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記》(首演後劇名改為:尋龍之音).jpg

  發展屬於身體的純粹力量,將「聲音」與「肢體」運用在創作上,一直是身聲劇場努力的方向。近幾年來,除了在舞台上以詩化的氛圍以呈現創作者較為意象式的概念,身聲更致力於嚐試在劇場裡述說一個更完整的故事。《尋龍記》便是在這樣的概念下,發展完成的作品。

  《尋龍記》的故事緣自於【莊子.列禦寇】當中關於朱泙漫的屠龍寓言-「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在《尋龍記》當中,被轉換為三名志在屠龍的年輕勇士們的故事。劇裡的阿達、阿發、阿哈,三人擁有不同的個性,卻都在做著相同的追尋:找到(連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的)龍,然後屠(並非確切知道為什麼要屠的)龍。一場分頭尋龍,十年後再聚的約定,更讓他們在這趟尋找龍的旅途中,有了不同的結局。

笑看人生,龍在何處?.jpg
一場尋龍的旅程,帶出主角三人不同的結局

  如同莊子諸多故事的寓言性,《尋龍記》裡一場尋龍的旅程,對劇中的主角來說,更像是場自我的追尋。這類「尋找自我」的創作主題,在劇場裡並不算新鮮,卻在《尋龍記》裡因為呈現手法的獨特而與眾不同,透過演員多樣化的表現方式與豐富的肢體表演下,那沒人知道究竟長什麼樣的龍,也因此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敲擊樂與人聲的運用,也該整個空間裡面就算在視覺上看不到龍時,也能從聽覺或其他感官上感受到龍的存在,以及其所擁有的神秘與傳說氛圍,讓整齣《尋龍記》,也多了幾分冒險的史詩氛圍。

  《尋龍記》裡三名個性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尋龍的過程中走向不同的結局。宛如眾生相一般,觀眾從角色的身上,或許或少也可以看到屬於自己的投射。「阿發」是三人當中對屠龍一事最為執著的,從頭到尾他的目標最明確,卻在十年尋龍之後迷失了自我。他只知道自己要屠龍,不斷的往前走去,卻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會走到何處,終點又是在哪裡。所謂「龍中有我、我中有龍」的宣言,看似找到龍就存在自己心中的真諦,實則卻更像是被自己的心魔給綑住,陷在尋龍與屠龍的迷思之中,怎麼樣也無法逃脫。

龍中有我,我中有龍!.jpg
龍中有我,我中有龍的「阿發」

  「阿達」背負屠龍勇士的美名與村長的期待,離開村落展開尋龍的冒險旅程,卻在旅程中遇到了生命的伴侶,一身用來屠龍的好身手,竟成了街頭賣藥時吸引人潮的手段。那原本極欲追尋的龍,也成了阿達手中那一罐罐富有神奇療效的龍鬚膏。站在村民的角度,或許尋龍未歸的阿達早已成了另一個傳奇,成為屠龍不成壯烈犧牲的勇士,沒人知道他早已歸於平淡,過著一般人的生活。然而,對阿達而言,這未必就不是完美的結局。當阿達與昔日尋龍夥伴重逢,阿達什麼話也沒說,默默在地上留下一罐龍鬚膏後離去,彷彿千言萬語都在這罐龍鬚膏裡。這樣的情節不僅相當動人,更讓阿達的屠龍際遇看似沉淪,實則卻是走入了另一種幸福。

屠龍!.jpg
走入生命中未曾預期之路的「阿達」

  「阿哈」相較於阿發與阿達,則顯得更貼近一般人的面貌與態度:對於尋龍一事懵懵懂懂的態度,腦子裡對這趟旅程充滿疑惑,不知能否尋到龍,更不知如何屠死龍,這樣的人物個性與角色設定,在劇終時反而讓他成為在這趟尋龍之旅後,唯一一個能夠回到村莊的人。一句「我回來了」,彷彿道盡阿哈在回到村莊的這一刻,終於尋找到了自我。原來自我的價值與實現,並不需要建立在尋龍的過程,也根本不需要屠龍。

  所謂的龍,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不僅可以解釋成為任何人們想要追求的事物,站在自我追尋的議題上,更可以單純定義成為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求他人的肯定、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這些與尋龍的過程其實如出一徹,到最後我們才會發現,真正的龍其實就藏在自己的心中。站在這樣的立論基礎上,我們其實很難去定義究竟誰才是真的「尋龍成功」,劇中三個人一個衝、一個遁、一個惑,阿發尋龍尋到自己變成龍,阿達踏上了不同的路找到了另一種龍,阿哈回到起點重新看見自己的龍,看似每個人都在尋龍,但真正的尋龍,卻不是向外尋找,更是一種向內的自我省思與探索。

那趟追尋龍的旅程與傳說.jpg
看似向外追尋,卻是向內探索

  這樣的主題,在《尋龍記》處理得相當巧妙,不僅處處充滿童趣,在動作設計上和角色間的互動,乃至於人聲與樂器表現出來的節奏感,都讓《尋龍記》雖然背負了這樣的主題,卻仍然相當輕鬆愉快且易懂,甚至適合各種年齡層的觀眾欣賞。在我欣賞的這一場次裡,台下坐了不少的孩童觀眾,可以發現這些孩子們很輕易的就理解了台上的演出,甚至不時被逗笑彎了腰,這在非兒童劇的場合裡,是相當難得的情形。《尋龍記》就像是本大人小孩都適合閱讀的故事書,帶領著觀眾踏上這一趟奇妙的旅程。

  能夠擁有如此完整的呈現,當然要歸功於《尋龍記》裡身聲演員們的精彩表演。那些身聲所擅長的,關於肢體以及聲音的表現,以及透過訓練而擁有的強大表演能量,讓「龍」這種在人們想像裡巨大且充滿神秘感的生物,得以具體呈現在觀眾面前。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在《尋龍記》這齣戲裡,看得到更多屬於角色內在心態的變化,關於角色本身的內心情感,透過演員的表現而呈現出來。不管是劇中的三名主要角色,還是兩名說書者在說故事的當下分飾的多名角色,都是相當亮眼的部份。甚至是導演吳忠良的客串演出,都成為一種畫龍點睛的存在。除了那些外放的表演方式,在《尋龍記》裡更可以看到演員們關於角色內在情感的處理,這樣的表現方式,讓演員多了許多在表演上的可能性,這是在過去身聲的作品裡比較少看到的。雖然呈現出來的效果,仍不免看到演員在面對寫實情感表演上,還是有一些類似口條之類的問題必須克服等等,但就未來性而言,仍然是相當令人期待的。

畫龍點睛.jpg
導演吳忠良畫龍點睛的演出令人眼睛一亮

  綜觀整齣《尋龍記》,看得出來身聲在顧及傳統之餘,又力求突破的決心。總導演吳忠良在節目單中提到:「《尋龍記》戲裡戲外都在做一場追尋。多年走下來,外界如何看待身聲、身聲又如何看待自己,這是每一次創作必須回頭問自己的問題。」能夠有這樣的認知,的確讓我對身聲劇場的發展多了幾分安心。我不知道透過《尋龍記》,身聲是否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龍,但就算他們沒找到,我相信他們距離真正的龍,也已經不遠了。

一場無盡的尋龍旅程.jpg
屬於身聲的龍,就在不遠處的前方

 

■ 觀戲資料 ■
劇名:《尋龍記》
團體:身聲劇場
日期:2010/5/29
時間:PM2:30
地點:竹圍工作室 十二柱空間
票價:貴賓券

本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