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來借個電話》這齣戲,劇本的原始概念來自於賈西亞.馬奎斯的原著小說。我對賈西亞.馬奎斯並不熟(安迪賈西亞可能還熟一些),並不知道原著小說的內容,但因緣際會的,因為認識此戲的編劇,讓我有機會得以在戲成形前先行閱讀過劇本。從劇本的內容以及故事性來看,其實我還蠻相信這應該會是一齣好看的戲,因為編劇在劇中的意念相當清楚,也留了很大的空間並開闢了數條道路(或稱之為線索),讓導演能夠有機會從文本當中挖掘些什麼,然後將平面的文本及文字,轉換為舞台上的、視覺上的呈現。

  在看了《我只是來借個電話》戲的本身之後,我發現導演對於劇本本身做了非常大的更動。或者應該說,導演在文本以外,做了相當程度的、屬於導演本身的銓釋,而這銓釋與劇本本身所要傳達的意念,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不同。當然,導演主導一齣戲,本來就會有屬於自己對戲的想法,所以這其實不足為奇,只是由於我已經在戲前看過原本的文本,所以在觀戲的角度上也就有了不同的觀點可以選擇。所以接下來的部份,我想要分成兩個方式來談論我對這齣戲的感覺。第一是不管文本,單純就看戲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感覺,第二是從文本出發,來談文本與戲本身之間的轉換與關係。

  單就戲的本身來看,其實感覺的出來導演試圖傳達出某種屬於精神病院及男主角尚坦諾的家之間的某種共同規律性,然後進而帶出關於精神病院與尚坦諾家之間「異中求同」的主題。如瑪莉亞在戲中的遭遇,從一開始明明正常但卻被當成精神病患,到後來因為藥物的控制(或心靈的崩壞)而心神渙散時,卻被精神病院的人認為是逐漸安定且恢復正常的劇情…類似的設定,都讓我覺得導演相當強調精神病院與尚坦諾家之間的某種「異中求同」,這樣子的設定在舞台上是清楚的,但更讓我疑惑的是,在「異中求同」背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戲中很清楚的就呈現了這樣子的結論,卻沒有看到推論的過程,那麼「異中求同」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其實我們一般人就跟精神病院裡面的那些人一樣?只有像精神病院那些病人一般才算是正常人?所以瑪莉亞被抓進精神病院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精神病院才應該是她自己的家?關於這些,關於異中求同的印證,我終究沒有從戲中看到,如果這是導演的概念,那麼身為觀眾的我,終究並沒有被導演所說服。另外像是劇終的部份,那個瑪麗亞最後只有貓陪伴著她的畫面,我也看不出來所要表現的究竟是毀滅(最後陪在瑪麗亞身邊的只剩下貓)還是救贖(至少還有一隻貓陪在瑪麗亞的身邊)。簡單的來說,我其實看不太出來導演究竟想要藉由《我只是來借個電話》這齣戲,來傳達什麼樣的意念與想法。

  再來,談到原本的文本與呈現出來的戲的關係,其實對我來說,文本是一個比較接近故事性的作品,如果單純的用寫實/非寫實的方式來區分,我會覺得這是一齣比較寫實的戲。之所以這樣子定義,是因為我覺得在原劇本中尚坦諾和瑪麗亞這兩個角色之間的情感是相當動人的…尚坦諾在自信心的建立上其實相當的依賴瑪莉亞,兩人之間是如此的互相依存並且相愛著,當瑪莉亞被關進精神病院時,一心一意的期待著尚坦諾能夠來救她,尚坦諾是她唯一的希望。而瑪莉亞被關進精神病院,毀掉的不只是瑪莉亞一個人,更毀掉了尚坦諾…劇本關於這部份的描述及施力,是我認為原劇本裡相當重要及動人的部份。但在演出的版本當中,因為創作者(導演&演員)的銓釋方式,讓這一部份的情感彷彿消失了…在《我只是來借個電話》當中,我看不到瑪莉亞對尚坦諾的重要性(包括在情感與關係上,她是如何重要的看待尚坦諾導致最後被抓進精神病院後,尚坦諾如何成為他唯一的希望及毀滅她的最後一根稻草?),看到的尚坦諾也變成一個只不過是個只會一味要著愛與關懷的可憐蟲而已(最重要的是,屬於他的「可憐」並不是會讓人疼惜的那一種,而是自作孽的那種…)。其實,尚坦諾和瑪莉亞的遭遇是相當讓人疼惜的,可是我卻看到這兩個角色走了另外的一種處理,也就是並不會讓人真的感到可憐的角色。在這樣的處理上,我思考了相當的久,就是為什麼非是這樣不可?因為如果照這樣子的設定走下去,我看到的不過就是兩個角色不斷的墜落、墜落、墜落,然後兩個人就消失不見了,然後戲結束了。很多關於原文本的,關於兩人之間一同互存最後一同滅亡(但尚坦諾可能因為「能夠離開」而獲得了「無法離開」的瑪莉亞所得不到的救贖?)的故事,甚至於某種在瑪利亞的遭遇上可能營造的殘酷美感,在戲的呈現當中被拿掉了(或者說並沒有被完整的做出來)…當然被拿掉了並不是重點,觀眾原本就不知道一齣戲會怎麼樣進行,可是在這些東西被從戲裡面拿掉之後,我並沒有看到有足夠的東西進入到故事的本身,而讓《我只是來借個電話》繼續維持某種呈現的飽滿性。

