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棠導演作品-屏風小戲大作系列:三人行不行I.jpg

  《三人行不行》系列是屏風表演班的招牌作品之一,其「一人分飾多角」的特性,充份影響了屏風之後的許多作品。做為《三人行不行》系列的首部曲,《三人行不行I》絕對有其經典意義,在這次屏風搬演之前,就曾經見過許多大專院校話劇社選擇這部只需要三名演員的劇本,作為公演的劇碼,也因此有機會欣賞過各種不同版本的《三人行不行I》。此次屏風推出「小戲大作」系列演出,《三人行不行I》的雀屏中選,可以說是一點也不意外。

  這是屏風推出「小戲大作」的第三年,此次於新舞台演出的《三人行不行I》共分成兩組演員,分別是較具知名度,演員橫跨劇場及電視,由朱德剛、杜詩梅、狄志杰組成的「戰將組」,以及由戲劇科班出身,經驗較資淺的郭耀仁、潘奕如、陳家逵等劇場演員所組成的「精兵組」。此次欣賞的,則是由戰將組演出的版本。

戰將組《三人行不行Ⅰ》劇照:序幕-街頭怪人.jpg
表演經驗豐富的戰將組成員們(屏風表演班提供)

   從此次《三人行不行I》的演出來看,可以深刻感受到的,是屏風在過去二十二年間所累積的強大戲劇製作能力。姑且先不談演員的表現,光是在佈景、多媒體、及音效等幕後部份,都展示了屏風堅強的製作實力。雖然《三人行不行I》屬於比較小規模的戲,但該到位的部份,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馬虎。多媒體的影片及字幕節奏分明,佈景的設計充滿巧思(我尤其喜歡在「淒涼と美麗のLOVE STORY」中,由城市佈景的輪廓形成的「ON AIR」字樣),這些部份的完整,讓舞台上即使沒有演員,都是那麼樣的飽滿好看。

戰將組《三人行不行Ⅰ》劇照:第三幕-廣播劇.jpg
透過廣播劇形式表演的「淒涼と美麗のLOVE STORY」(屏風表演班提供)

  只是,一齣戲的精彩與否,終究還是必須回歸到演員們的表演。在此次《三人行不行I》中,朱德剛、杜詩梅和狄志杰的表演狀態各有優劣,由於《三人行不行I》在調性上是一齣喜劇,但是三名演員並不是人人都善於掌握喜劇的表演節奏,使得整齣《三人行不行I》,在某些時候會出現節奏混亂的狀態,而讓整個表演顯得拖泥帶水,缺少了一齣喜劇該有的精準度及完整度。

  朱德剛算是三名演員當中,比較到位並且稱得上是精彩的演員。不管是在喜劇節奏的掌握上,或是角色之間的區別,乃至於不同角色間的跳進跳出,在掌握度上都比其他兩位演員來得高。在「The Death of a 南部女孩」中,朱德剛內心獨白與外在言行的切換,就明顯優於其他演員,而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屬於角色的表裡不一。在其他的段落,其也表現出精彩的水準,就表演完成度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的高。

戰將組《三人行不行Ⅰ》劇照:第一幕-早安台北.jpg
演員朱德剛充份掌握喜劇表演節奏(屏風表演班提供)

  至於狄志杰的部份,則讓人覺得似乎有些太「油」,表演方式讓人覺得太過「綜藝」,而缺少了內在進一步的可能性。看過狄志杰在劇場的許多喜劇表演,常覺得其表演狀態很容易陷入一種沒有節奏的窘境,過程中少了一些換檔加速的過程,而呈現出從頭到尾表演節奏都一樣的狀態。這樣的表演方式,讓很多本來應該被徹底完成的笑點,很輕易的就被帶過。笑點往往只是「做到」,而並非「做好」,實在有些可惜。

  而在「The Death of a 南部女孩」中,狄志杰的表演方式選擇,也讓人覺得可以思考得更多。在內心獨白的部份,狄志杰採用了一種「奸詐邪惡小人」的表演風格,但外在狀態的模糊(究竟是爛好人?還是懦弱?還是無能?)讓內在的表現方式無法與外在呈現明顯的對比。於是原本應該「透過角色內外狀態的不同而達成諷刺並對比」的角色狀態,看起來卻像是「企圖用內在單方面的強烈差異來蓋過外在以強調內外的不同」,這樣的表演方式讓原本應該互為對比的角色內外狀態,反而失去了平衡,而喪失了「內心獨白真實」與「外在言行虛偽」的趣味對比,無法突顯出劇本中所描寫的角色狀態,這是相當可惜的部份。

