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眼見到《銀河鐵道之夜》的演出訊息,而尚未得知這是一齣什麼樣的戲、要用什麼樣的形式去說、而這又是什麼樣的故事時,坦白說我對於這齣戲就已經有了某種期待。我一向喜歡像這樣子來自日本的題材,相對於美國創作的傾向是走向技術性以及格局性向上的提升,我更喜歡日本題材裡面所充滿的浪漫以及富有想像力的內涵。

  我沒看過《銀河鐵道之夜》的原始故事,對於做為這齣戲靈魂所在的音樂總監櫻井弘二也並不是那麼的熟悉,但看到外表坊時驗團的基本班底李建常加徐華謙的組合,以及其他演員單承矩、阮文萍的組合,以及那維勳等樂手的參與,更讓人好奇《銀河鐵道之夜》會是一齣什麼樣的戲。

  導演李建常在節目單裡說了這樣子的話:「幾個月的摸索和排練下來,我們意識到回歸到音樂的本身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演出前三週我們大膽的修改掉大篇幅的語言敘述和故事劇場的對話形式…」之所以這樣做的用意,是希望讓整齣戲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讓音樂帶領著整齣戲進行。在演出前三週做出這樣子的決定,坦白說真的是相當大膽,但我在看了《銀河鐵道之夜》之後,卻深深的覺得這樣子的決定的確對戲的本身發生了某些影響,而這所謂的影響是好的。因為它讓整齣戲在語言的論述上顯的並不是那麼飽滿,這些留出來的空間使得音樂的部份有更多的空間能夠發散,讓音樂的特質能夠充滿戲的本身,並且讓台下的觀眾被音樂的氛圍所環繞。

  《銀河鐵道之夜》做了一個很大膽的嚐試,它讓整齣戲沒有太明顯的脈絡可以用文字去勾勒出戲的內容(就算是用文字去描述,我想內容應該也是相當的簡單),嚴格的說起來,這是一齣相當憑「感覺」的戲,圍繞著「幸福是什麼」的主題,卻沒有非得要灌輸觀眾「幸福就是什麼」的觀念,而是讓觀眾跟著一個個段落的向前進,從〔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悲傷〕、〔飛躍銀河草原的列車〕到最後一段的〔留下來的人繼續尋找幸福〕。一個個段落就像列車上的風景,留下來的人也不一定非得要繼續尋找幸福,因為我們可能已經從沿路的風景當中了解到什麼是幸福了…於是,我們終究了解了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原著裡寫的:「不管是多麼艱困的事情,只要循著正確的路前進,就算是從山巔再往上爬或往下走,也都是在一步步接近真正的幸福。」只要如同列車般不斷前進,我們終將發現什麼是幸福。

  不諱言的,《銀河鐵道之夜》的音樂成份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事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就是《銀河鐵道之夜》的音樂部份有沒有可能獨立存在,而這齣《銀河鐵道之夜》在加上了其他的(戲劇)元素之後,是否對於音樂本身有加分的效果?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宮澤賢治的文本做為整齣《銀河鐵道之夜》的基礎,加上櫻井弘二音樂的感染力,乃至於在眾多燈光、多媒體、演員的配合之下,在眾多元素的結合之下,的確讓《銀河鐵道之夜》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在整齣戲當中,我最喜歡的部份要算是大約在戲後半段約三分之二處,演員徐華謙(飾 喬班尼)看著單承矩(飾 康潘尼路拉)與阮文萍共舞時,那從喜悅轉變成淡淡哀傷,然後將頭埋入雙腿之間只露出雙眼的眼神。在那一瞬間,整個畫面的情感完整的被建立而充斥在整個空間裡面…幸福一定是完全的開心情緒嗎?有沒有可能也夾雜著些許的哀傷?在這一段當中,演員的情感與能量在舞台上開出一朵燦爛而美麗的話,徐華謙在那一刻裡面的眼神及情緒仍停留在我腦海裡面,而久久揮之不去。

  整齣戲就在這樣子的情感流動之中緩緩的進行著,那被拿掉的台詞與語言的部份,竟類似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意境(雖然我對美術沒有研究,這裡說的也只是一種感覺罷了),而讓故事中的情感、戲劇中的音樂元素,能夠有空間在觀眾的週圍充斥著,讓整齣《銀河鐵道之夜》呈現出一片相當不一樣而且美好的風貌。

