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2010年夏季公演《Kalpa時光之劫》.jpg

  台北藝術大學2010年夏季公演《Kalpa時光之劫》,取材自已逝法國女作家瑪格莉特.莒哈絲的諸多作品,或者更精確一點來說,是以她的作品為「素材」,並依循莒哈絲獨特的寫作方式進行「再創作」,以非寫實方式呈現莒哈絲的文字氛圍,並同時在劇場裡嚐試關於表演以及聲音的可能性。

  不可諱言,因為對於莒哈絲的不熟悉,曾經讓我在看完《Kalpa時光之劫》的當下,對於劇中的人物及情節並不是很理解,後來看了節目單(附帶一提,此次的節目單在內容份量與質感上都做得相當不錯)之後,這才發現編(改編)導林如萍原本就不打算以寫實的方式去呈現關於莒哈絲的這齣《Kalpa時光之劫》,甚至希望打破舊有劇場裡的排練方式與習慣,如同莒哈絲總不用某種制式方式來寫作一般,這齣戲用莒哈絲的精神去處理莒哈絲的作品,創造出這麼一齣雖然並不寫實,卻極度寫意的《Kalpa時光之劫》。

一場莒哈絲與莒哈絲的雙人舞.jpg
《Kalpa時光之劫》宛如一場莒哈絲與莒哈絲的雙人舞

  看完《Kalpa時光之劫》之後,對於劇中每個畫面所凝聚而成的氛圍,還有「無處不在無處在」的聲音元素,印象相當深刻。「時間」無疑是《Kalpa時光之劫》裡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觀眾面前的舞台主視覺,是一條從兩側觀眾席面前穿越的「恆河」,觀眾坐在河岸上,看著恆河宛如時間一般未曾停歇的流動著,而《Kalpa時光之劫》的「故事」,也在河面上發生。開場一名抱著嬰孩的白衣女子坐在河岸邊,單腳垂下在那兒規律的左右擺動,更像極了古老時鐘的鐘擺,緩慢訴說著關於時間的故事。

  《Kalpa時光之劫》的幕與幕之間的連結相當緊密,幾乎令人感受不到屬於「換幕」的空白時間,整場表演一氣呵成,如同時間一般不曾停止。能夠有這樣的感受,舞台技術的流暢絕對是關鍵之一,不管是船隻或是佈景透過宛如輸送帶一般的繩索移動至定位,亦或是佈景與燈光、投影的搭配,都讓這齣《Kalpa時光之劫》成功呈現出關於時間的氛圍。

《Kalpa時光之劫》舞台示意圖.jpg
舞台設計黎仕褀打造屬於《Kalpa時光之劫》的表演空間

  既然《Kalpa時光之劫》是使用「Kalpa」(劫,印度一種支算時間的單位)而非「Kala」(梵文的「時間」),所要呈現的當然也就不會只有時間流動這件事。關於男人與女人、關於(宛如時間一般的)情感流動、關於一個人的狂歡與一群人的孤單……這幾個都是在看戲當下,比較能夠感受到的主題,雖然這一切並沒有寫實的故事或具體的人物設定來呈現,但這一切的「浮光掠影」,似乎就是編導林如萍企圖透過《Kalpa時光之劫》所表現的。林如萍提到:「莒哈絲書裡的某些重要東西-對我來說是浮光掠影的不斷湧現……」(《Kalpa時光之劫》節目單第19頁)。這些畫面與氛圍,的確在觀戲當下打動了我,讓我的視線無法從場上離開。

  或許因為編導林如萍是演員出身(相較於導演,她的表演經歷更豐富不少),也因為莒哈絲的文字總是「不照著規矩來」,讓《Kalpa時光之劫》裡的演員質地呈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風貌。過去北藝的學生演員向來以精準度著稱,在大學部學制由五年改為四年之後,這樣的質地與特色正在逐漸改變,而在《Kalpa時光之劫》裡,令人驚奇的是看到了演員不同於以往的嚐試,也就是捨棄一些固有的表演方式或方法,以近乎徒手開墾的方式,去尋找自己的表演的可能性。