戰將組《三人行不行Ⅰ》劇照:第二幕-南部女孩.jpg
「The Death of a 南部女孩」考驗演員切換角色內外狀態功力(屏風表演班提供)

  杜詩梅的部份,在我看來則是有一些「過嗨」了。角色的表演狀態,幾乎就要脫離演員的掌控,而不知道跑到哪裡去。同樣以「The Death of a 南部女孩」段落為例,屬於角色的「悶騷」,應該建立在外在的「收」以及內在的「放」,但所謂的「放」並不是只有「用力」去演就是所謂的「放」了。那應該是一種屬於角色的外在壓抑與內在釋放的狀態,所謂的「放」應該是有股力量在壓抑不住的狀態下釋放出來,而不是因為「放」是一種力量,於是在表演上極其用力而為了達到角色本身的「放」,兩者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

  杜詩梅這樣的銓釋方式,顯得自己對角色情慾渴望的內在動機,以及表演力度的掌控上,似乎有些無法控制。其所飾演的Mary一角,變得外在順從的個性無法做到「收」的「最大化」,內在的「放」也就顯得太過Over,失去了彼此之間的平衡。綜觀整齣《三人行不行I》,杜詩梅對於喜劇節奏的掌控能力,很明顯仍有些進步的空間。不過令人可喜的是,在《三人行不行I》中仍然看到了許多屬於杜詩梅在表演上的不同嚐試,我想,就演員的長遠發展性而言,這仍然是件令人感到高興的事。

  做為一齣喜劇,最重要的就是表演的節奏,可惜的是,《三人行不行I》在這方面的表現做得實在不夠好。最明顯的部份,要算是最後一段的「目擊者」,這段在《三人行不行I》當中,是相當經典的橋段,尤其是後段角色快速變換的部份,對演員而言絕對是很大的挑戰。可惜的是,在「目擊者」中,演員的表演節奏,幾乎只能夠用「混亂」二字來形容。

  我不知道是導演原本在節奏上的安排就不好,還是導演安排的表演節奏超出了演員掌控的能力,「目擊者」的表演節奏,如同滾雪球一般,把所有的東西全都攪在一起,卻看不到該有的起承轉合,像是處理笑點的準確度,或是該有的精準節奏等等。整段「目擊者」看起來不像表演,反倒像是一齣「同樂會」,台上表演得很嗨,台下卻看不到角色及演員的表演。坐在台下的我,所能夠享受到的是屬於劇本讓角色(演員)疲於奔命的樂趣,卻無法被演員的表演技巧與節奏打動。滑壘到屍體定位的橋段玩了好幾次,像是要榨乾劇本中最後一滴的笑點,卻宛如榨取柳丁汁一般,把柳丁皮裡苦澀的汁液也一同給擠了進去。

戰將組《三人行不行Ⅰ》劇照:第四幕-目擊者.jpg
經典橋段「目擊者」的喜劇節奏混亂,缺少完整度及精準度(屏風表演班提供)

  作為屏風「小戲大作參年」的作品,我相信《三人行不行I》除了重現經典外,對導演和演員而言多少也有些「練劍」的意義,只是導演和演員是否真的正視這齣戲帶給自己的意義,並且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謝幕時,我看到了杜詩梅眼中對於完成表演的滿足眼光,我也很樂見有這樣的一個舞台,能夠讓演員磨練自己的演技,嘗試不同的角色。只是在享受劇場表演樂趣及觀眾掌聲之際,或許也該靜下心來檢視自己,是否能夠做的更好?《三人行不行I》終究只是「做到」,而並非「做好」。或許這是這次《三人行不行I》的導演及演員們,必須再多加思考的。

觀戲資料 ■
劇名:《三人行不行I》
團體:屏風表演班

日期:2009/8/14
時間:PM7:30

地點:新舞台
票價:貴賓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