  不過,整齣《銀河鐵道之夜》,還是有幾個我想要特別提出來的部份,首先是關於投影與視角的部份。去除掉一些純粹用投影來投射圖案及營造畫面(甚至拿來當燈光使用)的部份,在某些時候投影的內容其實是在傳遞著某些訊息的,像一開始的手機簡訊內容,在講述著狗走丟的訊息(由於時間有些久遠,我不是很確定簡訊內容,有錯請指正)。我其實私心的認為那在某種程度上,和音樂總監Koji在節目單上提到關於自己的朋友突然離開之前,那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最後對話」,在某種意義上是相近的。但由於投影機及布幕佈景的安排與配置,讓諸如此類的訊息其實對觀眾來說是不太容易接收的(當然這和觀眾所面對的舞台空間及視野範圍很廣也有關係),類似的訊息也因此miss掉,我覺得有點可惜。

  其次,是關於飾演康潘尼路拉的演員,單承矩的口白。這齣戲裡面,演員其實開口說話的機會並不多,但在《銀河鐵道之夜》裡,眾角色第一次開口對話時,我便覺得單承矩說對白的方式讓我感到有些不安…相對於《銀河鐵道之夜》整齣戲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單承矩說對白的方式,讓他的聲音像是一塊圖案不對卻仍然拼在整幅《銀河鐵道之夜》的拼圖一般。那是一種既沒有情緒,也不是刻意走詩化語言的唸白方式,加上這齣戲的音樂比重又是如此的重,更使得單承矩在唸白上的語調及聲音等,和整齣《銀河鐵道之夜》結合的並不是那麼緊密,而感覺在語言的使用方式上,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第三,是關於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其實,個人對「置入性行銷」這名詞一直有些意見,因為這個名詞大概是近年來才突然間冒出來的,說穿了其實原本就是某種廠商的贊助行為。但我實在擔心置入性行銷的「置入性」三字會帶給許多人誤解,使得編導在處理上時就只是把廠商支援的商品直接「置入」,就只是放在那裡而已。關於這一點,其實我必須說《銀河鐵道之夜》的編導李建常在這方面其實做的還不錯,從呈現出來的片段其實可以感受到李建常很努力的讓這些東西成為戲的一部份,而不是只是拿出來晃一晃而已。只是受限於廠商所提供的商品數量及品質,終究還是對戲產生了一些影響…當觀眾席傳著那網路上暱稱為方塊酥的音樂mp3手機時,那畫面及場景原本其實是可能產生某種藝術性及可能性的,但我拿到兩次,方塊酥都默不吭聲(= =凸)…我私心的在想,如果能夠每個人一個方塊酥(加上上方又連結著氣球),畫面上一定更驚人。如果再送給來看戲的觀眾每個人一個方塊酥,我相信觀眾們一定能深切的體會到劇中所說的「幸福」究竟是什麼(笑)…當然這些都是狂想,但我深切的期望有一天所謂的「置入性行銷」可以和戲緊密的結合。

  最後,是有關於演員徐華謙在整齣戲即將進入尾聲時,出現在液晶螢幕上的影像片段。其實看到那一段時,我有種突然從《銀河鐵道之夜》抽離的感覺,因為當徐華謙直視著鏡頭、加上那晃動的燈光以及手持式的攝影,我突然感覺整個影像呈現出來的感覺似乎是80年代某種明星MTV或寫真集的風格…那讓我在那一瞬間不禁有些笑了出來,因為喬班尼在那一瞬間變成了徐華謙,而我正在看著徐華謙的影像寫真集= =|||,但那一段應該是極深沉的某種狀態…關於影像的部份,我覺得還是有某種調整的空間。

  縱觀整齣《銀河鐵道之夜》,其實我還是相當喜歡這齣戲的。編導李建常大膽的嘗試,讓這齣戲的確在台灣的劇場表演中,呈現出某種新意;而在BENQ的大力贊助(不過他們其實才是主辦&製作單位)之下,這齣所謂的「多媒體」幸福音樂劇場,也的確用多媒體玩了不少的花招(而不是有用到投影機就將稱之多媒體劇場了),當然音樂部份的表現也就不用再多說了。期待這樣子的作品,能夠像永不停止行駛的銀河鐵道列車一般,不斷的在劇場裡出現。


劇名:《銀河鐵道之夜》
日期:2005/9/24
時間: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團體:兩廳院&Benq主辦,外表坊時驗團承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