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演出Logo.jpg

  走進演出場地坐在觀眾席上,聽到現場工作人員說歡迎大家前來欣賞《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的「讀劇會」時,我其實是有些愣住的。我開始搜尋腦海裡所有關於演出前所有的訊息,似乎都沒有提到今晚的演出是以讀劇的形式所呈現。看著手上那本入場時工作人員所發放的《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劇本,以及前方的一桌四椅和桌上的水杯,整個演出儼然就要以讀劇的形式,開始在舞台上進行。

  演員陸續就座,整個「讀劇」也隨之開始。看著手中的劇本聽著台上演員節奏異常快速的讀本,以及不帶任何情感只是死板唸著舞台指示的引言人,我的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並不單純。難道是排練時間不夠,讓演出單位不得不緊急改成讀劇形式呈現整個演出?但這「讀劇」也未免粗糙至極,演員只不過是用誇大的聲音和語調將台詞提升到看似飽滿實則缺乏內在動機與情緒的狀態,連諸如「停頓」或「角色情緒」等舞台指示,更是近乎把觀眾當成感官不全的人一般,由引言人制式且快速的唸著。這讓一開始就拿著劇本對照且看著演員唸出上面每個字的我,很快就放棄繼續「閱讀」並放下手中的劇本,將視線專注於場上演員的表現,這才讓整個演出,稍微有個「演出」的樣子,而不是只能用眼睛看著劇本上的文字,用耳朵聽著演員唸出文本上的文字而已。

以讀劇形式展開並進行的上半場演出.jpg
藉由讀劇形式展開的上半場演出

  在演出前就已經知道整個演出全長約為70分鐘,但台上演員們的「讀劇」卻在將近半小時之際就快要將劇本唸完。正在納悶之餘,音響卻在此時發出巨大的噪音,像是該播放音效的cue點出了差錯一般,連台上的演員都做出一臉疑惑瞄向控制台的表情。突然一陣猛烈的撞擊聲,四名讀劇演員身後的牆面被巨大的衝擊力道所撞破,一名外星人看似從迫降的太空船走出,整個舞台上也頓時一片混亂,舞台上陷入一片漆黑。

  在一片漆黑之中,在前段「讀劇」中負責「帶位員」台詞的演員站起身來,與觀眾席上在前段讀劇中扮演「譯者」(在劇中同時也是觀眾)的演員竊竊私語,像是工作人員與觀眾正在商討該如何因應場上的「突發狀況」。兩人聲音漸漸被聽見,口中的話語竟是「讀劇」時一開始所出現的「台詞」。而此時場上的「演出」,正依循著同樣的劇本內容再次從頭開始進行,不同的是前30分鐘是讀劇的形式,後30分鐘則完全等同於劇場的正式演出,《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這場表演就這麼繼續進行著,直到結束。

現場驚慌失措、尖叫連連.jpg
外星人突然從後方闖入,成為戲的「變調」,帶出下半場截然不同的演出內容

  綜觀整場演出,前30分鐘的「讀劇」其實有些讓人不知其所以然。《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以這樣的形式與架構進行固然新鮮,但深入探究其原因,卻讓人摸不著頭緒。前30分鐘讀劇的意義,在第一時間能夠意識到的,反而是一種讓人先餓個三天三夜,才由服務生送上正餐(正式演出),讓人因為飢餓而對於食物(後30分鐘)的感受更為敏銳的概念。可惜的是,後半段的演出雖然在演員表演能量的飽滿與表演節奏的掌握上都相當精準,卻讓人終究只是在餓了一頓後能夠大塊朵頤,而缺少了細細品嚐的可能性。那些屬於導演手法與表演技巧的精湛,像是過重的香辛料,掩蓋了整個文本或作品本身意圖傳達與描述的概念,讓原本就已經不甚清楚的作品主題,顯得更加模糊。

下半場的非讀劇演出-真正的譯者與帶位員.jpg
台詞幾乎相同,演出方式與銓釋手法卻截然不同的下半場「reload」演出

  演出前關於《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的演出介紹,只有下列的文字:「本劇改編自美國超級英雄超人戴肯甫出版的自傳作品《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戴肯超人生涯中最賺人熱淚的冒險:最大規模的核子戰爭迫在眉睫……分離三十多年,戴肯行將就木的邪惡父親忽然現身。他邀請戴肯共同完成他畢生的夢想——統治世界。戴肯拒絕,然而父親的計劃已到最後階段……正義還是親情,最後,戴肯將如何抉擇?」可是整齣戲看到最後,便會發現這整段「故事簡介」的內容根本沒有出現在劇中,這些所謂的「劇情」根本就只是個幌子而已,就像一開始的「讀劇」一樣。那麼,《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這齣戲,要講述的究竟是什麼呢?

