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底,外表坊時驗團終於推出暗殺系列的第三部曲-《暗殺Q3…GO》。
 
  編導李建常在節目單裡面提到「《暗殺Q3…GO》背負著暗殺系列完結篇的使命」,可是就《暗殺Q3…GO》來說,戲本身所謂「完結篇」的意義對我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明顯。我並不認為這齣暗殺系列的最新作品是一系列作的完結篇,或者應該說,與其在意《暗殺Q3…GO》在一系列作品裡是不是有完結篇的意義,我更在乎的是這一次創作者想要透過《暗殺Q3…GO》,與身為觀眾的我們說些什麼話,以及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在節目單裡,編導李建堂談論演出的創作理念時,提及「Q3試圖想重回Q1的純粹,回到Q2的架構」,還說自己會笑稱「Q2是暗殺系列的私生子,Q3才是法定繼承者。」的確,就故事上的承先啟後來說,Q3接續Q1的故事情節,從Q1劇終時男主角的吶喊開始,接著燈暗,一聲槍響,燈亮,男主角頭部中彈陳屍舞台上……Q1的故事成為Q3的前情提要,並且帶出了《暗殺Q3…GO》的主體故事。而在人物關係及討論主題上,也可以在Q3看到些許由Q2轉化而來的痕跡。或者更精準一些的說法,應該說是可以看到暗殺系列的原創意發想者,將當初創作Q2時的一些中心想法,再度的呈現在《暗殺Q3…GO》之中。彷彿是想要將Q2裡說不清楚的,在Q3裡再次說個痛快並且說得更完整。
 
  因此,我們看到Q2裡導演與演員的矛盾,在Q3裡再度成為討論的主題之一,而這辯證的過程則從Q2裡的「演員VS導演」,成了Q3裡導演的自我告白。而Q2裡「戲迷」一角的設定,也在Q3裡成為某種戲劇性的轉折,間接的帶出了創作者(劇中的導演)的創作原動力,有時候竟是來自於觀眾(Q3裡戲迷偵探)的主題……雖然Q3裡角色背景的設定與組合,和Q2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Q3卻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風貌。
 
  就Q3和Q2來相比較,其實我是喜歡Q3大於Q2的。雖然Q2比Q3「精彩」許多,演員的肢體表現與笑料的呈現也的確比較討喜,可是關於暗殺系列的精神,關於黑色幽默以及自省劇場的味道,在Q2裡頭似乎有些消失不見了。在這一點上,《暗殺Q3…GO》比起《暗殺Q2…GO》,就真的如同李建常的話,要來得「正統」許多。當小劇場空間裡出現了一個「鏡框式舞台」,而這「鏡框」在劇中又成為一堵我們可以看進去,裡面的人卻無法看出來的「偵訊室雙面鏡」時,創作者等於是給了觀眾窺探的權利,想要再次的帶領我們一窺劇場的內幕。
 
  綜觀整齣《暗殺Q3…GO》,其實整齣戲的中心意旨相當的清楚。導演與演員之間的矛盾,透過徐華謙所銓釋的,一個渾身是戲的「導演」角色來呈現,幾乎可以說是相當的清楚。而身為一個導演看到其他人趁自己不在時偷偷排戲的心情,也透過多媒體影像的方式說得很明白。至於戲迷與導演之間的關係及互動,也在《暗殺Q3…GO》裡成為某個劇情轉折的關鍵,也可以說是相當獨到的一個點……但可惜的是,這些段落所呈現出來的中心意旨雖然相當清楚,讓人一眼就看到創作者的意圖以及整齣戲的脈絡,可是綜觀整齣《暗殺Q3…GO》,卻給人一種不足的感覺。讓人在看完戲的當下,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而有種不太足夠的感覺。
 
  說得更清楚些,那些屬於戲的中心意旨,或者創作者的意念,在《暗殺Q3…GO》裡雖然形成了堅強的骨幹,撐起了《暗殺Q3…GO》的整個故事,並且讓觀眾在戲裡看到屬於暗殺系列的純正血統。但那骨幹與血統並未讓《暗殺Q3…GO》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成人」。換言之,《暗殺Q3…GO》擁有了精神,擁有了靈魂,但卻缺少了屬於戲本身的飽滿及完整度。我們都知道創作者想要說些什麼,但是那訴說的過程卻是不夠完整的。加上暗殺系列來到Q3本來就不容易如同Q1來得有力道,更讓《暗殺Q3…GO》所訴說的顯得有些力有未逮。我彷彿像是在寒冷的冬天吃著一碗已逐漸變冷的小羊肉,雖然早已預料在如此寒冷的天氣裡,湯頭的失溫早是意料中事,但我卻沒想到能從碗中排骨上吃到的羊肉份量,竟是那麼樣的少。
 
