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戲是我在看了區區的劇情簡介之後,就覺得非看不可的。

  在開始談《K24(CHAOS)》戲的本身之前,其實想先稱讚一下這戲在宣傳文字上,對於劇情簡介所擁有的某種精準:「國家劇團即將上演莎士比亞經典愛情悲劇《羅蜜歐與茱麗業》,並由總統千金擔任茱麗葉一角,K24情報局線索顯示,恐怖份子早已混入該劇組,並且計畫將在首演當天的舞台上謀殺總統千金…」短短的幾行字,很明白的將這齣戲內容介紹給全然陌生的觀眾們。比起許多看過的表演宣傳稿,關於戲的內容總是任意的用幾句話就希望吸引觀眾買票進場看戲來說,《K24(CHAOS)》顯然在這方面是有用心的,關於這一點,在行政上所下的努力,《K24(CHAOS)》是值得肯定的。

  從劇情簡介上來看,《K24(CHAOS)》不禁讓我聯想到了台北故事劇場曾搬演的《大家安靜》、屏風表演班曾演出的風屏劇團系列作品、以及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同樣都是戲中戲(中戲?),同樣都是以劇團的本身為故事背景,但編導蔡柏璋的劇情,更加入了許多警匪、愛情、推理等要素,不禁讓人好奇,蔡柏璋在莎士比亞的「姝姝」(K24節目單誤植…)們的劇團作品《e.Play.XD》由小秀身手之後,又要帶給我們多混亂的《K24(CHAOS)》?

  歷經數個月的等待,終於盼到了《K24(CHAOS)》從原本的演出場地台南,來到台北演出。看了《K24(CHAOS)》之後,我覺得蔡柏璋這次的作品,是一個極富實驗性的作品,包括演出形式、素材的運用,包括劇本的結構與說故事的方式,在在都充滿了強烈的實驗性,而這個實驗也暫時無法判定其結果,甚至我覺得,《K24(CHAOS)》是某種尚未未完成的實驗。

  這點可能必須從《K24(CHAOS)》的結構來看。事實上,《K24(CHAOS)》這次的演出,在編導的設定裡,只是「第一季內容的前面兩集」,也就是說,我們在《K24(CHAOS)》裡只能看到原始設定第一季六集故事裡的第一集(雙重身份)和第二集(好戲上場),但第三集(神秘留言)、第四集(進退兩難)、第五集(連鎖反應)和第六集(大混亂),目前為止是還不知道看不看得到的(至少以台南人劇團2006演出計劃裡尚未看到關於本作後續的演出計劃,《K24(CHAOS)》的演出也沒有時間表)。

  之所以提到後續的部份,是因為後續的內容有沒有演,將會強烈影響到我對《K24(CHAOS)》作品的評價。因為單就《K24(CHAOS)》來說,其實內容上可以進步的空間太多,尤其因為加上推理的要素,那前後邏輯以及探究為什麼會如此的過程,也就變得格外的重要了。但在《K24(CHAOS)》的設計和演出上,我們終究只能夠看到發生了什麼事、壞人如何失敗、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但究竟為什麼會如此?劇中角色後來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在《K24(CHAOS)》的一、二集內容裡,是幾乎看不到的。如果把《K24(CHAOS)》看成單一的作品,我會覺得《K24(CHAOS)》是一個並不完整也不夠緊密的作品,可是正因為編導就是在實驗電視元素與結構拿來劇場使用之後的效果,反而讓這一切的不完整、不夠緊密的缺點,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出口。

  基本上,我對於這樣子的實驗精神是相當佩服並且覺得值得稱讚的,因為終於可以看到有人在劇場是真的大膽的在做一些「實驗」,去嚐試「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關於這點,是要給編導蔡柏璋拍拍手的。不過這場實驗並沒有完成,現在的第一、二集也只不過打了個根基而已,接下來的作品是不是能夠問世,實在充滿著太多的變數:製作上的問題、演員的檔期、場地的問題等等,這樣子連續劇般的戲劇形式,在電視裡或許會因為on檔的壓力而死也得把戲生出來。但是在劇場呢?面臨各種可能比電視更大的變數,甚至創作者還必須去面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決心毅力要把後續的戲做出來,然後把實驗完成呢?觀眾正在等著看《K24(CHAOS)》究竟能夠多混亂,雖然就算後續的集數,因為種種問題而無法問世是件情有可原的事,但是我們眼下的這齣《K24(CHAOS)》,卻會變成一齣空虛而荒廢的戲,而觀眾也將暢然若失,就像當年我們一直期待著李連杰的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會有續集,但人家都已經拍最後一部武術片了,我們還在痴痴望著大都之後發生的事。