  撇除這齣戲在「讀劇」與「演出」的兩段(迴圈)式演出,在表演形式與結構上的創新,多少還是可以嗅見這齣戲在議題上的探討。文本從一張(只有演員才能坐的)位子出發,展開關於「演員」身份的爭辯,甚至連「舞台」上的每個人,都極力否認自己是「演員」,彷彿演員本身就是種危險且不名譽的身份。而「帶位者」的角色,更直白的說出了舞台的「危險性」,因為「舞台上所有事情就像決定好了一樣……然後……你得做那些以前的事、說以前的話、保持以前的想法」,諸如此類的台詞,像是將劇場一成不變的排練過程,與揣摩文本與角色的制式作法,定義成另一種在創作上的「危險」。

地球是很危險滴,你...你...你...(裝死)-設計對白.jpg
地球是很危險滴......舞台上也是

  「讀劇」與「演出」兩段文本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呈現方式卻截然不同的兩段式演出,也讓人聯想到劇中關於《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其實是本書的設定。當所謂的「譯者」將國外書籍用我們能夠看得懂的語言與文字重新翻譯時,其行為不也等同於導演在閱讀了編劇所撰寫的文本之餘,用自己的導演手法「翻譯」並呈現編劇手中的「文本」?文本之於導演、原著之於譯者的互相對照,讓前30分鐘的「讀劇」和後30分鐘的「演出」多了一些弦外之音的有趣對照。甚至於演員扮演角色的過程,我們都可以大膽的設定那也是另一種「翻譯」的行為。

  可惜的是,關於這些創作的概念,終究只是身為觀眾的我在腦海裡進行的「自我補完」而已。《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並沒有給予足夠的線索以及論述,讓我們看清楚創作者究竟想要藉由演出表達什麼。細細閱讀《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文本,有許多台詞以及內容是相當值得完味的,只是當導演選擇了一種較為激情而狂放的手法呈現時,那些值得更深入探討並在演出過後有機會深植觀眾人心的概念,反而被這些炫目的手法給迷惑與覆蓋了。於是我們終究只能如同劇中的老年超人戴肯一般,模糊且看不清/懂整個演出,究竟想要說些什麼。

譯者、帶位員與配角先生.jpg
文本的意涵與故事內容,被炫目的導演手法與舞台處理方式掩蓋,缺少更細膩的可能

  整個演出的前半段令人不耐,後半段雖不能說是難看,但也稍嫌有些滿過了頭,甚至是漫出來了。演員的表演技巧和能量在後半段的演出裡發揮到極致,舞台空間的運用與劇本架構的巧思也稱得上精彩且爆點十足,但在激情過後能夠留下靜靜品味的東西並不多。快節奏的演出與繽紛奪目的畫面,並不允許觀者在看戲的當下能夠有空間從舞台上的演出觸發並擁有思考的可能。縱使《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有許多在創作概念上值得探討品味的部份,也被炫目的導演手法所掩蓋。或許創作者旨在提供觀眾刺激,但刺激過了頭可就一點也不刺激了,創作者拋出來的或許是磚,但引出來的卻不是玉,反而是用力過猛打破了玻璃窗,讓四濺的玻璃碎片刺進觀眾的眼裡,無法往更深裡看、往更內在挖掘。

  該說是勇氣十足呢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創作者對於《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這齣戲,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額外解釋。通常會在演出前台看到的,關於說明創作理念的節目單,到了這齣戲裡變成觀眾手中的(偽)劇本,而這劇本更成了演出的道具之一。事後回想,這劇本裡空白的22至25頁其實像極了某種伏筆,暗示後段的「演出」在進入結局之前,比起前段的「讀劇」就是多上了那麼一段沒有印在劇本上的內容。而前文所述,關於演出的內容介紹,更是幽了電影常見父子情仇(最經典的當然是星戰三部曲裡天行者路克與黑武士父親)的橋段一默,足見創作者天馬行空的創意,充分展現劇場的可能性。

  完全以作品決勝負的勇氣與精神令人佩服,但《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終究是本(齣)令人難懂的書(演出)。雖說是「風格」十足,但再獨特的風格終究必須回歸到作品本身。否則就如同劇中Dr.打氣筒的宇宙擴張理論,以及劇末的那句台詞一般:「沒能追上不斷遠離的家鄉,就再也回不去了」。若強烈的風格不能與作品的中心主旨相連結,若表演的實力除了對外綻放不能向內與角色和文本連結,那麼整齣戲終將飛離宇宙的中心,離觀眾越來越遠,就跟《犀利人妻》裡的謝安真一樣,怎麼樣也回不去了。

逃竄!.jpg
狂放且勇氣十足的風格演出讓人印象深刻,但仍希望對作品有更深的探討,而非單以手法取勝

 

■ 觀戲資料 ■
劇名:《超人戴肯的黃金時代》
團體:風格社
日期:2011/8/28
時間:PM7:30
地點:再現劇團藝術工場
票價:貴賓券

本文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蔣卓羲(家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