  當然,或許《我只是來借個電話》比起文本更多了一些關於感官的處理,像是視覺上畫面的處理及我在這齣戲裡相當喜歡的,關於佈景和燈光配合所營造出來的變化等。但估且先不談那些硬體上的技術層面,單就戲的軟體部份來說,我強烈的感覺在那些畫面的背後,似乎少了許多東西,也就是我之前曾經提及過的,導演究竟想透過《我只是來借個電話》這齣戲來說些什麼?或者來說服些什麼?而你想說服的理由又夠不夠充份?關於這些應該是藏在每一個畫面之下的意念,都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如果在思考能夠再深入些、而在技術上也有足夠的排練時間去建構這一切,我想這齣戲應該會變得更好看才是。

  再來談到演員的部份,其實我覺得表現最好/穩定的反而是戲份並不多的黃郁晴(飾 精神病患/某送貓女)及張念慈(飾 精神病患/某新病患),就戲份的表現度及發揮度來說,這兩位算是可圈可點的,尤其是黃郁晴的部份,在表演深度和厚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現。飾演精神病院院長的蘇達表現的也很不賴,給人一種中規中矩的感覺,不過總覺得應該還有發揮的空間(附帶一提,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表演老是會讓我想到他的指導老師吳世偉XD)。人稱柳葉魚的劉念雲和彭珮瑄在角色上都是一人分飾多角,前者由於戲份發揮空間不多所以還算中規中矩,後者則在「臨時女友」這個角色上的表現有些稍嫌平版,因為這個角色戲份雖少,但從某種層面來看其實可以將之視為瑪莉亞的替代品or尚坦諾的某種洩慾工具(因為尚坦諾在那之後還是回到醫院去找瑪莉亞了,並沒有因為這個臨時女友就對瑪莉亞死心),如果是從這個層面來看,彭珮瑄在「臨時女友」上的處理就稍嫌不足了。至於劉麗君扮演的女舍監,其實我一直看不到她為什麼會愛上瑪莉亞而非把她留下來不可…

  至於林雨潔和黃弘欽的部份,其實坦白說,我不知道是因為導演的指示還是演員的扮演,造成我一直覺得瑪麗亞和尚坦諾這兩個角色有些空洞而無法打動人。前面曾經有提到關於兩人之間的關係,以瑪莉亞來說,關於她在家中原本是多麼愛著尚坦諾、當她被關進精神病院後是如何期待著尚坦諾的救贖、當她好不容易能夠打電話向尚坦諾求救卻被尚坦諾的辱罵推落萬丈深淵的情感,這些部份我覺得似乎都沒有被處理的很完整。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真的瘋了之後的瑪莉亞的種種反應反而比瘋之前的瑪莉亞還要更能夠說服我(我指的是瑪莉亞是否活生生站在舞台上這件事)。尚坦諾的部份則是我認為最無法理解的角色,在《我只是來借個電話》裡面尚坦諾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孬種,他變成只期待著瑪莉亞的愛然後一旦得不到就輕易發怒的可憐蟲,或許這是導演(or演員)的設定,尚坦諾如果真要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也不是不行,只是如此一來,我便沒有辦法對尚坦諾及瑪莉亞的遭遇感到同情,我也不明白瑪莉亞為什麼還把尚坦諾當成自己唯一的救星?當然這一條可行的銓釋之路,如果照這樣子走法,在《我只是來借個電話》中,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女子(瑪莉亞)如何的愛上一個並不值得他愛的男人(尚坦諾),就算被關進精神病院了,她還在求取那個根本無法救贖她的「救贖」…這是有另一種可能性的,但若是這種走法,瑪莉亞對尚坦諾的愛將會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而在《我只是來借個電話》中,我看到的卻並不是如此。辜且不論導演的原始意念究竟是如何,但在這兩個主要角色的扮演上,其實我覺得是還可以建構的更紮實的。

  綜觀整齣《我只是來借個電話》,其實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如果單就戲來說,這是一齣我可能在看完之後很容易就身陷一團迷霧中而看不清方向的戲,如果從看過文本的角度來看這戲,我又對原文本中有些東西的消失感到可惜。但是,走出迷霧找到方向並不是只能夠依靠文本,我終究必須牽著導演的手而走出這片森林,真心的希望《我只是來借個電話》能夠成為導演的經驗之一,從戲的呈現結果獲得某種養份,然後越來越能夠找到迷霧的出口、森林的方向。


劇名:《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日期:2005/11/11
時間:PM7:30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R101燈具保養廠
團體: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