,【練口才】及【旅程】)捨去,剩下的幾個段子,如【我姨媽】、【立可肥】、【戀愛病】等,在劇情的走向上幾乎都是抓住某個最微小的點,然後試圖將之擴大。在這幾個段子裡,我總覺得賴老師的創作方法是類似他最喜歡的希臘舊喜劇作家亞里士多分尼斯(西元前五世紀)的劇本,「抓住一個所謂的狂想,然後把它發揚光大」(節目單第15頁,【戀愛病】一段)。可是我必須說,這幾個段落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終究沒有玩得不夠漂亮,還不足以到所謂「發揚光大」的格局。以【我姨媽】而言,很單純的運用「擬人化」的方式為主體來談論女性的生理現象,可是從頭到尾就只是圍繞在姨媽有來沒來或者兩個人的姨媽不一樣之類的討論,並沒有繞出觀眾意料之外的路線,變成【我姨媽】的段子就只是很純粹的在玩擬人化這件事,而沒有什麼除此以外的東西出現(我一直以為會扯到姨丈…^^;)。而【立可肥】的段子,則是很單純的把所有時下的廣告詞全都「反轉」,像是「瘦」了幾公斤改成「胖」了幾公斤,在使用後的功效則從「風姿綽約」變成「肥滋滋油膩膩」之類的形容詞;雖然我隱約感覺這段是一種「兩個女人在後台這個隱密的空間裡進行某種社會價值觀壓迫下的狂想與反撲」(容後詳敘),但我在看這一段時真的感覺有一種無力感(當然這種無力感有可能是編導要給觀眾的,再容後詳敘^^;),同樣都是在講肥胖這件事,我覺得九九狂想首部曲裡的《Trust me, you can make it》關於肥胖的論述以及說服力(說服人們「肥胖」是好的)要比這一段好得多。而【戀愛病】一段,給我的感覺則像是一個「證明題」,也就是這一段必須要真的說服觀眾「相信」戀愛是一種「病」,其效果才會出來。於是我們看到戲裡不斷的說服我們戀愛是一種病,從強迫性官能症到四小時論等科學研究證明全都搬了出來,縱使這些搬出來的證據都是真的,可是搬出這些證據就真的能夠說服人們戀愛是病嗎?更何況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日,連在google輸入「戀愛,病」都可以查到五十三萬七千筆資料,把一些在網路上就查得到的科學證據就這樣子放在戲裡,真的有意義嗎?甚至於,為什麼非得要在舞台上去證明「戀愛是病」這件事?這樣真的能夠說服女人不受戀愛拘束而「隨心所欲做自己」嗎?整個證明題,做得還不如在《亂民全講》裡的【母語學】裡來得有說服力。而最後【瓶中信】的部份,做為一個總結而言的確有些不夠力,不過這並不是【瓶中信】這單一段落的問題,而是前面幾個段落的說服力不足(請再容我後敘^^|||),造成【瓶中信】最後周方氏老太太在書上寫給Total Woman的那段話根本沒有說服力,不足以讓人信服,有種摸摸人家頭叫人家「要乖喔」可是卻沒有告訴人家為什麼要乖的感覺…
 
  在這裡必須要談到一個劇本本身的問題,也就是整齣《這一夜,Women說相聲》,究竟想要告訴觀眾什麼?我同意賴導在導演的話裡面所說,在創作的一開始不去預設任何的立場與題材,女人的話題與討論方向本來就有很多,甚至於這可以是一場單純的方芳個人秀我也不反對(因為方芳的部份真的很精彩),可是走到最後,除了方芳的部份,其他部份真的顯得空虛許多。《這一夜,Women說相聲》既在創作方向上不是走向個人秀(畢竟沒有讓方芳從頭秀到尾),那麼我就真的很質疑整齣戲究竟想說些什麼,又想把觀眾帶到哪裡去(尤其當劇本其他部份在方芳的精彩之下更顯遜色的同時)。這裡要回過頭去談到我上一段欠的三個「容後詳敘」,其實我知道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意義,像【我姨媽】雖然冷歸冷,可是卻是處在一種有至少會比沒有好的狀態;【立可肥】一段提到「兩個女人在後台這個隱密的空間裡進行某種社會價值觀壓迫下的狂想與反撲」,也就是當女人被瘦才是美的觀念壓迫時,只能夠在後台這個隱密的空間裡進行並抒發自己被壓迫的不滿(蕭艾那段把衣服撕開的橋段,我認為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代表被壓迫後的解放,第二個是代表那個空間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是專屬於女性的空間,只有在這個空間裡女性才不用遮掩,才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但我覺得這一拍真的下的太重了,雖然有其意義,但我覺得視覺上的震憾已經無法讓觀眾靜下心來台上為什麼發生這件事了…)。整個【立可肥】在表演及說服的過程,坐在觀眾席的我都覺得有些無力…或許這是這段要帶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女性在面對一些外在價值觀時總會感覺有些無力,可是讓觀眾感覺到無力,就真的代表觀眾能夠體會女性所受到的無力感嗎?…至於【戀愛病】,就如同我在前面所說的,我不知道為什麼非得要在台上做這樣子的一個證明題,更何況這題解的也實在不漂亮…(補充說明【序】的部份…雖然我知道是要營造一種很俗又很傳統的直銷晚會開場,可是未免也太瑣碎冗長了一點…)綜觀幾個段子的表現,感覺很像只是把一些和女人或多或少有關的主題拚湊(而不是拚貼)在一起,然後到了【瓶中信】以及最後的結語,再試圖說服女人要「隨心所欲做自己」或者可愛的說「接下來就看你們的嘍!」可是前面幾段內容的不足,終究沒有累積它應有的證據或能量,能夠在最後一刻真正說服女人勇敢站起來,不要被(自己)綁住…
  
  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我看完這齣戲後憂喜參半嗎?我喜的是,《這一夜,Women說相聲》的確呈現出和前四部作品不同的風格,終於走出「華都西餐廳」的某些窠臼而呈現某些新局(當然「您別挨罵了」之類的老詞除外),我更高興看到方芳精綻的表演,畢竟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之前,我真的無緣見識到她所擁有的這一切;從某些角度來說,我真的感謝表坊及賴老師給了方芳這麼樣一個舞台,讓我們觀眾看到方姐這麼優秀的表演。可是我憂心的,正是因為《這一夜,Women說相聲》有方芳這個優秀演員,在表坊下一次的相聲劇時,是不是仍然能夠找到好演員,藉由演員的表演來撐起整齣戲?(尤其是當劇本的厚實程度不足的時候)。近期的幾部表坊相聲劇作品,我總有種大不如前的感覺(當然我是和最早的《那一夜》及《這一夜》比),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裡,拿掉方芳及【罵街】、【練口才】、【旅程】三段展現個人功力的段子,所剩下的就幾乎無幾了…在表坊即將滿二十年(我當年有去參加十週年展覽唷XD)之際,恭喜的話語是一定要說的,可是我也必須語重心長的說道,我衷心的希望在這二十週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或許表坊應該回過頭去思考一下最當初草創時,在創作《那一夜》時所付出的心力及熱情(尤其當要再回過頭去做相聲劇的時候),因為我在《這一夜,Women說相聲》裡所看到的,只有方芳精彩的表演,可是其他的部份,對身為表坊多年觀眾的我而言,是遠遠覺得不夠並且不及格的。
 
 
劇名:《這一夜,Women說相聲》
日期:2005/1/16
時間:7:30PM
地點:城市舞台
團體:表演工作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