  事實上,《暗殺Q3…GO》一直給我一種不夠飽滿的感覺,整齣戲似乎發展的不夠完全,像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並未到達他應該到達的位置。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我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暗殺Q3…GO》中某些段落的設計似乎並沒有經過足夠的篩選與發展過程,於是呈現出來的片段,並沒有辦法很準確的表達創作者想要訴說的意念,使得這些片段看起來有種不明所以的感覺。像是警探與導演對話到一半,突然間以傳統戲曲的身段與手勢互相比劃起來的橋段,就有些難以理解為何導演會做這樣的安排。當然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我們可以理解在那個當下是某種導演手法的轉換,而這樣的安排也的確讓原本的段落顯得更活潑一些,但是這樣的處理手法,之於《暗殺Q3…GO》所描述的主題,兩者之間的連繫是有些看不清楚的。這樣的安排終究成為《暗殺Q3…GO》裡的某個片段,而非成為戲的一部份。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另一個關於「劇場教室」的段落裡。在這個段落裡,演員走出舞台上的鏡框,跳出戲外(或者仍在戲內?)開始對著觀眾上著關於劇場知識的課……雖然這樣的設計,我隱約可以感受到其中關於窺視者/被窺者、鏡框內/鏡框外、乃至於虛/實之類的二元對立議題,這樣的處理也多少替警探一角在劇終所揭露的戲迷身份建構了某些屬於角色的身份背景。可是在那個當下,帶給我最強烈感受的並非這些,反而是蕭正偉身為一個演員站在舞台上,對著台下觀眾訴說那些聽起來可能有些枯燥的專業術語時所面臨的「尷尬感」。而某些在《暗殺Q3…GO》裡出現的技術執行瑕疵,也讓這段裡蕭正偉以手勢指示觀眾觀看的,那該出現卻未出現的投影片,反而看來像是幕後工作人員miss掉了播放投影片的cue點一般。而整段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也從原本與虛/實議題有關連的議題,變成像是單純的技術疏失一般。
 
  這也正是我前面曾經提及,《暗殺Q3…GO》看來不夠完整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技術面上出現的,關於執行面的不確實。最明顯的一段,要算是工作燈與檯燈對話的橋段了。事實上在暗殺系列裡,「燈與燈的對話」是從《暗殺Q1…GO》便有的橋段,我也相當喜歡這樣的設計,因為這樣的設計算是完全的顛覆了劇場裡一定要有「人」這個要素的基本邏輯。即便那燈光仍然是由人來控制,可是讓「燈光」從「幕後」的位置跑到「幕前」來佔領「演員」的職位,就這一點來說的確是相當的有趣。可惜的是,在《暗殺Q3…GO》的這一段裡,由於執行層面的不足,讓這一段本來應該輕鬆得分的部份,反而顯得平淡無味。
 
  這樣的情形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其一是燈光在擬人化的過程是否做過詳細的「排練」?在我的想像裡,燈光的強弱與其說話語氣的輕重應該是互相搭配的,如同身為一個人講話時會有抑揚頓挫,當你用燈光的閃爍來代表某盞燈在發言時,用燈光的強弱來表達語氣的輕重與長短,應該是不難達到的要求。可是在《暗殺Q3…GO》裡的工作燈和檯燈,看起來只是讓他們在台上輪流閃爍而已,輪到誰講話時就閃爍誰的燈光。在那個當下,我看到的不是燈光擬人化的對話,反而只是看到幕後人員在「執行」燈光這件事,我彷彿可以看到幕後人員以制式化的方式調整著燈光的強弱,卻感受不到在這個段落的背後,應該從燈光本身所傳遞出來的感情。不管這樣的問題是來自於未經排練或者幕後人員的疏忽,都讓這段沒有拿到它應得的分數。
 
  另一個問題,則是單純的執行瑕疵。燈光對話的段落,在我所觀看的這一場裡,竟然還發生閃錯燈的烏龍事件。當音效明明就是播放一方的聲音,舞台上卻閃爍起了另一盞燈的燈光……雖然幕後人員很快的就發現了錯誤,但那一瞬間還是讓我皺起了眉頭。加上前面所提及的部份,不禁讓我懷疑《暗殺Q3…GO》的不完整,究竟是來自於暗殺系列來到第三部曲本來就容易力有未逮的先天原因,還是來自於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後天失調?
 
  類似的情形不只發生在戲裡,節目單裡同樣也是不少錯誤。對我來說,我可以接受節目單來到了Q3,在內容設計上依循過去傳統(同樣都是名詞解釋、工作人員的工具列等等…)的方式,但我卻無法接受節目單裡出現的諸多錯誤:工作人員一覽表裡影像演員朱玉_的名字疑似因為字體關係而無法完整呈現,另一位影像演員黃__的名字更是跑到頁面以外(就連姓都被裁到只剩下一半),名詞解釋裡「西遊記」右邊的直槓不見了,螢光馬克變成了「瑩」光馬克……這些顯而易見的錯誤,讓人不禁疑惑究竟《暗殺Q3…GO》在製作上出了什麼問題?為何戲和節目單,都呈現出一種不完全的狀態?
 
  因此,即便我能夠感受到《暗殺Q3…GO》裡創作者的用心,但最終戲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仍然讓我捏了一把冷汗。而一些很基本的,對外表坊來說不該發生的失誤,在燈光技術層面上的執行問題,或者節目單的品質等等,也讓我感到有些嘆息。或許當暗殺系列做到了Q3之際,在繼續罵、繼續講、繼續批評的同時,也是可以好好想想的時候了。既然是誠心懺悔自省劇場,除了透過戲的內容來省思之外,重新回過頭來檢視作品及整個製作,或許也是一個方法。畢竟,我想沒有誰希望看到外表坊在努力暗殺之餘,卻因為一個不小心,反而連自己也給暗殺掉了。
 
 
■ 觀戲資料 ■
劇名:《暗殺Q3…GO》
團體:外表坊時驗團
日期:2007/11/16
時間:PM7:30
地點: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票價:NT$3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