  《Kalpa時光之劫》裡充滿了大量的個人台詞,這些台詞的有時候是來自於場上的角色,有時候卻是來自於場上角色之外,為這齣戲特地撰文的林則良在節目單第10頁中提到,莒哈絲的舞台劇本《印度之歌》(《Kalpa時光之劫》的創作源頭其中之一)極為繁複而充滿原創性,更引用劉俐翻譯、聯經出版的《印度之歌》內容:「從聲音的角度,舞台(或畫面)應扮演回音箱的角色。聲音穿過這個空間,到達觀眾,就像是觀眾自己『內心默讀』的聲音。」這樣的指示,對表演者而言,無疑是場挑戰。

當聲音如同煙霧般裊裊飄移.jpg
聲音穿越空間,如同煙霧一般 

  就像林如萍在節目單裡所提到,關於莒哈絲自己拍攝而成的電影版《印度之歌》的演員情況:「在她拍的電影《印度之歌》裡頭,我們可以嗅到她要的那個味,因為每個演員都被她雕得……完全失去表演的羽翼,都斷了翅膀(笑)。」(《Kalpa時光之劫》節目單第18頁)。事實上我在看戲的當下也不禁莞爾一笑,因為我知道演員正在面對的,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演員必須全然從自己的感知與感性出發,徹底的由內而外,而無法理性從技巧層面去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表演,在此同時更必須小心從感性層面跌入自溺的陷阱裡。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身為觀眾的我,得以安然從容的坐在觀眾席上,看著演員在舞台上的恆河裡載沉載浮。

  當然不是將觀眾的快樂建立在演員的痛苦之上,更不是為了期待演員出糗而來上狠狠一笑,而是對於這樣的挑戰發生在一群經驗值仍有待提升的學生演員身上時,實在讓人期待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突破與發展,屬於這些演員透過戲的成長又會是什麼。這種在表演上的獨立精神,過去常見於北藝學生的「表演獨呈」裡,如今卻在戲劇學院的學期製作中出現,光想就是件令人期待的事,更何況親眼目睹。縱使就結果論而言,並非每個人都在《Kalpa時光之劫》裡呈現出最符合此劇創作精神的表演方式,但能夠看到演員努力完成林如萍在節目單所說:「希望演員們不單只用即時對話性方式去演譯這些文字,但是仍得找到某種自然可行的又有力度的口白。」這種試圖追尋表演原點但又不能真的回到原點(再怎麼原點也無法像演員牽上台的那隻(疑惑因為皮膚問題而不斷搔癢的)狗這般渾然天成))的追尋,讓這齣《Kalpa時光之劫》多了一些有趣的弦外之音。

去感受這場屬於Kalpa的時光之劫.jpg
北藝學生演員另一種在學製當中尋找自己表演可能性的演出狀態

  對於演員的表現,林如萍認為:「其實如果平鋪直敘,直誠地且知道文字意義地唸,就夠了,我試圖要演員保有這個心念,我喜歡聽很自然的閱讀,把你理解的東西用你自己的味道唸出來。不需被形式駕馭著跑,想辦法經由言或聲音的真實感製造那些──可能聽在每個腦子裡都有不同幻影的可能性,發揮聲音的魔力。」(《Kalpa時光之劫》節目單第18頁)。所謂的「不需被形式駕馭著跑」絕對是個重點,這也正是莒哈絲被編導喜歡的原因。人往往會依循著習慣與經驗處事,但是在《Kalpa時光之劫》裡,演員的習慣與經驗不再是唯一的準則,這種重新歸零並且重新探索表演可能性的過程,對我而言的確是好看的一部份。即使台上的演員在演出時仍不時看見身上掛了不少屬於表演的「武器」,使得我偶爾會被《Kalpa時光之劫》裡的時間洪流沖上岸,但在大部份時間裡,我還是悠游於這條河中的,而沿途的風景,令人印象深刻。

 

■ 觀戲資料 ■
劇名:《Kalpa時光之劫》
團體: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日期:2010/5/29
時間:PM7: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票價:360元

本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