  既然談到了電影,當然不能不提到《K24(CHAOS)》劇終時,一個石破天驚、驚為天人、人人稱讚、讚不絕口的設計,就是將所謂的「NG片段」,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雖然早些年春禾劇團已經在劇終時「播放」過排演時的NG片段,但《K24(CHAOS)》當中,卻是用「現場演出」的方式演出來。個人認為,這是個了不起的創意!雖然呈現NG片段在電影裡並不是新鮮事,在劇場也時常被拿來使用,但是能夠想到讓演員直接在舞台上呈現出NG片段,並且將之精準的呈現出一定的效/笑果,都是相當不容易的。關於這一點,我是相當佩服蔡柏璋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卻覺得這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樣子的東西雖好,這樣子的創意雖驚人,但適不適合放在《K24(CHAOS)》這樣一齣完全以「電視邏輯」在思考的戲裡使用呢?因為NG片段的呈現,很無疑的是「電影邏輯」。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從電視或電影的角度,去看《K24(CHAOS)》這部作品呢?

  編導蔡柏璋在節目單裡說,自己最常被藝術總監唸的就是「沒有邏輯」這件事,其實我自己倒是覺得有沒有邏輯並不是那麼重要,如果沒有邏輯可以做出像《e.Play.XD》裡那樣子精彩的戲,哪就算沒有邏輯倒也無妨。但為何《K24(CHAOS)》不行?並不是我認為《K24(CHAOS)》一定得是一齣「有邏輯」的戲,而是《K24(CHAOS)》最基本的設定就是拿電視的結構和手法來呈現,當我看著在劇場的空間裡,看著如此「電視」的《K24(CHAOS)》時,在劇尾卻突然出現一個「電影」的NG片段呈現?坦白說,在那一瞬間我是有些錯亂的。我不禁困惑我剛剛看的《K24(CHAOS)》究竟是什麼?是劇場?是電視?還是電影?當然,是劇場是電視抑或電影,根本也不見得非要去定義,但我在那當下真的「混亂」了,那混亂並不是編導原始設定裡,那想要讓觀眾發瘋的那種「混亂」,而是看到一堆東西全部放上台,且這些東西彼此之間並未完整組合而導致的「混亂」。於是我便不知道該如何看待《K24(CHAOS)》這齣戲,究竟是該用原設定的方向去看待,還是把它看成單獨的一齣戲來看待,尤其當這所謂的「NG片段」在內容度、完成度、精彩度都凌駕於戲本身之時,更不禁讓人對《K24(CHAOS)》戲本身產生相當大的疑問。簡單來說,NG片段精彩雖精彩,但反而搶去了戲原本就已經不夠強的光芒,甚至讓原本的設定方向產生些許動搖,於是《K24(CHAOS)》演出的意義(包括實驗性、電視手法的運用等等)也就因此而薄弱許多了。

  另外,在演員的部份,以我所看的這一場演出來說,坦白說我覺得演員的表現並不理想。撇開一些這場演出所發生的一些小失誤不談,演員最大的問題在於並沒有使盡全力將屬於戲本身的一些要素施展開來,包括角色個性、節奏的跳躍等等,整個《K24(CHAOS)》讓我總覺得這只是一場「巡迴」的演出而已(事實上也是台北場巡迴)。之前曾經在因緣際會下,在台北及高雄看了別齣戲的同樣演出,雖然演出內容一樣,雖然南部的演出是在北部演出之後,可是演員往往並不如北部版精彩或熟練,反而總有一種只是把戲「走」過一遍的感覺。這次《K24(CHAOS)》台北場的演出,就給我如此的感覺,我感受不到演員真的拚了命或者施力在戲裡每一個重要環節的過程,反而只是很平淡的讓《K24(CHAOS)》在舞台上從頭到尾走了一遍。事實上,縱使戲的本身在結構及劇情上仍有不足之處,但編導這樣子的設計內容,其實還是可以憑藉著演員的表演來填滿整個戲不足的部份,只是在《K24(CHAOS)》之中,這樣子的情形並沒有發生。在大部份的演員身上,我也看不到那應該有的力道,也看不到用汗水及排戲過程累積而成的角色。在眾多的演員當中,張家禎的表演比較算是水準以上的演出,雖然口齒不清的問題有些嚴重,預料也是他必須克服的問題之一,但不管在角色的切換、表演上的層次、乃至於節奏的掌握,都讓人相當驚豔並且難以忘懷。相較於張,其他演員在表演上的揮灑就顯得有些不夠,導致整齣戲並沒有在演員的表現下顯得活靈活現,這是有些可惜的地方。

  綜觀整齣《K24(CHAOS)》,不足的地方雖然很多,但身為一個觀眾,我其實還蠻高興看到這樣子的作品出現在劇場裡的。《K24(CHAOS)》當中真正存在的「實驗性」,是我所認為在這齣戲裡面相當重要的一個價值,只是實驗尚未完成,創作者仍需努力,《K24(CHAOS)》的種子已經播下了,能不能開花結果,就有待創作者的努力了。


劇名:《K24(CHAOS)》
日期:2006/1/21
時間:PM7: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團體:台南人劇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